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北京七夕風俗

老北京七夕風俗

七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

愛情是千古不衰的話題,咱們中國的愛情傳說基本都是帶有悲劇色彩的故事,這更有特殊魅力。反應在節日習俗中,西方有「情人節」,中國有獨具風采的「七夕節」。

每逢「七夕」,民間的大姑娘小媳婦有乞巧的風俗,又叫「乞巧節」,因為七月七這個節日活動主要都是女性,所以又稱「女兒節」、或「少女節」。

"七夕節「起源主要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兒「。其它的三個傳說是」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是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話演變而來的節日。過去每當初秋晴朗的夜晚,人們坐在庭院里乘涼,仰望著深邃蒼穹上璀燦的繁星,大人們就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天仙配》的故事。夏夜繁密的星光組成一條白茫茫的星帶橫貫南北,人們稱這條星帶為天河,在天文學裡稱銀河系,在天河(銀河)西邊星座中,有一顆發出青色光輝的明亮的星星,這就是織女星。天河東邊的天鷹星座中,有一顆與織女星遙遙相對的明星,放射出橙黃色的光芒,這就是牽牛星。民間稱牛郎星(星圖上稱河鼓星),織女星旁邊有四個小星星(即漸台星)組成平行四邊形,象徵著織女織布的梭子,牛郎星與它邊上的兩顆小星星組成一副擔子,象徵著牛郎挑著的兩個孩子。牛郎織女兒的傳說就是從這幾顆星星而興起的。

最早的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得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兒徒有虛名,織不了有文採的織物,拉不動有車廂的車。到了南朝梁殷雲已經有了完整的故事情節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織女兒,喜歡上了凡間的小牛。中國的古代愛情神話基本都這路子。這織女偷偷的跑到凡間和牛狼結了婚。生了一個小子和一丫頭。然後讓玉帝老兒知道了,他惱羞成怒,派巨靈神為開路先鋒,托塔天王為兵馬大元帥,來擒拿妖猴,不對擒拿這個小妮子。牛郎一看心肝兒寶貝兒被逮走了,這還了得,挑著兩個孩子,腳下一攢勁,嘿他一個凡人也蹦上了太空。眼瞅著要追上了嘿,突然半路殺出一個老娘們,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她拔出金簪念個咒,划了一道天河。把牛郎擋在河對岸。估么牛郎追上也打不過巨靈神。解這起,銀河兩邊就出現了兩顆閃亮的星星,這就是牛郎織女。平常日子口,他們倆是沒法見面的,只有7月7 這天才能會見一次,喜鵲為他們倆塔成一道「鵲橋」。所以老北京有句話「七月七、喜鵲稀」。

昔人有詩云「世人慾乞天孫巧 不道人間巧幾何」

明清兩代,舊曆七月初七日晚間,有小姑娘的家中,先拜完銀河後,老人們便給這些小姑娘們每人一根線,一根針,讓她們作穿針引線的比賽,誰先將線穿入針鼻兒,誰就是乞得了靈巧和智慧。

後來又流行了「丟針兒」乞巧的活動,這活動有卜筮的性質。

卷二」春場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兒,婦女曝蠱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烏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子,水茹影者,謂乞得巧。其影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老北京常說「花針巧,棒槌拙,磚頭瓦塊差不多」。到了清代,一般是幾個關係好的姐們越好了,到其中一女兒家。到了七夕晚間一起祭拜牛郎織女。她們是頭一天晚上,就盛一大碗水,擱在庭院當中。用來接第二天早上的露水,千萬別搖晃。到了第二天七夕這當天早上,碗上就結一層特別薄的水皮,到了中午,她們準備一種細黍苗,用小刀削成針形,這苗特別輕,扔水裡不沉底兒。這些大閨女小媳婦的,圍著碗站一圈。把黍苗扔在碗里,看針影兒,要是針影如細長,跟針一樣,就謂此女乞得巧。要是短粗一些不好看的形狀,則謂未乞得巧。她們還在七夕這天晚上,買來花粉祭拜織女,完後這些胭脂花粉就自己用了,說這是織女所賜能更漂亮。

這天市面上還有賣「七巧板」的,孩子們買來比賽,看誰能拼出花樣來,或者按照圖形拼,拼的快的,拼的快的,謂之乞得巧。現在兒童的耍貨也有七巧板,不過現在七夕節玩七巧板的習俗,知道的人不多了。七巧板起源於唐代。也叫「唐板」。小時候老人都說七夕這天晚上,小姑娘小小子兒,蹲在葡萄架底下能聽見牛郎織女說話。那會真有蹲底下聽的,聽得著聽不著就未可知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燕京歲時記 的精彩文章:

TAG:燕京歲時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