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談兵-三大男高音

紙上談兵-三大男高音

三大男高音

人類文明的進程,如果很簡單粗暴的說起來,其實就是材料。

發現新材料,然後將它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掌握新材料,經常就因此取得優勢。

發現了銅,然後,掌握了青銅,才能派上用場。

發現了鐵,一開始覺得:這玩意兒沒用!

鐵很容易氧化,一氧化,就銹爛。

即使煉成了純鐵,太軟。並且很快就銹爛。

所以,鐵一開始,被稱作「惡金」。

一直到掌握了鋼鐵,鐵器時代才真的到來。

但是,如果要把鋼鐵製作成兵器,光是鋼,還不夠。

要做出最好的刀劍,得先有最好的鋼材。

對刀劍來說,最好的鋼材要堅且韌。堅是指硬度要高,硬度高則能銳利,破壞力大;韌是指彈性要好,能耐衝擊和磨耗。

可惜,這兩種特性對鋼鐵而言卻是相互矛盾的。

硬度高時,鋼鐵變脆,刃口易崩、刃身易折。

韌度高時則又過於柔軟,容易卷口。

古來的鑄劍師,無不想盡辦法,以求在硬度與韌度間取得平衡,而煉出絕佳的鋼材。

這樣的做法,有如想要發明一種既像油條又像燒餅的新食物,自然是行不通的。解決之道,是把兩種不同的材料層層地重迭起來,油條與燒餅的美味,則兼而有之了。

因此製作刀劍時,將硬而脆的高碳鋼與柔而韌的低碳鋼疊在一起,反覆折迭敲打,折迭的次數越多,質地就越均勻;這種鋼材稱為「折疊鋼」。

組成折疊鋼的不同材料,在顏色上有些差異,因此,完成的刃身若經適當的處理(通常是以弱酸擦拭),就會顯出材質本身的紋理。

所以,折疊鋼又稱為「花紋鋼」。其紋理隨著摺疊錘打的方式不同而千變萬化;有的平緩如絲綢,有的曲折如水波、指紋一樣。

也因此,這種方法製作的花紋鋼兵刃,世界上沒有兩把是完全相同的。

如今也將摺疊鋼稱作大馬士革鋼,其實這是近代才產生的混淆。

古代所說的大馬士革鋼,說的是「烏茲鋼」。

烏茲鋼在生產及打造方面的技術要求較高;同時,烏茲鋼錠的最大規格也有限制。也就是說:在一般條件下,摺疊鋼的生產,會較為簡便,成功率也較高。

所以,摺疊鋼在世界上各民族的兵器中,佔據了最主要的位置。

這不是我說的。

研究世界冷兵器,歐美人士是先進。

他們提出過一個看法:全世界最好的三種單人武器,分別是:維京劍、馬來亞的克力士短劍(CRIS)、日本的武士刀。

這三種,全都是摺疊鋼。

這個時候,應該會有很多人跳起腳來。

怎麼這樣呢?憑啥沒有咱大中國呢?

是啊!不要說咱中國人不服,那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對抗歐洲十字軍數百年的阿拉伯彎刀,他們也都大有理由不服啊!

老問題,話語權啊!

暫且不說怎麼不服,先了解一下這西方所謂的世界三大名刃。

存世的維京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維京劍是維京人藉以攻城略地、威震北海的利器,在西方當然是大名鼎鼎。

但是,現存的實物因為不適合拿來進行破壞性測試,所以缺乏系統性的了解,只能透過少量的織錦,領略當時的風采。

一直到近現代,有了充分的考古研究成果之後,它的真實面貌,才真正大白於天下。

學者發現:維京劍的劍身不但是折迭鋼,並且工藝十分成熟。鋼材除了積層,還有扭轉,所以性能十分優秀。

以前,人們總認為:維京海盜的文化程度不高,(其實就是說:他們是野蠻人。)打仗主要靠著人高馬大,用的武器勢沉力猛。

結果顯然並非如此。

我沒有見過維京劍的實物。唯一勉強能跟維京劍沾上邊的經驗,是收藏過一把德國著名刀匠DIETMAR KRESSLER手制的一把小直刀。

不過,用的不是折迭鋼,而是瑞典的粉末合金鋼。

德國人對金屬加工,特別有一種嚴謹的態度。這把刀的細節,簡直精確到完美的程度。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刀柄的材料,只是樸素的層壓纖維樹脂。我的朋友陳朝波挺仗義,於是幫我將刀柄換成了非洲花梨癭木,一躍而成為了豪華版。

馬來亞的克力士短劍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說馬來亞的克力士短劍。

它為何名列三大,坦白說確實沒啥道理。

它是馬來人的傳統隨身武器,成年男子都要插在腰間,衣著才算整齊。

根據地位階級,克力士有許多等級上的不同。造型及裝飾的繁複、華麗與否,當然是最容易辨認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材料的使用上。

