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毛澤東未曾指瞿秋白為叛徒 稱「今後不要宣傳」

毛澤東未曾指瞿秋白為叛徒 稱「今後不要宣傳」

核心提示:毛主席說:「瞿秋白對革命有貢獻,但臨終前寫了《多餘的話》,這是消沉,最多是動搖,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臨終前還是可以諒解的。」「今後不要宣傳瞿秋白了,要多宣傳方誌敏烈士。」

《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重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作者:周海濱,出版:人民出版社

1966年,「文革」運動掀起「抓叛徒」的浪潮,《多餘的話》被污衊為父親的「叛徒自白書」。1967年4月12日,陳伯達在軍委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還有以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張國燾、劉少奇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這又是一條路線。他們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

1967年1月19日,紅衛兵衝進江蘇常州西門公墓,砸壞了在那裡的秋白母親金衡玉的墳墓。1932年6月19日,在山東濟南以教書為生的秋白父親瞿世瑋在貧病交加中與世長辭,被安葬在濟南南郊。1949年之後,瞿秋白、瞿景白、瞿堅白兄弟三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瞿氏後人也專程從常州來濟南尋找瞿世瑋的墳墓。後來,母親又從北京專門致函山東有關部門,要求妥善保護瞿世瑋的陵墓。瞿秋白被打成叛徒後,紅衛兵把瞿世瑋的墓碑給砸掉了,墳也給平了,後來墳地變成了一片蘋果園。

1967年4月13日,康生也在軍委擴大會上談到《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說,「這個決議,對毛主席的作用有一些正確的議論,但是在有些問題上是有錯誤的。譬如對瞿秋白的說法是不對的。」4月22日,江青在一次講話中說:「八寶山也不都是烈士,還有瞿秋白嘛!」4月25日,康生在高級黨校學工人員大會上講話說:「從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高崗、彭德懷、張聞天一直到劉鄧,他們要走資本主義道路。」5月6日,北京政法學院、北京市法院紅色革命造反總部合辦《討瞿戰報》第一期出版。

5月12日北京政法學院紅衛兵衝進八寶山,砸壞了瞿秋白墓,母親也隨之被隔離審查,其他親屬都受到各種嚴苛待遇,還株連到了研究瞿秋白的人員及收集和保管父親文物的各級幹部。

父親被誣陷為「叛徒」,使他的英魂在九泉之下遭受莫大凌辱。

1978年,母親的歷史冤案終於平反昭雪,但父親的名譽卻一直未得到恢復。我先到中央專案組查問,但得不到明確的回答。後來,我拜訪了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

當時陸老剛被解放,住在醫院裡。我去探視他。

我問他:「為什麼我父親被誣陷為叛徒?」

他對我說:大約1964年他當宣傳部長時,毛主席問他要我父親寫的《多餘的話》看。陸老給了毛主席香港出版的司馬璐著《瞿秋白傳》,其中附有《多餘的話》。毛主席看過之後對陸老說:「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有沒有秋白親筆寫的《多餘的話》?」陸定一說:「還在解放區時,李克農同志曾說,外面有人要賣給我們瞿秋白的《多餘的話》,是原稿,問我要不要買。我說,這是偽造的,不要買……周總理曾對我說過,他看見過,確是瞿秋白的筆跡。」

毛主席對陸定一說:「今後不要宣傳瞿秋白了,要多宣傳方誌敏烈士。」

之後,我走訪了楊尚昆,他原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他說:「大約1962年主席看了《多餘的話》對我說:「瞿秋白對革命有貢獻,但臨終前寫了《多餘的話》,這是消沉,最多是動搖,作為一個有學問的人,臨終前還是可以諒解的。」我沒有聽到過主席說瞿秋白是叛徒。主席只說過「瞿秋白懷才不遇」這樣一句話。」

我還走訪了原組織部部長安子文。

他說:「1963年年初,十來個人在劉少奇會客室,由劉少奇傳達主席的意見,說:「瞿秋白是叛變了,中央傳達最高意見,說適當的時候將宣布。」後來下面同志議論,認為這個決定不怎麼公道。」

我去探望過薄一波,他問起我母親的情況。我說:「媽媽被林彪」四人幫「關押了近六年,被他們迫害死了。」薄一波聽後流下了眼淚,他和媽媽共事過,很關心她。當我問起關於我父親的事,薄老說:「主席在六屆六中全會上說過,盲動主義的責任加在瞿秋白身上是不公正的。這個責任應有共產國際羅米那茲負責。《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瞿秋白已有評價。」

