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武帝也修長城,為何沒有背上秦始皇的千古罵名?

漢武帝也修長城,為何沒有背上秦始皇的千古罵名?

秦王嬴政滅六國之後,北方匈奴部落日益猖獗。為了絕匈奴之患,始皇命蒙恬率三十萬眾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並且修築長城,抵禦胡人南下。長城有著極為重大的軍事作用,此後數代王朝之所以能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都要依賴長城。

可秦始皇修築的長城不但沒有讓他流芳千古,反而令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司馬遷在《史記》中借陳勝之口道出「天下苦秦久矣」,民間也編出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藉此來表達人們對修築長城的不滿,似乎秦始皇修長城激發了極大的民怨。

無獨有偶,一位距離秦始皇時期不遠的皇也對修過長城,這位皇帝便是漢武帝。秦長城只不過是將戰國長城連接了起來,而漢長城完完全全是重新構築的,全程超過5000公里,是真正意義上的萬里長城。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修繕了飽經風霜的秦長城,二者相加,其工程量之浩大,遠超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可奇怪的是,漢武帝卻並沒有像秦始皇一樣背上千古罵名,更沒有人因為修長城而抱怨「天下苦漢久矣」。為何秦始皇和漢武帝都修過長城,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對待呢?

首先,我們要對比秦始皇和漢武帝二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秦始皇所處的時期非常微妙,當時中國剛剛從數百年的戰亂走向統一,六國的殘餘勢力隨時可能死灰復燃。而漢武帝登基之距離統一已經過去了60年,漢朝政局基本上趨於穩定。

既然時代背景不同,那麼社會主要矛盾不會相同。秦始皇面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秦朝統治者與六國遺民之間的矛盾,百姓渴望安居樂業與徭役之間的矛盾,屬於內部矛盾。而漢武帝時期雖然也有國內叛亂的問題,但是總體上並無大礙,相反和匈奴之間的戰爭卻進行的如火如荼,因此漢武帝面對的矛盾是漢匈之間的矛盾,屬於外部矛盾

自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以來,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中國經歷了長達5個世紀的戰亂。這一期間,百姓被迫充軍,如果戰敗便會慘遭斬首。《史記》中有關戰亂的記錄比比皆是,比如「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拔宜陽,斬首六萬」。因此百姓渴望和平、渴望安居樂業也是理所當然。

再者,六國貴族並未完全消滅。比如項梁就屬於楚國舊貴族,他也對秦朝的恨是從骨子裡出來的,只要有民變他一定會利用這個機會反秦。因此在這一階段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緩和內部矛盾,才是正確的做法。

可秦始皇並沒有著手解決「百姓渴望安居樂業」這一內部矛盾,相反卻發「百萬徒」修長城,以至內部矛盾激化,百姓對秦始皇自然頗有微詞,換一個通俗的說法,秦始皇修築長城雖然造福千秋萬代,但是卻沒有順應時勢,因此秦始皇背上千古罵名也就十分正常了。

反觀漢武帝繼位之時恰逢文景之治,漢朝國力強盛,「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至腐敗不可食」,百姓長期安居樂業,雖然偶有諸侯國叛亂,那也只是小打小鬧,內部矛盾基本緩解。

放眼北方,匈奴依仗騎兵屢次南下侵犯漢朝邊疆,《漢書》記載「六月,匈奴入雁門,至武泉,入上郡,取苑馬,吏卒戰死者二千人」,「春,匈奴入雁門,太守馮敬與戰死」,「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數千人」。

匈奴屢次對漢朝進行殺掠,令百姓極為不滿,極大程度激化了兩國矛盾,所以說此時中國的主要矛盾變成了外部矛盾。因此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下令修築新長城時,百姓不僅不會反對,相反還會支持,換句通俗的話講,漢武帝修長城完全順應時勢,因此武帝也就不會背上千古罵名。

除了秦始皇沒有順應時勢解決當時的主要矛盾外,漢朝對秦朝刻意的詆毀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比如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最先誕生於戰國時期,孟姜女哭的也不是秦長城,而是齊長城。可漢朝以後,為了順應統治者詆毀秦朝的要求,孟姜女也就從哭倒齊長城變成了哭倒秦長城。

總得來說,漢武帝不背上罵名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的舉措完全是為了解決當時的主要矛盾,即外部矛盾。而秦始皇背上罵名的原因,則是他激化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即內部矛盾。在不同的背景下,同樣的行為也會有完全不同的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除諸葛亮外,劉備還有3大絕頂人才,其中1個讓蜀漢多活29年

TAG: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