雖然大多是折迭鋼,最名貴的,卻是使用隕鐵打造。

過程經過巫師的施法,完成之後被認為具有神力。

除了蛇形刃、隕鐵、巫師的法術之外,不知道為何能位列三大。

這種武器,不適合劈砍擋架,只能前刺。

據說多用於暗殺。

它的鍛造,技術上是不如其他民族的折迭鋼精緻的,鋼質較差,折迭的層數也較少。

至少,就我個人而言,沒啥魅力。

工作中的吉原義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種,是西方人最為推崇的:日本武士刀。

日本刀,中國人都知道:起源於中國。

事實上,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就開始努力學習有關環首刀的相關技術。經過南北朝,到了唐代,就基本上學得差不多了。

之後,他們開始有所創新。

刀背的由挺直變彎曲,算是因為技術障礙而導致的意外收穫。

但是把整把刀進行「卡式化」,則無疑是日本人深思熟慮過的改良。

日本刀,因為可以徹底拆卸,所以可以進行徹底的保養,也因此能夠作到非常長期的保存。

七百年前的古刀,所在多有,並且光耀如新。

也許是因為技術得來不易,也許是武士道的加持,日本人對刀劍等武器的崇敬和喜愛,確實是舉世僅見。

日本刀匠,世世代代一直嚴守著規矩,技藝、作品,均流傳有緒;同時,也一直遵守著入行學藝時的誓言,從不對外透漏技術的秘密。

直到上世紀的八零年代。

打破這個千年以來的規矩的,是一個叫做吉原義人的刀匠。並且,他並非沽名釣譽之輩,而本來就是技藝精湛的重量級人物。

一石驚起千層浪。他雖然因此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和推崇,卻在日本國內遭到同業的側目。

他的信念是:有些知識,再怎麼珍貴,也不能自私的據為己有。正因為珍貴,理應由全人類共享。

這是他親口對我說的。

在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午餐聚會上。

吉原義人的作品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因為他,日本刀的很多技藝,從此得以為外人所知。

他寫的書,被翻譯成成英文出版,如今已成為了解日本刀技藝必讀的教科書。

日本國內也慢慢接受了他的理念。從而,他在日本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望。

長住大陸之後,我和他就失去了聯繫,但我們還有一個未竟之約。

說完了西方人所認定的世界三大名刃,不妨再來談談大家心中的各種不服。

我說的大家,不光只有中國人。

印度的彎刀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國人的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但就像許多世家子弟,家教不嚴的,總會沾上許多不好的習氣。

現在的這個時候,就很不好。

說到啥啥傳自中國,就開始自鳴得意起來。

但是總缺了自省:

我們是否看重自己祖先的遺產?

對這些遺產,我們自己都作了什麼?

一提到這些,很多國人就會開始支支吾吾、含糊其詞起來。

為何西方人沒有把中國古代的兵器放在眼裡?

因為我們自己都不在乎。

我們更加不會將它視作民族的光榮。

當然,我們也就不會將這方面的文化推廣給世界上的所有人了。

那麼,西方人對此沒了解、沒尊重,不是很自然嗎?

這其實也正是我寫「紙上談兵」的原因之一。

中國人不冤,印度人倒是挺冤的。

至少我個人這麼認為。

波斯的彎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印度和中國一樣,古代的兵器,相當的有看頭。

其他的不提,光是烏茲鋼的生產與製作,就值得給它應有的評價。

可惜沒有。

近代的印度人,還是和中國人一樣,都在民族存亡的危局之中苦苦掙扎。

比中國更加吃虧的是:印度原先並沒有一個大一統的型態;並且,被英國殖民了兩百年。

當老爺的,當然不會誇奴才家大業大。

波斯,或者說:阿拉伯彎刀,也是如此。

多少個世紀以來,連貫東西方的地理知識,被西方人拿去之後,重新「大發現」了一次。

其他的多種科技、文化,也跟著一起喪失了話語權。

這不是我吐酸水,這是很多西方的專家學者都承認的。

所謂的文藝復興,成份中更多的是嫁接。說得更難聽一點,是剽竊。

客觀一點的說: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自己的責任,終究是不能逃避的。

一個民族,忘了自己的歷史,扔了自己的文化,那就是掐死了自己的未來。

也許你是銀河系、太陽系、全世界的第一男高音。

但,比賽是裁判說了算。

關於本書

主要介紹我國軍事及冷兵器的發展, 兼及一些世界上較知名或重要的相關事物.

這個主題跟六次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跟文化創新卻有很大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次產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模樣-結與香

TAG:六次產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