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月17日,下一場沙龍之前,先說說七夕和香囊

8月17日,下一場沙龍之前,先說說七夕和香囊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

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一個放牛郎,一個天仙女,鑄就了一段神話。

一段離合情,兩個苦戀人,傳承了千年的痴守。

去年此日兩相離,今年此時盼相見。漫漫長日,唯有苦等。

在他們中間

一定有一樣信物

支撐著他們最初的思戀

在春來秋去的日子裡

彼此睹物思人

以解相思痛

這個信物

承載著他們千年的愛情

也見證了他們所有的離合悲歡

到底是什麼樣的信物

讓他們傳情千年

香囊,一定是香囊

空帳暗渡舊人香

夜半魂夢枕邊囊

只有香囊

可以包得下他們千年的愛

繡得出他們永恆的情

香囊

>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遺存的"香囊",既具有作為服飾品而言的服飾實用功能,又具有作為藥物而言的醫療保健功能。服飾功能體現了審美特色的藝術性,醫療保健功能體現了實用特色的科學性。香包以其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完美結合,彰顯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瑰麗。

浙江華夏香學技藝研究院恢復的傳統香囊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華夏民族的古老習俗。香囊是香荷包的簡稱,香囊又名香包、荷包、香袋、香荷包。幾千年以前,香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我國古俗佩戴香包香袋、香囊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時便有之。其作用亦為「疫氣,令人不染」。

香囊早在《詩經》里就有記載,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這樣描述:「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其中的江籬、辟芷、秋蘭均為香草,佩在這裡既指香囊,也含佩帶之意。《廣韻平支》云:「縭,婦人香纓,古者香纓以五彩絲為之,女子許嫁後系諸身,雲有系屬。」這種風俗是後世女子系香囊的淵源。古詩中有香囊懸肘後的句子,大概是佩帶香囊的最早反映。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記載,青年人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以示敬意。

馬王堆出土的綉綺香囊

從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囊。魏晉之時,佩帶香囊更成為雅好風流的一種表現,東晉謝玄就特別喜歡佩紫羅香囊,謝安怕其玩物喪志,但又不想傷害他,就用嬉戲的方法贏得了香囊,燒了,成為了歷史上的一端佳話。後世香囊則成為男女、兒童常佩的飾物,秦觀《滿庭芳》里有「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的句子就是明證

在唐代時期已經出現用金銀玉器、竹木牙角等材料製作的香囊。唐代,權貴人家喜以黃金製作日常用的香囊,於人前炫耀。唐代香囊大多為熏球形,設計巧妙,無論怎樣滾動,由於同心圓環和對稱的活軸能保持內里焚香金盂之平衡狀態,熏香不會溢出。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香囊

傳說,楊貴妃死後被草草葬在馬嵬坡。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派人去為之遷葬,這時,人們發現,遺體的胸前仍然系著一枚富貴榮華日子裡的錦香囊。當差的宦官把這枚錦香囊帶回給唐玄宗,唐玄宗就將這香囊或系在袖裡,或系在懷中,以慰思念之情。

宋朝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囊,禮儀作用愈加凸顯,不僅身體佩帶香囊,香還被用來散撒或懸掛於帳子之內,據載後主李煜宮中有主香宮女,持百合香、粉屑各處均散。洪芻在《香譜》中則提到後主自製的帳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兩,甲香三兩,皆細研成屑,取鵝梨汁蒸干焚之。不惟帳中用香,宋代貴夫人的車裡也懸掛香囊,成為一時的風尚。陸遊在《老學庵筆記》里特別記下了當時的這種風尚京師承平時,宋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車中又自持兩小香毬,車馳過,香煙如雲,數里不絕,塵土皆香。

到了明清時期,香囊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紅樓夢》里林黛玉怒剪香囊的故事:"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一回,賈寶玉大展才華,博得賈政喜歡。眾小廝向寶玉討賞,將寶玉身上所佩之物盡行解去。黛玉生氣地說:"我給的那個荷包也給他們了!你明兒再想我的東西,可不能夠了!"說完賭氣回房剪爛了正在做的香囊。直到寶玉從裡面所穿紅襖襟上取出荷包,她才自悔莽撞。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囊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在古代,由於缺醫少葯,在春天萬物生髮、潮濕多雨、疾病流行的季節,香囊的主要功能是為了防治疾病,驅惡避邪,求吉祈福的。

以上部分文字摘自網路

鎖定FM91.1

我們一起聊聊香囊發展史

Sweet Memories

小小的一枚香囊,

傾注了綿綿的情意與溫度,

傳遞歲月里彼此最為情有獨鐘的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M愛上生活 的精彩文章:

8月9日,解憂雜貨鋪之——愛到剛剛好

TAG:FM愛上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