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止是你儂我儂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每年農曆七月七日為七夕,現今又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在中國神話故事中,每到這一天,被西王母拆散的牛郎、織女會在天河兩邊鵲橋相會。據說,在七夕之夜躲在葡萄藤下,還能依稀聽到牛郎織女說的悄悄話呢。
但是在古代的七夕節,浪漫並不是唯一的關鍵詞。
牛郎織女 來源: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古代的七夕節在東漢中期以前,這一天稱作「七月七日」,在應劭《風俗通義》中最早稱作「七夕」;之後又有了乞巧節的名稱。「乞巧」有請求織女賜予靈巧之義,在七夕之夜,古代的女孩和婦女會拜織女星,祈求織女賜予靈巧的繡花技藝。因此,七夕也被稱為女兒節。
既然是傳統節日,風俗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據考證,乞巧節風俗約自秦代成形,至唐宋時期,其風俗更加豐富。而將七夕作為一個節日的記載,最早見於《西京雜記》卷一:「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另從大量的古籍資料中可以看到,民間主要的乞巧節風俗活動有以下幾項:
庭院獻供
每到七夕,古人便會打掃乾淨庭院,陳設香案,擺上新鮮瓜果,獻供牛郎織女。《文苑英華》卷794附《麗情集》中還記載一風俗:「三拜畢,縷針於月,衽線於裳。」即三拜織女星之後,對著月亮穿針線,綉於衣上。
七夕乞巧圖軸 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穿針乞巧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咸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天寶遺事》記載:「妃嬪各執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民間婦人或宮中的嬪妃們結綵絲線,對著月亮穿針。此處所說的針不同於平時所見的繡花針,乞巧所用針皆用多細孔的針,如七孔針、九孔針;或用金、銀、黃銅(輸石)等材料製成的針。在乞巧台上,坐著的女孩們對著月亮穿針,迅速穿過者即是「得巧」;而大戶人家的女兒會在高樓之上乞巧,取「高處近月」之意,用於乞巧活動之樓便名為「乞巧樓」。
七夕圖軸(局部) 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投針驗巧
明朝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投針驗巧是七夕節最廣為人知的傳統活動,多在七夕正午舉行。驗巧方法為:在一臉盆倒上「鴛鴦水」——夜間取的水和白天取的水混合在一起。放在正午太陽下曝晒,久之水面生薄膜,將縫衣針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觀察其倒影,若成雲紋、花鳥紋等圖案,即是得巧;若成曲線、直線,便是乞巧失敗。
《月曼清游圖冊》之七月桐蔭乞巧 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蟢子應巧
蟢子,是一種紅色的腿細長的蜘蛛。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有蟢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南北朝時期,婦女、兒童會在七夕之夜於瓜果、織布機、花草中尋找蛛網,若尋得此類蜘蛛結的網,即為「應巧」。
拜月祈願
七夕之夜,古人也會在月下祈願。相傳夜牛郎、織女銀河相會時天門開啟,祈願更有實現的希望。如唐明皇與楊貴妃在七夕祈願時作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尤其後兩句詩,被後人譽為佳句,傳誦至今。而願望的內容並不一定與愛情婚姻相關,所涉及自身功名利益的也均可祈願。
七夕圖軸(局部) 來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拜魁星
七夕這一天除了拜牛郎織女、乞巧,還有拜魁星的習俗。相傳農曆七月七日是魁星老爺的生日,而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試運。在古代,讀書人便會在這一天拜魁星,以保佑自己能夠考取功名。魁星與科舉考試有關,因此,讀書人大多把魁星看作守護神。「很多讀書人在自家的廳堂里供奉著魁星爺的塑像或畫像, 一方面讓其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一方面也是向人誇示自家是書香門第。」
魁星 來源: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
除了以上的習俗,還有一些適合小孩子玩的遊戲,鳳仙花汁染指就是其一。清《昆合新志》記載:「七夕,少女搗鳳仙花汁染指尖。」女孩們將鳳仙花汁不厭其煩地塗了一遍又一遍,爭相攀比。另外,七夕節還有「小兒節」之稱,漢代《龍魚河圖》云:「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畢歲無病。」這也是一種在七夕祈福的習俗,以保佑孩子身體健康。
當然,七夕節的習俗還有很多,甚至一個地區就有一些不同的習俗,例如送「巧娘娘」、唱乞巧歌之類,這裡就不再詳說了。
--------------------------------------
【主要參考資料】
《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趙逵夫
《乞巧》,劉鐵軍,《兩千年來的那些遊戲》,劉士林等編
《七月七日拜魁星》,佚名,《民間傳奇故事(A卷)》,2007 (9)
《帝京景物略》,劉侗、於奕正


TAG:有文化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