薄老還記得毛主席說:「立三路線問題,經過瞿秋白、周恩來已經解決。瞿秋白當時是比較有威信的領導人,如果叫他來搞,後來不至於產生像王明路線這樣大的錯誤,就是由周恩來搞也不會發生王明路線。」

我還訪問了丁玲。她說:「我了解瞿秋白,早在解放區時就看過《多餘的話》,我認為在《多餘的話》里沒有叛變的意思。」

馮雪峰的兒子馮夏熊對我說過:「當紅軍要長征時,父親找毛主席問過:「為什麼像秋白這樣的領導同志不和大家一起參加長征?」毛主席說:「我也提過意見,但沒有用,要問一下組織部長李維漢。」

有一天,我去北京醫院探視廖承志。他說:「獨伊,你應該寫信給黨中央要求給你父親平反。」廖公是我父母的好朋友,「文革」後期很關心我和父母的平反問題,為此幫助過我。後來到醫院去看望陸定一,把廖公對我說的意思告訴了他。他說:「你應該聽廖公的話,給黨中央寫信。」

附名家作品——

瞿秋白與蔣介石的性格差異

撰文:陳鐵健

19355年6月2日,蔣介石從武昌行營電駐閩綏靖公署主任兼公路軍總司令蔣鼎文,下達處決瞿秋白的密令。

龍溪綏署蔣主任:寒已法電悉。成密。瞿秋白即在閩就地槍決,照相呈險。中正。冬行息字印。

只是因為陳立夫派遣中統人員赴閩對瞿秋白勸降,才推遲了行刑時間。勸降失敗後,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長汀唱著《國際歌》從容就義。

這一年,瞿秋白36歲,比下令殺他的48歲的蔣介石小12歲。

兩個為當代大部分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顯赫人物,在滄桑巨變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他們生前死後留下了不盡的話題。

這是兩個值得評點的人物。

也是兩個不易評斷的人物。

迥異的性格

瞿秋白與蔣介石的少年時代,生活環境不同,性格心理迥異。

蔣介石(1887-1975)出生於鹽商之家。童年家境富有,生活優裕,深得父母及祖父的溺愛驕縱。蔣雖聰明善悟,但性格乖張,嬉戲無度,讀書不求甚解,凡事爭強好鬥,常常惹事生非。鄰里以「瑞元無賴」(瑞元為蔣氏乳名)相呼。他8歲喪父,寡母王采玉受族人歧視,又苦於蔣介石頑劣不成器。雖經王采玉嚴責痛打,亦無法使蔣改變習性。蔣介石入塾受業十餘年,連童生也未考中。對於這一段經歷,蔣介石並不諱言,曾說: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篤;及愈,則又放嬉跳躍,凡水火刀棒之傷,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勞。及六歲就學,頑劣益甚,而先妣訓迪不倦,或夏楚頻施,不稍姑息。

蔣母墓碑兩旁,留有蔣介石自撰聯語:

禍及賢慈當日頑梗悔已晚;

愧為逆子終身沉痛恨靡涯。

蔣介石50歲生日猶自云:

幼性頑鈍,弗受繩尺,又出身孤弱,動遭擠擯。

蔣介石性格的形成,固然與其家境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他深受血緣和地緣為核心的寧波鄉幫文化的影響。寧波地區(包括寧波、奉化、慈溪、餘姚、鎮海、定海、舟山),山多田少,人口稠密,單靠農務無以自給。居民多以漁鹽為業,並外出經商。《康熙定海縣誌》雲「濱海之民,與海相習,其性輕生而嫉貧」。《寶慶四明志》則說:「濱海小民,業冊罟舟楫之利,出沒波濤間,變化如神,習使然也。」輕生嫉貧,變化如神,造就了這一帶百姓的機智、果斷、剛毅的性格,進取、開拓、冒險乃至投機的習性。這種精神氣質,極有利於從事變化莫測的商海經營乃至宦海搏擊。蔣介石在這樣的地域環境中成長,受到這樣社會習性的薰陶,無疑對其後來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蔣介石少年時代的頑劣習性,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褪去,但爭勝好鬥雖敗不挫的性格,終蔣氏一生,不僅未曾減弱,反而愈加增強。

