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作者,或許不是李紳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作者,或許不是李紳

原標題:鋤禾日當午,這首詩的作者,或許不是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被選入小學課本,在我國是婦孺皆知,它的作者課本上寫的是李紳,其實,此詩的作者存在著爭議,有兩種說法。


在《全唐詩》中,聶夷中和李紳的名下都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李紳的詩後無篇章互見的說明,而聶夷中的詩後,有一個附註,附註稱「鋤禾日當午」等四句「一作李紳詩」,由此引起爭議。


李紳說。傳聞李紳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得不到溫飽,懷著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兩首《憫農》的詩,「鋤禾日當午」是其中一首,還有一首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因此,李紳被譽為憫農詩人。


據南宋的計有功《唐詩紀事》記載,李紳曾拿此詩拜訪呂溫,呂溫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並在朝中任職,呂溫讀其詩,拍案叫好,對人誇讚李紳說:「此人必為卿相。」後果如其言。


另外,《全唐詩》收錄李紳的詩,有《古風二首》,又稱為《憫農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鋤禾日當午」,另一首詩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兩首詩的意義與格調都一致。.


聶夷中說。唐五代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明確指出,「鋤禾」的作者是聶夷中。《北夢瑣言》所記內容為晚唐五代事,題材豐富,包括文壇逸聞趣事,因為作者孫光憲為晚唐五代人,與聶夷中生活年代比較接近,應該接近歷史真實。



在影印宋刻本《全芳備祖》中也把「鋤禾」詩列於聶夷中名下,且有《田家二首》詩全文:「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另外,聶夷中,出身貧寒,入仕後僅做過縣尉小吏,比較了解農民的疾苦,在《全唐詩》中聶夷中的詩佔了一卷,田家題材的詩佔了四分之一,聶夷中有可能寫下此詩。

筆者傾向於聶夷中說,因為孫光憲與聶夷中生活年代比較接近,他的記載或許更靠譜,而計有功生活在南宋,距離唐朝已十分久遠了。其實,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其思想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孫阿狸 的精彩文章:

袁紹袁術兄弟二人事業失敗,治家無方,妻妾相殘
此人武藝超群號稱無敵,卻被俘身亡,死後被編成故事千古流傳

TAG:王孫阿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