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慢性雙重難治性抑鬱:正念/靜觀認知療法或可一試

慢性雙重難治性抑鬱:正念/靜觀認知療法或可一試

醫脈通導讀

針對藥物及心理治療效果均不理想的慢性抑鬱患者,相比於單用常規治療(TAU),在其基礎上聯用正念/靜觀認知治療(MBCT)未能顯著改善意向治療(ITT)樣本患者的抑鬱癥狀(P = 0.09)。

然而,完成治療者的抑鬱癥狀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4),提示堅持完成MBCT治療有望獲得明確的抗抑鬱獲益。

在治癒率、思維反芻、生活質量、正念技能、自我同情等次要轉歸上,TAU聯合MBCT均顯著優於單用TAU,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

20%的抑鬱症患者遷延為慢性,通常定義為抑鬱癥狀持續存在2年及以上。部分慢性抑鬱患者對常規治療的反應往往不佳,進而「升級」為慢性難治性抑鬱。研究者需開發新的治療手段,以減輕這一人群的痛苦及改善生活質量。

正念/靜觀認知療法(MBCT)將正念冥想技術與認知行為治療元素有機結合,治療通常以團體形式開展,為期8周。通過MBCT治療,學員得以識別及釐清適應不良的自動化認知模式,發展出對自身認知及感覺的非評判及同情的態度。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MBCT不僅能減輕抑鬱患者的癥狀,還可降低複發風險。

然而,既往雖有探究探討過MBCT針對藥物難治性抑鬱患者的療效,但針對藥物+心理治療反應不佳的慢性抑鬱患者,MBCT的療效仍有待進一步驗證。

研究簡介

在上述背景下,荷蘭內梅亨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實用性(pragmatic)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探討了MBCT+常規治療(TAU)相比於單用TAU治療慢性難治性抑鬱患者的療效。該研究於8月8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焦慮抑鬱學會官方期刊Depress Anxiety.。

受試者被隨機分入開放標籤MBCT+TAU組(n=49)及單用TAU組(n=57),並基於研究中心、抑鬱嚴重度及慢性程度進行了分層。MBCT治療基於Segal、Williams及Teasdale的手冊實施,由經驗豐富的治療師帶領,為期8周,每周1次,每次2.5小時,另有一天練習止語(day of silence)。TAU為自然狀態下的抗抑鬱治療,包括抗抑鬱藥物及心理治療等。

研究主要轉歸為抑鬱癥狀水平,使用IDS-SR評估;該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學屬性,且對變化較為敏感。次要轉歸包括抑鬱完全治癒(過去2周內無抑鬱癥狀)及部分治癒(存在抑鬱癥狀,但未達到DSM-IV抑鬱症標準),以及思維反芻(rumination)、生活質量、正念技能、自我同情等。

研究結果

106名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47.1(SD 10.25)歲,其中102人在本次抑鬱發作中接受了超過10次的心理治療,101人接受了至少4周的抗抑鬱葯治療。MBCT+TAU組中有12人(24.5%)治療次數<4,被分類為未完成治療者;其他受試者(即完成治療者)平均參與了7.09(SD 1.15)次治療。最常見的脫落原因為出現軀體問題或原有軀體問題惡化。

表1 研究結果匯總(Cladder-Micus MB, et al. 2018)

主要轉歸

意向治療(ITT)分析中,MBCT+TAU僅呈現出優於單用TAU的趨勢,優勢未達到統計學意義(–3.23, 95% CI [–7.02 ~ 0.56], d = 0.35, P = 0.09)。

然而,針對完成治療者的符合方案集(PP)分析顯示,相比於單用TAU,MBCT+TAU可更有效地改善抑鬱癥狀(–4.24, 95% CI [–8.38 ~ –0.11], d = 0.45, P = 0.04),優勢具有統計學意義。

次要轉歸

ITT分析中,MBCT+TAU組受試者的治癒比例顯著高於單用TAU組(41.5% vs. 21.6%),但大部分患者為部分治癒(39.0% vs. 17.65%)。

控制基線狀況後,相比於單用TAU,MBCT+TAU組受試者接受治療後的思維反芻更輕(d = 0.39, P = 0.04),生活質量更高(d = 0.42, P = 0.048),掌握了更多的正念技能(d = 0.73, P

討論

與既往同類研究不同,本項研究所納入的受試者屬於藥物及心理雙重難治性慢性抑鬱患者,且基線抑鬱癥狀較重,代表了臨床中頗具挑戰性的一類患者。儘管在ITT分析中,MBCT未能顯著減輕患者的抑鬱癥狀,但PP分析顯示,完成治療者的抑鬱癥狀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ITT分析的陰性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較高比例(24.5%)的未完成治療者的影響。

在改善一系列次要轉歸,包括治癒率、思維反芻、生活質量、正念技能、自我同情等方面,MBCT明確體現出了價值。儘管在本研究中屬於次要轉歸,但上述因素對於患者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相比於高強度藥物治療及電休克治療等常規治療手段,MBCT具有成本相對低廉、副作用少等優勢,如有條件,應考慮整合進入難治性抑鬱患者的治療方案中。然而,MBCT的作用機制及療效預測因素仍需進一步探討,患者從治療中脫落的因素及其應對策略同樣有待研究。

文獻索引:Cladder-Micus MB, Speckens AEM, Vrijsen JN, et al.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press Anxiety. 2018 Aug 8. doi: 10.1002/da.22788. [Epub ahead of pri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紐西蘭權威研究:酸奶能減輕孕媽的抑鬱情緒
心理學:心理學發現,抑鬱可以改變性格,怎樣才能走出抑鬱症?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