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經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所長陳鳳英:中國入世後為全球經濟繁榮搭建新平台

每經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所長陳鳳英:中國入世後為全球經濟繁榮搭建新平台

如果要問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有哪些難以磨滅的印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定是其中之一。從2001年初冬的多哈到2018年仲夏的北京,17年,見證了中國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積极參与者、堅定維護者和重要貢獻者,並留下中國不斷擴大開放與世界同行的時代印記。

今年6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首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實踐,闡釋中國參與多邊貿易體制建設的原則立場和政策主張,闡明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願景與行動。

對於中國入世的過程,近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原所長陳鳳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時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見解。除了在國際關係學院從事學術研究以外,她還是中央制定經濟安全政策的主要諮詢專家,曾參與中央財經工作小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持的多項重大經濟課題。

陳鳳英 (受訪者供圖)


NBD:改革開放40年,在對外貿易與投資上也能找到清晰的縮影,能否談一談這些年我國對外貿易經歷了哪些巨變?

陳鳳英:我認為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稱為改革開放初期,即1978~1991年,可以算作是改革開放的1.0版本。這個階段是探索式開放,從沿海地區開始,以設立經濟特區的方式對外試探型的開放。我們以加工貿易為主,最主要的是解決吃飯和就業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1991~2001年,這是轉型、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高速發展中可以看到是建立在經濟特區基礎上的進一步開放。當時,我去經濟特區調研,看到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

第三個階段是以中國入世為標誌,尤其是2001~2008年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並開始真正利用國際市場。過去,我們是「引進來」,那時有大量的企業開始「走出去」,通過投資、併購等方式參與合作,中國企業在國外亮相的頻率越來越高。

第四個階段是十九大之後,我們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寫進憲法,助推我國對外開放進入到新階段。

NBD:在您看來,入世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怎樣的機遇?

陳鳳英:入世助推經濟發展,也倒逼制度的改革,中國加入WTO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制度性改革。這首先體現在法律制度和規制上,中國遵守承諾,很快開展並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理法律法規的工作,法治觀念更為深入人心。其次是政府職能轉型,執政方式和理念的完善,「以人為本」、「服務市場和社會」和「市場化管理」等意識得到增強。

中國加入WTO之後最大的契機在於能夠讓企業深入融入國際分工,對外投資、利用外資的速度都在加快。外資進入後,又能倒逼國內企業改革,提升競爭力。

NBD:中國入世角色經歷哪些轉變?

陳鳳英:我覺得中國入世17年來,經歷了從合作者向推動者再向貢獻者三個階段的角色轉變。首先,中國入世以後積极參与國際合作,在能源、氣候、可持續發展等多個議題的會議上,都能看到中國身影。比如,中國推動巴厘島會議的召開,參與21世紀新議程的商談,包括服務貿易、信心技術等。所以,中國入世之後,迅速經歷了從合作者向推動者的轉變。

從推動者向貢獻者的轉變,最明顯的標誌是G20杭州峰會的召開,中國向全世界貢獻了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深入人心。其實,早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開始,中國就已經由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向貢獻者轉變。我們不僅僅享受入世的好處,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更主動為全球經濟發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NBD:您曾經說過,中國入世也付出了昂貴代價。如何理解這個觀點?

陳鳳英:當時關於全球化利弊、入世得失的爭論非常激烈,中國在關貿總協定(GATT)和世貿組織門前,從「等待」到「進入」,也經歷了十幾年的漫長努力。入世之後,國內經濟確實經歷了飛速發展,但是,如何協調好「快步跑」和「穩步走」之間的平衡非常重要。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方面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西方國家在這方面是有深刻教訓的,中國經濟發展不僅要跑得快,還要走得穩。

比如,中國對外投資在2017年之前增速非常高,當時企業出去是盲目出去,另一個就是向國外轉移資產。所以,2017年以來,我國開始加強境外投資的真實性審查,「脫虛向實」頻繁被提及。我認為這些都是教訓和代價,當然這並不是壞事,相反,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很好經驗。


NBD:中國入世至今,您認為中國在履行擴大開放的承諾和行動上有沒有出現新的變化和亮點?

陳鳳英:我認為中國入世以來變化是巨大的。我們不僅履行入世的承諾,甚至超額完成許多任務。比如,服務業的開放。我們當時並沒有簽訂條例,但是還是主動開放了。在某些領域,我們主動開放的行為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比如,全球農產品的平均關稅是60%,而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平均關稅是15.3%。所以,我想說的是,中國入世以後在履行和擴大開放的承諾上不斷完善,亮點也非常多。

NBD:您能否結合您的經歷,對比中國入世前後的某些變化?

陳鳳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去歐美做學術交流,通常是以學習為主,發言的機會並不多。外國專家對於中國的研究水平和研究進展也不是十分了解。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外國人更加願意去傾聽中國聲音。這種變化我想體現在各個領域。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中國出現了120家,說明中國企業不僅競爭力在不斷提高,也越來越得到國際認可。

今年11月份,中國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主動舉辦過進口博覽會。這一系列案例足以說明,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提高,綜合國力在壯大,而2001年入世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契機。

每日經濟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