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長的婚約》:法國浪漫主義下的等待

《漫長的婚約》:法國浪漫主義下的等待

這是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即使陣亡戰士名單上明明白白列出了未婚夫的名字,即使親眼目睹了他的墓碑,瑪蒂爾德仍然不願相信那個男孩已經死了。堅持所有人都放棄了的希望,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需要多少勇氣;不是佇立在原地等待,而是奔走搜尋一切有關他的線索,又需要多大的熱情和執著。

本傑明,一名技術超群的木匠被征入伍。他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父親,但都不是親生。只要有六個孩子,他就可以免除兵役。面對死亡和死亡本身一樣可怕。為了爭取求生的希望,患有不育症的本傑明懇求妻子愛羅蒂和至交巴斯多施,為他生下第六個孩子。

該影片為了展現瑪蒂爾德是一個樂觀的平常人,別具匠心地設計了瑪蒂爾德吹號的情景。瑪蒂爾德一人坐在海邊,吹著大號。這是主人公負面情緒的宣洩,因為瑪蒂爾德不是神或英雄,只是一個弱女子。當她的未婚夫生死未卜時,她的號聲如同汽笛般悲鳴,表達了瑪蒂爾德滿腔的悲傷。當瑪蒂爾德發現未婚夫沒有死,可是消息尚未得到證實時,瑪蒂爾德的號聲由之前低沉的聲音轉化為簡單的曲子,表達了她那此起彼伏的心情。她是多麼希望馬奈沒有死的消息是真的,可是未婚夫的下落依然如石沉大海,這是怎樣的煎熬和等待啊。面對「路漫漫其修遠兮」的尋未婚夫之路,只能吹號,宣洩情緒。

影片的情節有些誇張乃至荒誕,它的出彩之處在於對細節的完美詮釋,那些散落在日常生活中的無比可愛的小浪漫讓整部戲生動起來。據說妙趣橫生的小細節是導演讓·皮埃爾好幾年來悉心觀察的結果,全部來自現實生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電影時會感到如此親切的原因。記得那個整張臉擰成一團又愛吃醋的男人嗎?旁白介紹說他唯一的愛好就是擠破塑料袋上的氣泡,我大笑,因為這也正好是我的喜好之一。類似的表現手法在影片里不厭其煩反覆出現,可以說,正是這種把看似平凡的生活浪漫理想化了的手法。

《漫長的婚約》是一部看過之後令我產生「一定要閱讀原著小說」想法的電影。我一直以為,如果一部電影厚實到一定程度,是會讓觀眾產生閱讀原著小說或劇本的衝動的(當然我無意詆毀那些兼具娛樂性與煽情范兒的輕小說改編來的大片或商業文藝片)。這方面,僅就我最近看過或是重新欣賞過的片子而言,《面紗》《尋找幸福的起點》和《鋼琴師》都是其中的精髓,《在人生的另一邊》則讓我拾回了啃大部頭《我是紅》的勇氣。

片如其名,全篇都處於黃昏時刻般的暖色調,即使涉及戰爭也充斥著法式格調。兒時他背著跛腳的她登上燈塔,少年時"他喜歡把手放在她的乳房上睡著",成年時分散,她一拐一瘸走過很多很多路,終於在漫長的找尋後坐在他旁邊的椅子上,他問"你走路很痛嗎",她搖頭只是看著他很久很久很久。

為了求生,為了希望,人倫和天性都只剩下脆弱的外殼。然而,對抗命運的本傑明並未真的贏得生的希望。對妻子的猜忌日漸加深,並最終與至交決裂,而妻子也未能如願懷孕。本傑明與巴斯多施先後在戰爭中死去,留下愛羅蒂活在痛苦之中。戰爭的陰影,最終投射在無辜者的記憶。

同樣是關於戰爭,美國人表現兄弟情和個人英雄主義,中國人表現不怕死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表現人民的英勇和敵人的狡詐猥瑣,俄國人表現戰場的震撼悲壯、人民的苦難和智慧,法國人表現個人情感,表現個人的生死、追尋和復仇,表現浪漫的愛情,人的怯懦和生命的卑微……同樣的,還有諸如電影《英國病人》等。

看完影片,最大的感覺就是出乎意料。「漫長的婚約」,聽起來像一部史詩般的愛情故事,但影片敘述的卻是一個近乎偏執的執著女子尋找真相的歷程;看了泥濘而悲慘的開頭,我以為影片的基調會是黯淡而寫實的,沒想到卻如此色彩鮮明而且傳奇;當我看到瑪蒂爾的追查開始後,我以為調查會按照邏輯的思路有效進行,沒想到卻鋪開那麼多奇奇怪怪的線索……

真的很難相信,一部影片能夠讓我得到如此全方位的豐富感受,它的情節有著懸疑片的曲折,全劇就是一個謎,我一直無法猜到謎底,所以不得不繼續看下去;它的戰爭場面是那麼令人震撼,我們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炸彈爆炸後的碎片是怎樣迅疾的插入戰壕中的土中,但電影中法國鄉間的景色卻又是那麼祥和、溫暖、寧靜。還有,那反覆出現的「MMM」的含義,那完全不同於中國電影的切換鏡頭方式,陌生新鮮的法國式的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影片中隨處可覓得的法式幽默……

我想如果我是導演,我不會去著意刻畫瑪蒂爾的嬸嬸在聽到狗放屁後無限滿足的說:「這讓我神清氣爽」;如果我是編劇,我不會安排巴士和朋友的妻子偷情的情節,也不會讓已經九死一生的馬內再歷經氫氣球爆炸的磨難(本來我以為這必死無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擁抱離別只為綵排 的精彩文章:

看了昆凌在家裡的樣子,才明白周杰倫為何放棄蔡依林了!

TAG:擁抱離別只為綵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