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近乎淪陷的七夕,恰是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近乎淪陷的七夕,恰是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若不是手機信息提示,或者身旁有人聊起,大抵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今天就是傳說中「七夕」。又是一年,又是365天,斗轉星移,鵲橋邊那對隔岸相望情侶,現在還有人多少人記得嗎?

中國有著很多的傳統節日,「七夕」可謂是其中頗為悠久一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已經有文字記載了有關「牛郎織女」的故事,目前可考據的文學作品中,有詩曰: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佚名《詩經·小雅·大東》

為什麼不是「九夕」?

幾千年來「七夕」都不是簡單的節日,兩千多年前,根據夏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天文立法知識,可以推定出原始夏曆的紀日方式,從而衍生到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信仰。「七夕禮儀」、「七七喪葬禮儀」等等習俗,看似不合符中國人以「九」的思想,其實「七」所代表的含義自有其道理。

織女是母系社會最後一位先妣神,牛郎則是父系社會最先出現的先祖神,夏朝人因為文明的進步,完成了神靈對象由珍奇動物到人物的轉換,後來進而推動了中國男權社會的發展。女人不再是社會的主導地位,「九」更多的時候是為高級男性人物準備的,而女人哪怕地位再高只能屈居「七」。

2016年七夕,惠州某咖啡廳舉辦一場「還原真實七夕節」文化普及活動,圖為身著漢服的姑娘在賞燈

漢末徐整《三五曆紀》中提到「數起於一,立於二,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周易·既濟》中也提到「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七」作為極數,古人舉行部分宗教活動,有意選在「七」日,有意關合「七」,從而傳統生活習慣中一切的「七」,是在讓女兒身與月亮有機的融為一體。

古人以七日為準,剛好反映月亮周而復始發生變換時機,而女人經期經過四個七,正好來月經。所以「七」同時象徵著生命力和繁殖力,女人的能力與月亮有著無可置疑的相似,是上天安排的無限生殖神力。

2017年七夕節,年輕人在江西鄱陽湖都昌磯山水域淺水灘用焰火表達愛情

「七夕」最開始的設定中,更多的是為了維繫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銜接。古人在設立「七夕祭祀」之前,青年男女無論婚否均可以縱情野合,而「七夕祭祀」設立之後,這種群婚時代的自由,對已婚男女開始了約束力,他們平日里被嚴禁越軌,但是在一年一度的「七夕祭祀」中卻可以完全放縱開來,這就是牛郎織女神話的本像。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很多情節,是古人社會真實的寫照,同時是社會演變過程中所需要信仰。但是「七夕」也並不是一塵不變的,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社會需要注入新的價值導向,「七夕」所代表的含義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七夕,從「生殖崇拜」到「乞巧求緣」

「牛郎織女」的故事起源於春秋戰國之前,成型於漢朝,前後兩千多年歷史中,「七夕」的含義在宋朝中後期,發生了質的改變。先來看看當時的詩詞:

我笑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逢。歡情盡逐曉雲空。愁損舞鶯歌鳳。牛女而今笑我,七年獨卧西風。西風還解過江東。為報佳期入夢。

——陳東《西江月》

陳東這首詩是寫自宋朝南渡之後,表現出冷酷的現實,擊碎了歡度「七夕」佳節的夢想。人們只能靠回憶自我安慰,充滿山河破碎的沉思之痛。熱鬧的「七夕」開始變得令人無限的感傷,文人的字裡行間里,「悲情七夕」的論調讓本意的「性奮」褪去了原始色彩,「七夕」開始脫離了「生殖」的色彩,被人們賦予更多的文化氣息,完成了文明社會與原始社會的正式脫鉤。

2012年七夕,南京市民出於許願,將紅絲帶系在莫愁湖的楓樹上。

2012年8月19日,江蘇省南京市,傳統民俗活動「許願」,身著漢服的女孩把許有自己願望的紅絲帶系在了莫愁湖的楓樹上。

當封建社會沒有開化的時候,社會的封建程度只會隨著年月變得更加封建。「七夕」在封建社會中後期,因為存在部分婦女借這個時機表達包辦婚姻的反抗、爭取婚姻自由等思想,所以「七夕」慢慢衍變成「乞巧」,向織女學習手藝與修養,向牛郎學習種種勞作精神,當然其中的「三從四德,擇一而終」也是當時社會宣傳的方面。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祖詠《七夕》

上千年歷史中,受長期封建禮教的束縛,「乞巧節」不可避免成了真正的「女兒節」。雖然由於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不同,有不同的表現,但是家家戶戶的女人在這一天都要著意打扮,織女成為了婦道的典範。

七夕,中日傳承的差異化

「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和「七夕」起源於中國,這個是沒有多大爭議的。日本名著《萬葉集》中有許多詠「牛郎織女」的詩篇,由於對故事的熱愛,日本人經常把自己身邊的環境,與故事中的情節靠攏。有一點比韓國人強的是,日本人無論是學者還是平民,他們還是知道「牛郎織女」的發源地是中國。

1991年甚至有人根據《萬葉集》中所說的「天河口」,跑到了湖北襄樊的老河口,稱此地是「漢水連天河」。可惜當時襄樊人對此沒有研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這絲毫不影響後來「七夕」在日本的傳承,甚至目前很多外國人誤以為「七夕」的風俗,就是日本這一套,紛紛學習日本當天的場景布置和活動安排。

