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4字遺詔,可惜朱允炆沒看懂,否則朱棣不能當皇帝!
朱元璋留下4字遺詔,可惜朱允炆沒看懂,否則朱棣不能當皇帝!
朱元璋儘管出身貧窮,也不認識幾個字,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治國理政水平。相反,他長期在底層的生活,使得他嘗盡了人間冷暖,懂得了世態炎涼。他很小的年紀就死了爹媽,自己卻沒有錢去埋葬他們,還是靠著鄉親們的救濟才草草把二老掩埋。此後他又委身到地主家裡去放牛,只為吃一碗飽飯。後來發生了災荒,地主家裡也養活不了他,只好又跑到寺廟裡去當了和尚。亂世里的寺廟也沒有多少香火,他一度還流落街頭,靠著乞討度日,受盡了冷眼嘲笑。
在歷經艱辛當上皇帝以後,他對於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可謂是記憶猶新,因此對於老百姓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敢於貪贓枉法、作姦犯科的官員是十分痛恨,那些敢於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為非作歹的貪官污吏,只要讓他知道,處理起來也是毫不豪情。明朝初年他當皇帝的時候,死在他手上的官員成千上萬,也使得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殘忍暴戾的形象。當時大明王朝的官員,人人都是戰戰兢兢,生怕被皇帝抓到什麼把柄,輕則下獄,重則砍頭。
為了給子孫後代創造一個好點的環境,他對那些不聽調教、結黨營私的開國功臣也是殺伐果斷,想要清除朱氏子孫繼承皇權的威脅。儘管他本人殘暴成性,自己的兒子也大多數有著相同的脾性,但他卻更喜歡宅心仁厚的大兒子朱標,因此把他立為了太子。然而朱標卻在到地方巡視的時候死在了他的前面,這使得他欲哭無淚。他的嫡子之中,秦王和晉王在暴戾上比他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也是被他一早排除在接班人之外,朱棣雖然天縱神武,然而卻只是庶出。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了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朱允炆作為繼承人。
在這件事上朱元璋確實做得不好。因為直接把皇位傳給孫子,自己的諸位兒子自然會有很大意見。特別是朱允炆不光年紀尚幼,而且性格怯懦,並不具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如果非要確立他當皇帝,就必須處理好皇太孫與諸位藩王,特別是與朱棣的關係,然而在這件事上朱元璋的處理是十分失敗的。他死以後,諸位兒子各懷異心,對朱允炆這個晚輩能夠當上皇帝,並不是十分的認同。在執行他的政策上也是挑著對自己有利的執行,根本沒有把他當一回事,完全把封地當成了獨立王國,根本不願意侄子來插手自己的事務。
不得不說的是,朱元璋當時還是被朱棣給蒙蔽了。朱棣這個人因為出身不如秦王和晉王高貴,因此在分封藩王的時候,也是先盡著秦王和晉王先挑,把條件最艱巨還有對敵任務的北京留給自己,當上了燕王。當時的朱元璋正愁著北境無人戍邊,對於這個庶出之子的主動請纓還是由衷的高興,畢竟再怎麼說也是他朱元璋的兒子,於是就痛快地讓他去封地駐守。就這樣,朱棣遠離了南京城這個是非圈子,還脫離了朱元璋的控制,帶著姚廣孝跑到了北京城。
朱棣個人能力還是很出眾的,他一方面打擊元朝殘餘執力,另一方面又不動聲色地招降納叛,使得他的勢力得到很大的擴充。在姚廣孝的幫助下,他們還暗中招兵買馬,打造兵器,貯藏糧草,就是為了應對不時之需。當然朱棣也不是傻子,他打出的旗號還是要戍邊,這些都是為了打擊北境的元朝勢力,使得他既為大明王朝立下了戰功,還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部隊。然而朱元璋儘管念及他的好處,但是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卻是態度鮮明,只能讓朱允炆當。
朱元璋在晚年的時候已經意識到朱棣對於朱允炆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此給自己的皇太孫留下了一道遺詔,內容不過是區區四字"燕王已病",然而這四字裡面所包含的內容以及信息量卻是相當巨大。朱元璋是想以此提醒朱允炆,要時刻注意朱棣的存在。朱元璋認為,朱允炆的這個四叔,已經成為長在大明王朝軀體上的一塊爛肉,已經到了必須剜掉的時候了。然而朱元璋這時候卻找不出朱棣的把柄,因此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朱允炆。
沒想到朱允炆卻理會不了朱元璋的苦心,他一上位後不是想著對付朱棣,而是急急忙忙的削藩,這也給予了朱棣出兵的口實,最後在叔侄大戰中被打跑了,有的人認為是被朱棣殺死了,還有的人說他跑到南洋當了和尚。有人不禁在想,如果他當初能夠明白遺詔所指,將朱棣誆至南京殺掉,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那麼多事了。


※小皇帝手段老辣,小題大做砍下太監的頭,忠臣皆喊:吾皇萬歲!
※作為一名皇帝,他的陵墓為什麼是在田野中?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TAG:零零七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