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國強:銀行的生態建設不是華麗轉身,而是壯士斷腕

胡國強:銀行的生態建設不是華麗轉身,而是壯士斷腕

8月8日,中國銀行信用卡、京東支付和京東手機這三方,在支付營銷、品牌合作、信用卡分期及聯名卡推廣等方面達成了全年合作。這次合作有望成為手機領域「無界營銷」的創新標杆。

8月14日,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發布報告《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中國銀行業布局生態圈正當時》。報告認為,銀行具備互聯網金融企業分外渴求的 6 大核心優勢,基於此對中國銀行業打造生態圈提出5大核心洞見。(欲知詳情,可以到網上找到相關信息。)

兩個看起來獨立的事情,接在一起發生,不得不說是「時也命也運也」,曾幾何時,銀行想過自己會仰別人鼻息過日子么?但事實上,就在我們眼皮子的底下大大方方的發生了。互聯網企業漂亮的將銀行和客戶隔離開,形成了自給自足體內運轉的全景生態體系,在佔領線上場景之後,不斷通過資本運作入侵線下市場。這個時候,銀行要怎麼辦?

銀行必須自建生態

中行與京東的合作顯示出,銀行必須自建生態。為什麼這麼說?銀行不是第一天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了,2017年3月建行與阿里巴巴合作牽頭,6月份其他三大行速配了騰訊、京東、百度。結果呢?作為戰略,當時我就評論,四大行根本沒有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跟人家合作,究竟改變了自己什麼。我們看到,建行與阿里的合作根基是信用數據,工行和京東的合作是基於客戶交換與專業挖掘,他們的合作還能算對等的。那中行與騰訊、農行與百度的合作都是漫無目標的空對空。

也許大家也感覺到了這種空對空的狀態,所以來點實的吧,就是銀行常說的,來點「乾貨」。結果這次中行與京東的合作,就很「實」。這種實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首先,這不是一個全面合作,只是一個品類合作,中行的「信用卡」與京東「手機」品類進行合作,所以可以交換的資源十分有限。其次,「金融+用戶+場景」實際上是京東的用戶、京東的場景,銀行用自己的金融來服務京東的客戶。然後,「無界營銷」不過是買了些客戶數據、自動推送和廣告位,跟發垃圾廣告的買手機號性質是一樣的。最後,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說「京東金融帶著場景和客戶來服務金融機構,一方面幫助金融機構更好的運營存量業務,挖掘更深的用戶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對用戶的洞察為金融機構帶來大量增量業務和收入。」看明白沒?場景和客戶是人家的,銀行帶著存量客戶來,人家幫你挖掘,增量業務和收入看人家高興給你。人家京東金融可是合作了400餘家銀行呢。

受人以魚,魚會漲價。銀行必須自建生態。

生態建設「知不易,行更難」

布局生態,麥肯錫用的標題是「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說得好像建個生態很容易一樣。

麥肯錫說六大優勢:

牌照優勢:就是互聯網企業不做存款,不做貸款,不要忘記,生態讓他們的資金體內運轉,自由沉澱資金總差不多吧?他拿著這一大筆錢,找哪個銀行談不得給他「最優惠待遇」?況且,微眾網商在前,這層窗戶紙能叫優勢么?

低成本資金:如果互聯網企業不放貸款,那麼他拿什麼成本的資金都沒問題。反過來互聯網企業是做「82」效應的,長尾客戶資金成本會比銀行高?請加上人力成本和營銷成本看看?

金融級風控:金融風險的審批體系是比較完善,但一定科學么?一群專家評審坐那兒嘮嗑評審,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會帶上主觀偏好;二是效率有問題。要知道技術風控的強項是效率,成百上千倍的效率。況且,長尾客戶金融需求沒那麼複雜,甚至很多業務都不需要風控。

多家線下網點:說來說去,這是真正實打實的優勢,但必須轉型。但目前銀行的生態沒搞明白怎麼做,所以銀行網點還是銷售交易型的,而不是生態場景型的。

強大的地方政府關係:這個跟拍照優勢是一樣的,銀行總覺得有個爹、有個媽護著才能做好事兒,其實慈母多敗兒,這種資源越強,證明銀行越弱,生態布局越難成功。

客戶信任:麥肯錫不愧是國際巨頭,客戶信任絕對是銀行最重要的優勢,也是核心競爭力,這個看的很清楚。但看得不清楚的是,國內銀行業的受信任狀態越來越差,這也是此次銀行轉型的「重點」。

最近銀行都在喊「復興」,復興的前提是發現自己現在「不興」了,才能「復興」。可銀行能正確認識自身問題的真的太少了,「知都不易,行就更難」。

是壯士斷腕,不是華麗轉身

「行」難在哪裡?銀行存在的優勢其實並不多,甚至乏善可陳,所以銀行的生態化道路「是壯士斷腕,不是華麗轉身」。麥肯錫所述五大洞見,說起來都對,但對銀行來說,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高度認知、長期曲折」的過程,這個戰略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首先,銀行不喜歡專業化,不懂得細分市場。大銀行的客戶戰略是「泛人類」,小銀行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宇宙行」,長期的規模化思維,讓銀行不懂行業。

其次,銀行不能理解客戶體驗,因為基因中沒有這個機制和組織構架。部門銀行的構架設置、產品管理的考核機制,決定了無法通過「完整的產品服務體系」交付客戶體驗。對銀行來說,指標比客戶重要。

第三,銀行文化要過度到互聯網文化,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會發生:一是有個開明的領導,日積月累、層層洗腦;二是監管放開,銀行倒閉前夕,留下來的人勵精圖治、洗心革面。

第四,關於場景,「金融是弱需求」,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清楚這個前提,那麼構建什麼樣的場景,完全要看兩點:目標客戶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衣食住行」這是基礎,並不是方向,方向是什麼?客戶定位。

第五,關於數據,銀行數據都是「財務數據」,賬務數據本身沒有價值;「財務數據」之上是「交易數據」,這是電商常見的數據,可以構建精準決策底層能力,所以電商跟銀行關係很緊密;「交易數據」之上是行為數據,這個才能直指客戶需求的本源,才能實現場景再生,才能在多個場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生態。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一次是銀行轉型4.0,商業模式的轉型,打斷傳統利益鏈條,並進行重構才是根本。銀行所有的行為,都必須圍繞,「我要什麼、我有什麼、我放棄什麼」來重新構建,否則很多動作看起來是對的,實際上結果就是錯的。選擇是勇氣,放棄是智慧,這也是「壯士斷腕」的關鍵所在。

作者簡介

胡國強,《零售銀行》雜誌簽約作者,資深銀行渠道轉型專家。有著15年銀行從業經驗,踐行銀行商業模式轉型,近年來通過網路積極探索銀行的轉型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售金融頻道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時代,銀行人還有出路嗎?

TAG:零售金融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