當地時間2014年7月4日,日本平冢,大街小巷張燈結綵,民眾穿上傳統和服,慶祝七夕節

當中國醒悟到「七夕」重要性的時候,目的反而讓人心生懷疑。近些年來,河北省鹿泉市在當地以「抱犢寨」開發了「牛郎織女」景點;江蘇太倉也開發了「牛郎織女」的景點。正因為故事本身只是傳說,不具有可考據性,全國各地都在爭搶這對「神話中夫妻」,一時各種各樣的研究都朝著地理位置奔去。而參與其中的人,更多的是做為遊客在路過景點時候,才知原來「七夕」是這樣啊。

七夕的淪落,是社會真實的寫照

在社會轉型期「七夕」遭到冷遇,有傳統的斷代、社會轉型的影響、西方文化的衝擊、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民俗的自然變遷等等原因。總之,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衰敗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片面的將原因歸結其中之一,思路都是狹隘的。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本是想重振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但是在商人眼裡,這些全都變味了。

2016年七夕當晚,瀋陽某商場舉辦接吻大賽,以時間與難度決定勝者,參賽情侶受黃金首飾大獎刺激,頻頻上演高難度接吻動作。

現代實用型經濟學中講過,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按順序排列是: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如果說清明、中秋、重陽、端午之類節日尚且商業化的空間有限,那麼「七夕」註定是逃不過的,全社會商家等著這天男人能夠大方掏出錢包,買買買逐漸變成了「七夕」的全部。「七夕」是做什麼的,大概是為了男人正大光明給女人買東西而設立的吧。

滾開,「七夕」從來都不是什麼「西方情人節」!

雖然最開始的「七夕」事實上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純潔,但是隨後多年的適應中,至始至終保持了「兩情相悅,廝守終身」的愛情價值觀。然而這一切,相比現代人的愛情觀,這牛郎織女也太OUT了,換妻、包二奶、養小三、傍大款、找乾爹,現在男人和女人們的日子過的那叫一個滋潤。社會中還有多少男女是兩情相悅,並且一輩子心心相印不離不棄,寥寥無幾。

2014年七夕,鄭州市紫荊山附近某娛樂會所門前,一場夢幻的鵲橋相會精彩上演,為七夕夜增添了幾分仙境般的浪漫。

傳統節日承載著一個民族歷史進程中沉澱下來的性格、信仰、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民族文化內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育的結果和重要載體。

「牛郎織女」在夏朝時是生命繁殖的寫照,「七夕」在宋朝時是亡國之痛,在往後封建社會中是女子相夫教子的寫照,那麼如今社會的「七夕」何嘗不是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中國傳統文化大抵除了漢字還能被所有人接受,其它的文化都在慢慢的消失,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又一個,一個下一個。多年來,這個社會總能找出一款理由,讓民俗披上世俗的色彩,讓民俗披上封建的色彩,讓民俗披上落後的色彩。一個擁有著兩千年歷史的「七夕」,終於迎來了最失敗的一次改變。

2013年七夕,揚州市同為80歲老人的唐玉明與楊玉梅,他們攜手走過了60年風風雨雨,當日,恰逢他們「160歲生日」

很多媒體宣揚庸俗的愛情觀,與「七夕」原本對愛情的定義和文化內涵背道而馳。「牛郎」做為一介農夫,歌頌的就是他那純粹的愛情,無論金錢、地位,都可以愛得所終。反觀現在社會,到處宣揚「有車有房有錢」的愛情觀,人們已經淡化了愛情真正的意義。世俗中所指的「牛郎」都變成了色情角色,這樣的故事未來還想要怎麼講下去。

七夕,第一個徹底淪陷的中國傳統節日?

參考文獻:

[1]王天鵬.七夕節的民俗文化闡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25-29.

[2]劉宗迪.摩睺羅與宋代七夕風俗的西域淵源[J].民俗研究,2012(01):67-97.

[3]畢雪飛.日本七夕傳說研究[J].民俗研究,2011(04):153-167.

[4]張勃.從乞巧節到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當代重構及意義[J].文化遺產,2014(01):34-40.

[5]張玉璞,曹瑞娟.「七夕」題材詩歌源流考[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27-30.

[6]吳天明.七夕五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3):75-85.

[7]洪淑苓.城市、創意與傳統節日文化——台北、仙台的七夕活動觀察與比較[J].文化遺產,2016(01):1-8+157.

[8]黃世民.宋代七夕詩詞的發展與流變[J].懷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4):111-114.

[9]杜漢華,汪碧濤,余海鵬.「牛郎織女」「七夕節」源考[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5):107-112.

[10]王菊娥.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七夕節和西方情人節[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06):10-12.

[11]李培. 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N]. 南方日報,2010-08-17(A19).

[12]李靜. 漸行漸遠的七夕文化[N]. 濟寧日報,2010-08-13(B01).

[13]郭燕春. 商家與「七夕」擦肩而過[N]. 中國商報,2004-09-03.

[14]趙逵夫.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J].民俗研究,2011(03):33-49.

編輯丨小橘貓

內容部分均為版權圖片,請謹慎操作。點個讚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占豪 的精彩文章:

印度發生了導致社會混亂的「大事」!中國:終於不是墊底了
這一巴掌下去,整個西方國家都沉默了!

TAG:占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