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教你化一個美美的古典妝容,秒變小仙女

七夕,教你化一個美美的古典妝容,秒變小仙女

紅妝·紅妝

前幾天有個熱門話題叫

「千萬不要讓男朋友碰你的化妝品」

無數小仙女吐槽了自己心愛之物

在男朋友「魔爪」下的悲慘經歷

由此可見,指望男朋友能懂得

口紅色號有什麼微妙區別

「楊樹林」不僅僅是一個喜劇演員

買神仙水不送神仙

……

實在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情

今天是七夕,如果你是小仙女

可以照著這個攻略

畫個美美的古典妝容

體驗一下當織女的感覺

如果你是小仙女的男朋友嘛

只要把文章轉發給她就好啦

可別亂動她的口紅哦~

1、敷粉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隨後又發展出鉛粉、紫粉、珍珠粉、乾粉、水銀粉、檀粉、香粉等豐富的妝粉。東方女子追求肌膚白皙,妝容時先在臉上敷粉。這類粉末最主要成分是鉛,所以又稱鉛華。詩云:

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

除鉛華,各朝也調配自己獨特的妝粉。唐人喜歡在粉中摻入西域香料,稱迎蝶粉;宋人將益母草、蚌粉等調製玉女桃花粉;明人則以玉簪花為主料,制玉簪粉。

2、施朱

伴隨著敷粉,女子往往還要施朱,即在臉頰上施一定程度的紅色妝品,使面色紅潤。這種妝品便是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

據史書記載,「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可見胭脂對婦女面部化妝的重要。

3、眉妝

中國傳統妝容不重眼妝,但極重眉妝。早在周代《楚辭·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的描述,說明用黛畫眉之俗,由來已久。《詩經》有「螓首蛾眉」,漢魏時期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唐代眉妝更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宋明時期的眉妝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長蛾眉。

4、點唇

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歷史由來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筆下《神女賦》中就有「眉聯娟以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詞句。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便記載了點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點唇的式樣千變萬化,不拘一格,總的來說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中國古時候各朝代的流行唇妝

漢:三角形/梯形唇妝

漢初因為連年戰爭動蕩,百姓饑寒交迫在審美上的追求並不高。直到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德為美,女性的妝容總體比較簡潔。唇妝就以這種上窄下寬,近乎三角形的樣式為主。

魏:扇形小巧唇妝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人民的審美追求標新立異,就連男人都會「敷粉」,當時的竹林七賢以及曹姓族人都愛「敷粉」。唇妝上,樣式比較大膽,演變出了扇形。現在看來,倒很像是風靡了韓國流行過來的咬唇妝的鼻祖!

唐:蝴蝶唇妝

大唐盛世,中國古代最鼎盛的時期,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都不亞於當今。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一個唐代女子出門前足足要完成七個步驟的妝扮。而唐代的唇妝種類也相當豐富,最受歡迎的就是蝴蝶形,而蝴蝶形也有大小之分,既像蝴蝶又像花朵,是不是有點像現在的「M」唇。

宋:橢圓唇妝

宋代,中國的傳統文化要較唐朝衰弱許多,女性唇妝的樣式自然沒有唐朝的繁多。並且以清新高雅為主,表現女性的文秀,橢圓唇妝是當時最常見的一種式樣。

明:內闊唇妝

明朝時流行「桃花妝」和「酒暈妝」,並以細眉為美。唇妝上,和魏晉時期的小巧唇妝非常像,和「咬唇妝」也非常相近。

清:花瓣唇妝

清朝滿人統治,宮廷女子和民間女子的穿著打扮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在點唇的樣式上相對統一,以艷紅色為主,塗抹的範圍很小,呈花瓣形。

古代人化唇妝是為了在群體中顯得更加醒目,引起大家的注意,由此演變成特定的社會地位的象徵。所以說不買口紅的女人沒有未來,是有歷史學和科學依據滴。

古代流行的唇色

【胭脂】=姨媽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姨媽色先動手的!

提到胭脂,你想到的顏色一定是這樣的~

可是歷史和科學告訴我

胭脂色是這樣的!

逗我嗎?我看起來很好騙嗎???這是胭脂色?胭脂?胭脂???說好的柔情似水斬男色的胭脂???

原來電視劇里不是騙人的!只要當上皇后太后就會黑化是真的!胭脂那麼貴,只有貴族才配厚塗!

豆沙色是古人玩剩下的

不服也沒用,歷史就是證據!

豆沙色在古代的名字叫做【檀】,盛行於宋代...古代的女紙早就用這個顏色擼過唇啦!

話說,豆沙色這還沒火兩年呢!還以為自己時尚,原來古代人早就玩過了!時尚是個圈,流行是個輪迴,3000年都夠輪迴幾百遍啦~

時尚到了天際!黑色口紅你值得擁有~

唐代元和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和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

就是用一種名為「烏膏」的黑色唇膏塗唇,使人的本態盡失,呈現悲啼之狀。

什麼哥特風,鐵鏽色,依然是古人玩剩下的~

5、面飾

面飾是女子飾容的常見手法,主要分為四種「額黃」「花鈿」「面靨」和「斜紅」。「額黃」是以黃色顏料染畫於額間而得名,也稱「鵝黃」「貼黃」「鴉黃」等。唐代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載:

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嚲袖太憨生

五代牛嶠《女冠子》詞:

鵝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

北朝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載譽歸來後,也不忘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這些詩詞中提到的便是額黃妝。

斜紅形如月牙,色澤鮮紅,分列於面頰兩側,鬢眉之間,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還故意描成殘破狀,猶如兩道刀痕傷疤,亦有作捲曲花紋者。南朝梁簡文帝《艷歌篇》中曾云:

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

花鈿專指一種飾於額頭眉間的額飾,也稱「額花」「花子」等。花鈿圖案繁複多變,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為多見,這便是承繼於南朝壽陽公主的梅花妝。

五代牛嶠《紅薔薇》詩:

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酒泉子》詞:

眉字春山樣,鳳釵低裊翠寰上,落梅妝

均詠的是此種梅花形花鈿。

轉自「江喃詩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中國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全集》——千古男神的文採風流都在這裡了!
最強十二首帝王詩詞,比比誰更霸氣

TAG:詩詞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