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要來了,看古畫學學「投針乞巧」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在「七夕」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中國古代,「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屬於婦女的節日,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即使是春節,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著新衣服去串門,家中一般使喚男子走親訪友,只有在七夕節,古代的單身女子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題材也一向被歷代畫家所鍾愛,不同於詩人們的悲情,畫家多描繪熱鬧的乞巧場景。在一年一度的七夕來臨之際,小藝君選出關於「七夕」的中國畫,讓我們在畫中感受「七夕」,學學「投針乞巧」。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
四川出土「龍虎戲璧,牛郎織女畫像」
▌七夕節,緣起於漢代宮廷,歷代文人筆記中多有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當時的風俗是:「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七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網於瓜上,則以為得。」可見當時的七夕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悲凄的愛情故事,而是為了紀念織女,女性通過「拜織女」來祈願擁有智慧和巧藝。
南宋·李嵩漢宮乞巧圖
▌七夕節流傳到民間以後,被加入了諸如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寫文章的內涵,比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曬書的片段。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為主。
▌到唐代,七夕節慶活動越來越熱鬧,雖然祭祀的是牛郎織女星,但仍是乞巧為主。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唐宮七夕乞巧圖》,現藏於美國納爾遜美術館
據謝稚柳、徐邦達等人鑒定其為北宋時期的摹本或改畫本。該圖取全景俯瞰,建築庭院重重盡現,仍有敦煌唐代壁畫的空間感。
《唐宮七夕乞巧圖》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黑漆案上陳碗甚多(非宴會,乃乞巧之水碗),外國人曾以為這是宴會用的餐具,於是稱其為「宮宴圖」,事實上這些碗是古代女人用來「乞巧」的水碗。
「乞巧水碗」就是用來「投針」的。「投針」就是一項重要的「乞巧」遊戲,這項遊戲看似無聊,實則是對女性有無耐心與靈巧與否的考驗。其過程是,在七夕節前一天用水碗盛滿清水置於陽光下曬,稱為「曬水」。經過一天一夜的暴晒,碗內水面上會形成一層由微塵、微生物組成的薄膜,叫做「水皮」。節日的午後,女伴們相約一起到院中,輪流手捏鋼針輕輕丟到碗內,要小心讓鋼針藉助水皮的托舉浮在水面之上,不能沉底。然後,大家一起觀察陽光下鋼針在碗底形成的投影,影子形狀不同,含義也不一樣。投影的樣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結果,說明織女願意賜巧給這位丟針人;如果像個棒槌則會引來同伴們的嘲笑,因為這意味著丟針人沒有得到織女的垂青,接下來一年裡雙手會很笨。
▌到宋代,七夕被作為「女兒節」,婦女多在庭院中陳瓜果、剪刀、女紅、剪紙等物,除了乞巧外,還祈求美好姻緣。富貴人家多在庭院中結綵樓,被稱為「乞巧樓」。首都汴梁街市上還有賣巧果、磨喝樂(手捏的小泥人兒)、水上浮(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等乞巧玩物與食品。
宋趙伯駒 《漢宮圖》 冊頁,絹本設色,直徑24.5公分,台北故宮藏。
畫中描繪的是宮廷后妃在七夕時節登高樓向織女乞求得巧的活動,以界畫畫宮殿庭園,園內設步幛,幛外有牛羊車輅幃幔。幛內宮娥彩女,列隊兩行,手拿著各種樂器、法器,簇擁著一位貴婦,穿過假山,登上高台向銀河乞巧。
▌元、明、清各代花樣更多,除了在庭中擺設香案,陳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針孔外,還會捉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斗蛛網,網絲圓正的叫「得巧」;還有一個比賽項目是「丟針」,把繡花針輕輕地丟在盛水的碗里,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
橫持手機觀看
明仇英(傳)《乞巧圖》卷,紙本,水墨,27.9×388.3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描繪婦女乞巧的活動。星星高掛於天空,婦女群聚在庭院中,對著星空祭拜,在庭院中擺設香案,上有瓜果、鮮花、酒、針線等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織女般工巧,其中還有婦女對著星空穿針。全幅以白描為主,人物清雅。
明 郭詡 (款)乞巧圖
明代七夕應節牛郎織女紋方補超大圖
清·陳枚《月曼清游》七月「桐蔭乞巧」
《月曼清游圖》冊描繪的是宮廷嬪妃們一年12個月的深宮生活,七月就是「桐蔭乞巧」。嬪妃們的活動內容,在民間生活中均習以為常,只不過由於宮廷的特殊地位,而令這些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貴、繁瑣及典制化的特點。
此冊更是在乾隆皇帝親自督促下,製成牙雕作品,集能工巧匠於一堂,結合牙雕與鑲嵌技術,精雕細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國18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的高超水平,歷來被譽為清代牙雕藝術中的代表之作。
清·任頤 《乞巧圖軸》
此幅描繪的則是民間女子簡樸的乞巧場景。畫中女子正在做丟巧針的遊戲。準確地表達出她們渴望成為能工巧婦的迫切心情。
清·丁觀鵬《乞巧圖》,紙本墨筆,縱27.8厘米橫384.5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全圖色彩豐富,人物頗具動感,是清代宮廷繪畫中合筆畫的代表作之一。此卷用白描寫出七夕夜間庭院中婦女們燃燭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七夕,婦人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網於瓜上,則以為得。」婦女髮絲,著墨細勻,衣褶線條流暢,飾紋刻畫細緻,佩環飄動,得「吳帶當風」之姿。
清乾隆,緙絲七夕乞巧圖軸,縱47cm,橫32cm
此圖軸在本色地上彩緙七夕佳節牛郎、織女在天上鵲橋相會、人間婦女或憑欄遠眺、或對空乞巧的場景。作品採用一至二色間暈的裝飾方法,施以平緙、構緙、緙金等技法緙織。紋樣大面積運用線條勾勒,然後填彩。圖中的亭台樓閣、捲簾、卧榻和牆壁完全依照界畫的程式用界尺畫出。
清·袁耀《七夕圖》
清·郎世寧 雍正十二月令圓明園行樂圖-七月乞巧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程十發乞巧圖
傅抱石甲申(1944年)作七夕 立軸 設色紙本
何家英 2002年作七夕相邀圖 鏡心 設色紙本
黃山壽七夕乞巧 立軸 設色絹本
佚名乞巧圖 立軸 設色絹本
▌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在中國大陸,七夕節被商家作為商業促銷的一大良機,而傳統習俗則呈現失落,人們對七夕的熱情比不上西洋舶來品「情人節」,傳統七夕節情況堪憂。看過上面的作品,對「投針乞巧」有沒有學到手?
▌明日又到「七夕」,你會怎麼過?
文/《藝術商業》李保興整理
圖片來源網路


※被埋沒的寶藏——銅胎掐絲琺琅器
※雍正說:我兒弘暦並非農家樂
TAG:藝術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