瞿秋白(1899-1935)在6歲之前,家境尚好。官宦兼書香門第的家風,對瞿氏的童年影響至深。後因家道中落,貧困交加,瞿秋白自小學以後,就逐漸變得沉默悒鬱。他終日埋頭讀書,吸取各種文化知識。在家中,他是溫和孝順的好孩子;在學校,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備受師長親友的讚許。

瞿秋白兄妹6人,一家8口,全賴親友接濟,勉強維生。及至親友接濟中斷,便靠典當舊物度日。弟妹們無錢上學讀書,全由母親金衡玉在家以口授讀。1915年瞿秋白在中學最後一年未及畢業,即因家境惡化而停學。17歲的瞿秋白不得不到無錫謀得一個小學教師的職位,以養家糊口。然而,小學教師那一點微薄的薪資,對於8口之家猶如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母親金衡玉在債台高築、債主催迫、年關灶冷,一無所有的境況下,不惜捨棄一群兒女,自殺身亡。從此,一家星散飄零。悲慘生活的經歷,使得即使是處於「避世」狀態的瞿秋白,此時也沒有停止對人生道路的思尋。清明時節,他對小時的朋友說:母親自殺後,我從現實生活中悟出一條真理,當今社會問題的核心是貧富不均,人與人的關係已在我心中成了一個絕大的問題。瞿秋白正是帶著這一人生難題走出家園,開始了他尋覓人生道路的旅程。

瞿秋白出生在江蘇常州,素以「人文淵藪」著稱於世。文人學士、詩人畫家層出不窮,名聞海內。常州文風之盛,龔自珍有詩讚曰:「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可知常州乃是有清一代學術文化重鎮之一。瞿秋白在文學、書法、語言、篆刻、繪畫、佛學、音樂等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他那溫文爾雅的文人風度和多愁善感的詩人氣質,正是在這一學術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質言之,不同血緣和地緣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鑄造了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而日後的不同的教育又使他們的思想差距越來越大。

蔣介石:《先妣王太夫人事略》(1921年6月25日),《自反錄》第1集,1993年蔣介石自印,第513頁。

蔣介石:《報國與思親》(1936年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35卷,台北1985年版,第163頁。

《國父全集》第3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台北1973年版,第355頁。

《國父全集》第4冊,第1438頁。

邱路:《孫中山向莫斯科求援的一段秘辛》,《百年潮》1997年第6期。李玉貞:《孫中山與共產國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10月版。《蔣介石致廖仲愷信》(1924年2月24日)。

中央黨史研究室譯《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1),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383頁;第385頁;第434頁。

同上,第433頁~434頁。

鄧澤如:《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上海正中書局,1948年版,第301頁。

楊天石:《「中山艦事件」之謎》,《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

《秋白由粵回來報告》(1926年9月15日),中央檔案館藏檔。

購買《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

周海濱官方微信公號

周海濱,口述歷史學人,文化旅行作家。2015年獲《名人傳記》三十周年「十大優秀作家」。著有《家國光影:開國元勛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人民出版社)《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人民出版社)《我的父親韓復榘》(中華書局)等。其中作品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新京報》2012年夏季好書等。

周海濱作品集

口述歷史系列:

《家國光影:開國元勛後人講述往事與現實》

人民出版社(2009)

《我們的父親:國民黨將領後人在大陸》

華文出版社(2010)

《失落的巔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負責人親屬口述歷史》

人民出版社(2011 )

《回憶父親張治中》(張素我口述 周海濱撰述)

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

《我的父親韓復榘》(韓子華口述 周海濱撰述)

中華書局(2013)

《欣悅與彷徨:張治中父女的家國往事》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寰行中國系列:

寰行中國1《別處,是歸客》

華文出版社(2014)

寰行中國2《風從西邊來》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寰行中國3《十四行》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周海濱簽名版作品集:

《失落的巔峰》《家國光影》

《欣悅與彷徨:張治中父女的家國往事》

《我的父親韓復榘》《風從西邊來》

周海濱簽名版作品集

口述歷史:《家國光影》《失落的巔峰》《我的父親韓復榘》

《欣悅與彷徨:張治中父女的家國往事》

寰行中國:《別處,是歸客》《風從西邊來》《十四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海濱 的精彩文章:

陳永貴彌留之際:鄧小平是好人 沒把我關起來
金庸想做外交官,因地主出身被喬冠華婉拒

TAG:周海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