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不僅有美麗的愛情故事

七夕,不僅有美麗的愛情故事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大東》

早在2000多年前,織女和牽牛就從高天上的銀河落到了人們傳唱的詩歌中。

一首漢代的古詩《迢迢牽牛星》,更是把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描繪得哀婉動人: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到了南北朝時,記錄古代楚地節令風物故事的《荊楚歲時記》寫道: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從此,七夕就成為人們仰望星空、見證愛情的日子。

不過,在為凄美的愛情嘆息之餘,古人還是把七夕過成了一個熱鬧有趣的節日。

北宋時候,每年七夕之前,開封府潘樓街都會售賣節日用品,從七月初一開始就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到夜晚才漸漸散去。

而到了七夕前三天,這條街更是禁止車馬通行,成為名副其實的步行街。

宋·金盈之《醉翁談錄》:

「七夕。潘樓前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七夕當天會有哪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呢?

GIF

穿 針

穿針的習俗,漢朝時就有。

記錄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上說:七夕那天,漢宮中的彩女會在開襟樓穿七孔針。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

與之相比,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穿針儀式更加隆重。

七夕當晚,皇宮中架起一座用錦緞結成的乞巧樓,高達百尺,可以容納數十人。

樓上擺放酒肉瓜果,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

嬪妃們坐在席上,手持九孔針、五色線,對著月亮穿引。如果能夠將線穿過針孔,就象徵得到了織女巧奪天工的技藝。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

這一夜,歌樂不斷,飲宴通宵。

宮外的平民百姓也都爭相效仿、穿針乞巧。

GIF

斗 巧

唐高宗李治的後宮裡,有一位徐婕妤,很有才華,世人都將她與西漢時的班婕妤相提並論。

七夕那天,徐婕妤在鮮菱、鮮藕上雕刻出奇花珍禽,放在水晶盤中,進獻給皇帝。

平日里案牘勞形的皇帝看到後愛不釋手,想出一個叫「鬥巧」的遊戲:

黃昏之後,把這些菱藕隨意散放在宮殿里的桌案上,讓宮人們在黑暗中尋找。誰找到的雕刻品最多最精巧,誰就獲勝。

元·伊世珍《琅嬛記》引《致虛閣雜俎》:

「七夕,徐婕妤雕鏤菱藕作奇花異鳥,攢於水晶盤中以進上,極其精巧。上大稱賞,賜以珍寶無數。上對之竟日,喜不可言,至定昏時,上自散置宮中几上,令宮人暗中摸取,以多寡精粗為勝負,謂之『鬥巧』,以為歡笑。」

喜慶的夜晚,總是正言厲色的皇帝,也因宮中難得的熱鬧嬉戲而展顏一笑。

再看民間,「鬥巧」的花樣就更加繁多了。

有的比誰剪的紙樣最活靈活現,有的比誰蒸的糕點最香甜可口,有的比誰繡的飾品最巧奪天工……

七夕,成為女孩子們一年一度大顯身手的日子。

GIF

曬 書

GIF

若要以為七夕只是女子專屬的節日,那就錯了。

這一天,還有一個很是風雅的習俗——曬書。

東漢文學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

「七月……七日,……暴經書及衣裳。」

七月初七正處在伏天,陽光猛烈,能夠殺死書里的蠹蟲。

士子文人們翻箱倒櫃,把家藏的詩書暴晒在庭院中,一來防霉防蛀,二來也顯示自己博學廣聞。

但也有飽學之士對此不以為然。

比如,無書不讀、滿腹經綸的東晉名士郝隆。

七月初七,眾人都曬書,他卻跑到陽光明媚的院子里仰面躺下。

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笑嘻嘻地說:「我也在曬書啊。」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到了宋代,曬書從民間習俗發展為官方行為。

掌管古今經籍圖書的秘書省專門舉辦「曝書會」,暴晒的不僅有書籍,還有圖畫墨跡、古器琴硯。

凡參與曝書者,都提供一日三餐,且安排酒宴,也算是文化過節了。

GIF

吃 巧 果

GIF

中國的節日,「吃」是一個重頭戲。

元宵有湯圓,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餅,七夕吃什麼呢?

宋代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里記述,七夕時,店家會用油、面、糖、蜜加工一種名叫「笑靨兒」的糕點出售。

這種糕點又被稱為「果食」,花樣繁多。巧手的姑娘能夠捏出栩栩如生的花卉、蟲鳥、人物形象,省事的也有模子可以使用。

有意思的是,商家還推出了「買一送一」的促銷手段:

每買一斤「果食」,贈送一對頂盔披甲、模樣類似門神的麵人兒,叫做「果食將軍」。

「七月七夕……又以油麹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食』。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

這就更讓嘴饞眼饞的孩子們挪不動步了。

類似的節日小吃一直流傳下來。

清朝時候, 七夕前市場上已經開始售賣「巧果」,就是把用糖和好的面扭成結狀,下油鍋炸脆。

清·顧祿《清嘉錄》:

「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苧結。」

如今,在我國閩南地區,七夕時也會製作「七夕果」,就是用糯米粉團成小圓餅,中間再用拇指壓出一個圓窩,下水煮熟。

七夕各地的風俗還有很多:拜魁星、染指甲、接露水……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願你們度過甜(méi)蜜(yǒu)而(xiǎo)快(dēng)樂(pào)的一天!

? END ?

我的宣言:這是一個小小的空間,交流讀書方法,分享讀書心得,推薦新書好書,組團親子共讀。所有已經或者想讓自己愛上讀書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們,都可以來這裡。我們一起到書海中遨遊!

牛蛙愛讀書

拿起書,你就是牛蛙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米如初 的精彩文章:

TAG:真米如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