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方支付遭遇「罰單潮」

第三方支付遭遇「罰單潮」

視覺中國

今年以來,累計63張罰單、1.34億元的罰金凸顯了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從嚴監管的態度。業內人士分析,央行這種嚴監管將成為常態,這也有助於凈化行業生態環境、優化市場格局

法治周末記者 羅聰冉

罰單不斷出現,第三方支付行業強監管態勢仍在延續。

繼7月30日央行對卡友支付、付臨門支付開出千萬元罰單之後,8月6日,央行又對國付寶、聯動優勢、銀盛支付及支付寶4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5張罰單,罰金合計超過9730.7萬元。

專家認為,第三方支付領域的強監管,更多地側重於反洗錢、備付金管理、持證經營和「斷直連」等方面,客觀上起到了凈化行業競爭環境、健全行業基礎設施的作用,對於優化行業市場格局、促進中小支付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家支付機構被合計罰沒近億元

8月6日,央行營業管理部(北京)、深圳市中心支行、上海分行同時公布了對國付寶、聯動優勢、銀盛支付、支付寶的行政處罰信息。

央行營管部介紹,經查實,國付寶和聯動優勢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手段,對境內網路特約商戶的交易情況進行檢查,客觀上為非法交易提供了網路支付服務。此外,國付寶公司還存在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服務或與其進行交易、未按規定存放和使用客戶備付金等違法違規行為。

央行營管部強調,國付寶公司、聯動優勢公司均引起大量舉報投訴,社會影響惡劣。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國付寶公司給予警告,合計罰沒4646.21萬元;對聯動優勢公司給予警告,合計罰沒2639.89萬元。

與此同時,深圳市中心支行公布了對銀盛支付的行政處罰信息:銀盛支付因違反支付結算管理規定,被合計罰沒2247.7萬元。此外,支付巨頭之一支付寶也遭遇了百萬罰單——上海分行公示,支付寶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處以罰款人民幣412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過千萬元的罰單在今年並不鮮見,國付寶所接罰單刷新了今年以來第三方支付最大罰單的紀錄。從目前監管態勢來看,對第三方支付開出罰單已經常態化,且處罰事由有大有小、涉及範圍也較廣,凸顯出監管部門整頓支付市場的決心。

對此,國付寶於8月7日在官網發布聲明表示,針對前期監管部門提出的問題與自身存在的不足,公司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工作組進行了逐項整改與提升,目前,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各項改進措施已陸續落實完畢;將認真學習領會相關監管政策法規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實執行各項改進措施。

支付寶有關負責人表示,已第一時間啟動了整改計劃,目前,大部分事項都已整改完畢並得到監管部門認可;後續將不斷加強自身的支付業務管理,嚴格落實監管規定,和監管部門一起,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鐵腕整治第三方支付市場

事實上,就在7月30日,卡友和付臨門這兩家公司分別因存在違反收單交易信息管理規定、違反商戶實名制管理規定等諸多問題,分別被合計處罰2582.5萬元、892.28萬元。

同時,央行還要求兩家非銀行支付機構一年內有序退出嚴重違規區域的銀行卡收單業務。卡友公司退出貴州、海南、甘肅等25個省(區、市)的銀行卡收單業務;付臨門公司退出四川省的銀行卡收單業務。

這幾家公司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被處罰的公司。自2017年12月央行下發《關於規範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以來,整頓第三方支付的相關政策形成一輪密集發布的勢頭,並在今年上半年陸續得到實踐。

據不完全統計,從年初至今,央行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的罰單已經超過了63張。其中,從7月至今就已經有10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超過1.34億元。

「以上支付公司被處罰的事由,其實也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頑疾。」易觀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隨著移動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勢頭迅猛,並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但繁榮發展的同時,「二清」「跳碼套扣」、資金挪用等行業亂象也層出不窮,因此,監管部門不斷出台與支付相關的業務制度,降低監管套利空間,鐵腕整治第三方支付市場。

記者注意到,近一年來,央行針對支付行業出台了多個規範行業發展的新規定。根據《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的要求,自2018年4月1日起,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此外,根據《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要求,從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同時,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監管框架和規則已經比較完善,支付機構有規不依,主要原因還是市場競爭壓力和生存壓力;支付屬於微利經營行業,且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一些大中型支付機構通過多元化增值業務實現盈利,也有不少機構鋌而走險,通過違規經營獲取利潤」。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認為,支付作為金融行業的基礎設施,金融活動的各種風險都有可能通過支付環節顯現出來,因此該行業出現了洗錢、沉澱資金非法挪用等諸多亂象;另外,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風險管理經驗不足,也使得金融風險不斷放大。在互聯網金融嚴監管的趨勢下,整個行業進入風險出清時期,第三方支付行業也到了風險爆發的節點,所以監管部門一定會出手嚴肅整治,且這種嚴監管會成為常態。

除了加大處罰力度外,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還要面臨支付牌照可能被註銷的風險。

7月5日,央行公布《2018年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公示信息》,21家支付機構順利通過,4家不予續展。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7月5日,央行累計註銷支付牌照名單已增加到33家,目前最新的支付牌照數量為239張。

多舉措謀出路

根據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8年第1季度》顯示,中國移動支付市場「雙寡頭」格局依然鞏固,支付寶和騰訊金融(含微信支付)仍然佔據前兩名,二者的市場份額達到了92.71%,遠遠高於其他幾家。

如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行業可能要面臨更多的考驗。董毅智認為,隨著監管持續收緊、嚴查合規,行業將呈現優勝劣汰的局面,第三方支付市場將進入存量洗牌期,預計未來幾年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或被大型企業收購。

王蓬博也認為,行業會進入洗牌期,一些依靠利息生存的機構可能被淘汰。不過,對於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王蓬博認為,「雖然短時間之內,市場整體利潤可能會縮水,但要看到行業可觀的存量和巨大的增量市場,以及更加值得期待的增值服務剛需」。

王蓬博分析,第三方支付行業未來有以下幾條出路——擴大支付服務的覆蓋面,從一二線城市下沉至三四線甚至農村;支付的盈利模式需要多元化,對掌握的數據進行挖掘和應用,衍生出相關的增值服務;目前,移動支付C端市場已被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擁有強大消費場景的公司佔據,中小支付機構可以發力B端,紮根垂直細分行業,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薛洪言認為,正是因為不同機構的支付業務在生態體系搭建中所處的階段差別很大,所以各家機構對支付業務的戰略定位也出現了顯著變化,一方面,個別巨頭開始就一些高頻場景進行收費,用戶體驗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手機銀行和中小支付App在用戶體驗上仍處於做加法階段,用戶體驗越來越好,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擴大。另外,「斷直連」後,行業統一的二維碼識別體系有望成為現實,也將為中小支付機構帶來更大的機遇。

此外,隨著跨境支付業務的發展迅速,我國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也紛紛轉向海外市場探尋境外支付的道路。董毅智指出:「在拓展境外業務時,更重要的是保證自身交易的合法合規。中國支付企業做跨境業務,不僅要符合國內的監管要求,還要兼顧目標市場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等。」

責任編輯:高恆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治周末 的精彩文章:

現金貸:沒有錢途的前途

TAG: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