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情人節?這事有「乞巧」!

七夕!情人節?這事有「乞巧」!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又到了這個對單身人士不友好的日子。

高甜預警從四海八荒湧進來,

各種推送話題都充滿了琴瑟和鳴的喜悅!

那麼問題來了,

七夕真的就是情人節嗎?

並不是啊喂!

且跟隨我們一起來細數

七夕節俗的歷代演變~

我們熟知的牛郎織女故事,出現得很早

明 灑線綉鵲橋補子

私人藏

先秦時,《詩經·小雅·大東》提及織女、牽牛在內的六個星宿名稱,且二者賦予人格化特徵

戰國末,故事情節性增強,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就曾語及牽牛娶織女

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更為流行,當時的石雕、畫像石、壁畫等對此均有表現,但仍未與七月初七這個特定的日子相關聯。2009年陝西靖邊楊橋畔二村南側渠樹壕漢墓前室頂部所繪的星象圖,其中就有織女、牽牛二星及對應的具象人物織女、牛郎。織女坐於織機旁,作織布狀,牛郎則手牽白色的公牛,作跽坐狀。

西漢 天象圖壁畫牛郎織女(局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魏晉,故事又有所發展,出現牛郎織女七月七日才得以相會的說法。曹植《洛神賦》「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句後,李善引曹植《九詠》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傅玄《擬天問》曰:「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時會天河。」而七夕乞巧之俗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南北朝,牛郎織女的故事裡又增添了烏鵲填河架橋的情節。庾肩吾《七夕詩》云:「玉匣卷懸衣,針縷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看促夜,別後對空機。寄語雕凌鵲,填河未可飛。」

清 粉色喜鵲松月紋花緞

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呢,烏鵲填河架橋之說風行。唐人同樣題為《七夕》的眾多詩歌中,鵲橋屢被提及。「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劉威《七夕》);「今日雲??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權德輿《七夕》);「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李郢《七夕》);「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等皆為其例。

徐悲鴻 雙鵲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烏鵲填河架橋之說盛於唐宋,乞巧之俗也在此時普及開來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蛛絲卜巧」條記下了宮中盛景:「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於庭中,求恩於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於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宮中的流行,進而帶動民間的效仿,就連僻處一方的敦煌也盛行一時,現存唐末五代的敦煌文書中,就屢屢可見乞巧之俗。

唐末五代 敦煌《七夕乞巧詩》

大英圖書館藏

到了宋代乞巧之俗更盛於前,關於七夕節的盛況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和周密《武林舊事》中皆有記載。

徐悲鴻 雙鵲秋艷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在祈願得巧之外,又有祈願富貴、壽考、得子的

徐堅等著《初學記》卷四歲時部下「七月七日第九」條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酺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弈弈白氣,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十九「神仙十九·郭子儀」條引《神仙感遇傳》稱「既夜,忽見左右皆有赤光,仰視空中,見??輜車綉屋中,有一美女,坐床垂足,自天而下,俯視。子儀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織女降臨,願賜長壽富貴。』女笑曰:『大富貴,亦壽考。』言訖,冉冉升天,猶正視子儀,良久而隱」,後謂「(郭)子儀後立功貴盛,威望烜赫。……其後拜太尉尚書令尚父,年九十而薨」。

節俗的發展,使得七夕乞巧之俗廣為人知,而乞富、乞壽、乞子反倒在後世鮮為人知

清 沙馥 芭蕉仕女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唐宋時期人對七夕的看重,與乞巧風俗的流行,相應地也反映在當時的工藝品上。

這件宋金時期的銅鏡表現的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銅鏡上方兩朵祥雲上升起一輪圓月,其下空中左右兩邊四隻鵲鳥朝向拱橋而飛,下方銀河之上架一拱橋,橋上兩端牛郎織女在侍者的護衛下向橋中間行進,牛郎居右,織女居左,皆為祥雲所籠罩。

宋金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故事鏡

私人藏

及入七夕乞巧之風不替。大都風俗,宮庭宰輔、士庶之家在七夕之夜,大多搭造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等物,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會,稱為女孩兒節。(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220頁)歐陽玄《漁家傲》詞十二首,其一亦有句云:「七月都城爭乞巧,荷花旖旎新棚笊。籠袖嬌民兒女狡。偏相攪,穿針月下濃汝佼。」

明代七夕鵲橋牛女之說、穿針乞巧之俗,並不限於宮裡,民間更為流行。「七月七日,民間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曝)日下,令女自投小針泛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沈榜《宛署雜記》卷十七記宛平土俗有「七月浮巧針」)

清 陳枚 山水樓閣冊(其一)

故宮博物院藏

清朝七夕風俗因仍前朝,其時宮中亦甚流行。拜月乞巧之外,並有牛女星君之祭及《仕女乞巧》等節令承應戲的搬演。清初宮中乞巧,雍正以後例於圓明園西峰秀色舉行

《清宮遺聞》卷二「宮闈歲時紀四」載:「七月七日,祭牛女,宮殿監司其事。西峰秀色,為御園四十景之一,七夕巧筵,曩時常設於此,有彩棚蛛盒之勝。乾隆御制詩云『西峰秀色靄宵煙,又試新秋乞巧筵』,蓋紀實也。」

故宮博物院藏有《胤禛十二月景行樂圖》,共十二幅,按月令描繪了雍正年間宮中的應景行事。其中七月乞巧對應的景點正為圓明園西峰秀色。

清 胤禛十二月景行樂圖之「七月乞巧」(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圓明園被焚後,七夕應景的行事改在西苑的紫光閣舉行。清末繼昌《行素齋雜記》卷下記云:「每歲七夕,皇上駕幸紫光閣,皇后妃嬪皆隨侍,南府供奉獻劇三出,亦乞巧合歡意也。」

紫光閣舊影

乾隆年間,有「俱按時令花樣燒造」的膳碗,與七月相對應,「七夕用鵲橋仙渡」。此類膳碗,直至道光年間仍有燒造。

清道光 藍地粉彩開光天河配圖碗

故宮博物院藏

宮廷之外,京師及地方均對七夕甚為重視,視為令節且有相應的行事。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夕」條就記北京的七夕節俗,稱「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觕如椎,因以卜女之巧。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不可謂不熱鬧。

從先秦至清代,

再到今天被賦予特殊意義,

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

七夕,

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里

一個蕩漾著繽紛佳話的節日,

聽說,多多了解它的故事

會讓人有更幸福的小時光~

你的七夕準備怎麼過呢?

本文摘編自《紫禁城》雜誌2018年7月號《靈鵲新成織女橋——明清宮廷七夕風俗掇瑣》

本文作者:徐文躍 自由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古代絲綢藝術

轉自微故宮,如果侵權請聯繫小編

編輯整理:城陽區旅遊局宣傳信息科

新浪微博:青島城陽旅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城陽旅遊 的精彩文章:

城陽歷史文化 | ① 先秦:源起東夷 曙光初現

TAG:青島城陽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