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老人去世,外媒瘋狂報道,中國卻悄無聲息
「如果沒有他,
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發現」兵馬俑第一人
總聽人說:
將軍孤墳無人問,
戲子家事天下知。
之前一直對這話保持謹慎,
但最近發生的這件事,
卻不免讓我心中嘀咕、猶疑。
你聽說過趙康民么?
原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
曾對BBC評價他道:
「如果沒有趙康民,
兵馬俑的發現要推遲很多年。」
秦始皇兵馬俑,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當今中國,它的文物價值和
經濟價值無可匹敵。
而趙康民作為
中國鑒定並試掘兵馬俑第一人。
2018年5月16日病逝的消息,
在國內竟顯得悄無聲息。
反而是外媒,
各種鋪天蓋地的報道。
《紐約時報》:趙康民,
中國兵馬俑修復者去世。
英國《每日郵報》:發現並修復兵馬俑的
中國考古學家去世,享年82歲。
BBC:趙康民,
那個發現中國秦兵馬俑的男人
經過世界眾多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一夜之間,秦兵馬俑"發現者"趙康民的名字被世界所知,想必老人也能含笑九泉,然而在國內,對老人的報道卻顯得冷冷清清。
時間退回到1974年。
當時趙康民接到一個緊急電話:「老趙,你趕快來,西楊打井的村民打井打出了一些古物···」
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老趙分外激動,他隱約感覺到會有重大發現,因為距村落不遠的那片區域,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君主秦始皇的墓地所在。
興奮的他趕緊跨上自行車一路奔襲,不曾想在打井現場看到的一幕幕卻讓他分外心痛。
有村民把挖出的「罐子」拿回家裝東西,說是放在紅苕窖里能嚇老鼠;
散落破碎的瓦人的手和頭髮卷,被小孩打著玩,扔到了麥地里;
鉛磚200來塊,就那樣隨意堆在院子里,個別老人說鉛磚能瀉頭火,拿了幾塊作枕頭。
200多個銅箭頭,還有兩個像匣子槍的銅傢伙,全被賣到了廢品站,換了幾毛錢。
「你們知不知道:
這極可能是國寶,
如果是秦朝雕像的殘片,
那就千金難買。」
看到村民如此毀壞國寶,
趙康民心如刀絞,
他趕緊制止挖井的村民,
把這些殘碎的文物一點點撿起來,
用卡車運回了文化館。
回到文化館的當夜,趙康民就把全部殘片分類排隊,清洗茬口,有的真的就破碎如指甲蓋般大小。
連續三天三夜的修補,才終於粘起兩個武士俑。
武士俑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間束帶,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齊頭履,兩臂下垂,左手五指併攏,右手半握,拇指上翹。
武士俑的發現,讓趙康民當即判斷:「這就秦武士俑陪葬坑,各方面都證實我的武斷準確無誤。」
不過當時還處於特殊的歷史時期,「破四舊」讓不少文物遭到毀滅,害怕國寶被毀的趙康民,決定暫時「保守秘密」,等恰當的時機再上報。
然而回鄉休探親假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發現了此事。出於職業性的敏感,藺安穩向趙康民問東問西。
對記者既尊重又警惕的趙康民,還是如實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問題。
藺安穩最後問到:「這麼重大的發現,為什麼不上報?」趙康民說道:"連我還沒弄清情況,怎麼上報,你千萬可別給我捅出去。」
不過,假滿回京的藺安穩還是把這事「捅」了出去,他寫了一篇題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情況反映,交給《人民日報》內參。
這一下可炸了鍋,中央領導非常重視,立即撥款、指派考古隊冒著酷暑進駐工地。
就這樣,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戰車、戰馬、武士、各種兵器惟妙惟肖,這座豐富的地下寶藏,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為中國的一張世界名片。
1987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不僅世界各地遊客絡繹不絕,100多位外國元首也爭相參觀。
第一位參觀秦兵馬俑的外國領導人: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伊麗莎白女王
普京
秦兵馬俑成了中國的國家財富,然而某種程度上,趙康民的發現者身份卻從未完全得到承認,他在中國一點都不出名。
反而是用鏟子挖到第一塊文物的農民楊志發,被當成兵馬俑的發現者介紹給遊客。
多年來,楊志發都坐在秦始皇陵博物院裡面,面無表情地靜靜為來訪者簽名,甚至被送到國外講述發現的經歷。
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來訪時,
與其握手的也是楊志發
包括楊志發在內的四個農民,還被博物館禮品店的經理請去,每月拿著300塊錢的工資,專門做起圖書籤售。
而彼時的趙康民,卻一直待在臨潼區一個小得多的博物館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都堅持戴著氈帽坐在他修復的兵馬俑旁邊,向好奇的遊客們講解。
原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說:「看見不等於發現,趙康民才是鑒定和認識到兵馬俑真正價值的第一人。」
秦兵馬俑如果沒遇到趙康民,將是一場災難。然而作為研究員,發現是職責內的事,「業內都很尊敬他。」
趙康民的英文名片:
發現、鑒定、修復、挖掘兵馬俑第一人
高貴的靈魂,
不喧嘩,自有聲。
或許幾十年流過,
老人對這一切早已看淡。
但我們真不該就這麼輕易地忘記他。


※《西遊記》中隱藏最深、最神秘的就是他!
※《紅樓夢》里的性與愛,風月寶鑒!
TAG:筆墨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