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文化場館,感受城市溫度 科技鏈接歷史與大眾
盧浮宮館長H.Val-orette說:「今天,博物館是公民責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創造地,它保存著理解世界的鑰匙。它必須有能力通過各種手段,把這些鑰匙傳遞給所有其他的人。」那麼在年輕人的眼中,增加了越來越多新鮮科技的博物館,意味著什麼?最近無錫有個名為千尋的公益團隊,他們通過對博物館智能化深度調研,尋找著歷史與年輕人的鏈接新方式。
很多人,包括博物館的運營管理人員都以為,年輕人很少去博物館。吸引年輕人來博物館一直是經營難題。
一個看起來反潮流的現象在調研中被發現:如今的年輕人,開始願意放慢腳步,對與博物館有關的一切著迷。
和博物館有關的文化消費,也正在成為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千尋團隊的組員張凡逸告訴記者,調研結果令他們感到意外。
使用博物館智能設施的參觀者年齡集中在21-35歲,達到近六成,文化程度都在本科以上。「在南京博物館、無錫博物院,我們收回了近800份問卷,其中大多數是30歲左右的遊客,也具備欣賞文物的文化基礎。
除了歷史愛好者,很多單純是為了感受氛圍而來。」
在一個同城博物館愛好者的貼吧,一個叫笑鍺的博物館愛好者說,現在的年輕人有種迫切的焦慮感,尤其在知識層面。而更多年輕人卻體會到了博物館功能的轉變,「在無錫博物院調研時,一個觀展者說,他每個月都會花上半天的時間耗在博物館。」
張凡逸說,在參觀者眼中更用心的展品陳列、更美觀的布展、更符合需求的解說詞,甚至僅僅是個便捷的語音導覽器,都會讓年輕人覺得:嗯,這個地方適合我。市博物院的相關負責人說,博物院的職能從幾年前「反正這些東西是搞研究用的,你們愛看不看」的態度已經轉變為「這個展覽可能會對你有啟發」。
博物院的職能從幾年前「反正這些東西是搞研究用的,你們愛看不看」的態度已經轉變為「這個展覽可能會對你有啟發」。
千尋調查數據顯示,遊客中對歷史痴迷的參觀者僅佔1/3,很多人都是近期才對歷史、文物類展覽產生興趣的。還有更多的是科技迷,他們源於對使用在文物上的高新技藝好奇,才走進博物館。博物館作為承載著文化脈絡和歷史記憶的重要場所,無論是用故宮膠帶裝飾大牌口紅成為新的時髦,還是過去隱居幕後修復文物的匠人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又或是騰訊、阿里巴巴、谷歌這樣的大公司爭相和博物館合作,曾經高冷的博物館們,正在用科技和創新手段走入大眾視野。
科技給歷史和公眾的連接帶來新體驗。電子門票、智慧導覽器、展廳導航、3D投影、旅遊觸摸屏、文物體驗遊戲等智能化設備都已經為遊客所熟知,而VR虛擬現實體驗、智能遊覽線路規劃、手機語音講解、智慧停車軟體等新科技也正日益增加著文物活化的能力。記者了解到,在即將投用的無錫博物院APP內,可以獲得如典藏精品、三維展示、虛擬展示、語音導覽器(四國語言)、全景圖等特色服務,在票務系統和客流系統中將推行電子門票服務。
而在此前的國際博物館日,無錫博物院參與了網上#嗯~奇妙博物館#話題活動,邀請網友在線上發布自己參觀博物館的視頻,也收穫了一眾粉絲。
「對,笑一下,上傳……」最近,一個名為物聯網城市笑臉的活動引得錫城市民爭相嘗試,通過線上及城市街頭巷尾的採集點,人像笑臉被採集,最後形成一個以市民笑臉為組合的城市特質符號。雖然最終效果還未可知,但其中科技與文化的結合無疑增添了城市溫度,並將這種溫情脈脈的內容得以廣泛傳播。
科技帶給文化不一樣的通道,也帶來完全不同的表達方式。博物館迷、「90後」小旭說,在他去過的諸多博物館文化館中,印象最深的是重慶數字文化體驗館,「愛好書法,以手指作筆,便可以在觸摸屏上臨摹名帖;喜歡名畫,可以體驗『名畫拼圖』;想當作曲家,可以在自助編曲台上即興創作旋律,彈奏沒有琴弦的激光豎琴,」他說,特別是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再現,讓他嘆為觀止,可在360度全息投影展台前,無死角觀看非遺圖片和視頻,用手划過感應區,三維畫面還會自動切換……
基於互聯網的二次元文化漸漸離開非主流圈,佔據越來越主流的話語權;
獨立音樂人的一首好歌能在各種線上音樂平台發布,並在短時間內引起無數人的追捧;
加入了智慧化應用的文創產品,讓科技控開始關注思索其背後的文化故事。
尤其是那些承載著歲月沉澱的傳統文化,通過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重回大眾視野,
通過互動體驗或是多媒體技術呈現的方式讓年輕一代熟悉它們、了解它們,
讓年輕一代做文化傳承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或許是不錯的方式。
來源:太湖周刊
作者:哲肖
圖片:東
GIF


TAG:無錫日報太湖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