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壽命還有多長?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這個生命體誕生至今已有約46億年的歷史了。也有科學工作者推測說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如果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會有壽終正寢之時。真的是這樣嗎,那麼到底會有多少年吶,下面就讓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地球的壽命
我們都知道地球也是個生命體,她也有呼吸有心跳,自然也有血液。地球的生命循環和宇宙的生命循環是一體的,就如同人的生命循環和地球的生命循環是一體的,生命細胞和生命個體是一體的一樣。科學工作者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可能也許會永遠的存在下去,但要如果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就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地球是可以與太陽同在的,但是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會殃及到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以此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
不過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所以我們完全不用擔心。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有的科學家也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即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衝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
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其實說地球已經存活了46億年也只是科學家的推測,科學工作者的推測方法是太陽系的類地行星(金水火地)和小行星都基本是在最初同一時間形成的,而小行星的特殊身份(沒有經過像大行星的內部地質高溫和核變動)使得其最容易反映出這些太陽系行星的壽命。科學家就是通過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的同位素衰變的測定推測出地球的大致年齡。目前掉到地球上的隕石基本都是46億歲。同樣,太陽也就是差不多在和這些行星的形成稍微提前那麼幾億年形成。
太陽系的形成也來源於一次爆炸,太陽系行星都是爆炸後被原恆星中心拋出的物質在新形成的太陽的引力作用下圍繞太陽旋轉聚集形成的。重的物質被吸引到離太陽較近的地方聚集,形成了岩石構造的類地行星,輕的物質被拋離到離太陽稍遠的位置,聚集成現在的氣態巨型行星(木 土 天王 海王星)。
初始都是各種爆炸形成的小碎塊不斷碰撞,融合,那時太陽系內的天體交通事故肯定是連綿不斷,直到撞擊和融合到小天體少到使空間相對穩定的階段。這時地球還是到處熔岩沸騰的,而且當時月球和地球的距離非常近,使得地球的地質活動相對更加劇烈,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能有10億年。然而就在地球慢慢逐漸轉為地質活動相對穩定的過程中,地球上不知到怎麼地出來的大量的水。
據推測說地球的死亡應該是在太陽進入紅巨星狀態時(目前是主序星),被急劇膨脹的太陽的光輝所淹沒,離太陽更近的水星金星那時已是太陽的盤中餐。有些科學家認為或許地球不至於會成為太陽的一部分,但地球上大部分物質也都會被高溫汽化,地球的體積也會縮小。之後太陽會進入一個體積不斷變化(擴大再縮小再擴大再縮小……)的變星 不穩定狀態。
這期間太陽會把大部分物質拋離自己,可能殘活下來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也會被一股股太陽的嘔吐物吹離自己原有的軌道。由於太陽的體積不夠大,所以其本身的燃料無法支撐其核聚變的繼續,所以太陽也無法繼續成長,也因此不會有後續的超新星爆炸出現在太陽身上。
最終太陽應該會在高溫高熱物質都拋離自己後逐漸縮小冷卻,留下一個冰冷的內核 一顆小的白矮星,大小和現在的地球沒什麼大的出入,同時太陽的光輝也會永遠的消散,整個過程時間推測會持續50億年或者更久。
二、地球的年齡
關於地球的年齡的推測一直就沒有停止過,據說中國的古人當時就已經開始關注地球的年齡。中國古人推測:「自開闢至於獲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萬七千年」。17世紀西方國家的一個神甫宜稱,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創造的。如此等等說法純屬主觀臆想,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科學依據。
據說最早嘗試用科學方法探究地球年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鹽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決地球年齡問題的依據。1854年,德國偉大的科學家赫爾姆霍茨根據他對太陽能量的估算,認為地球的年齡不超過2500萬年。1862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湯姆生說,地球從早期熾熱狀態中冷卻到如今的狀態,需要2000萬至4000萬年。這些數字遠遠小於地球的實際年齡,但作為早斯嘗試還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紀,有科學家發明了同位素地質測定法,這是測定地球年齡的最佳方法,是計算地球歷史的標準時鐘,根據這種辦法,科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億歲。
然而最古老岩石並不是地球出世時留下來的最早證據,不能代表地球的整個歷史。這是因為,嬰兒時代的地球是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卻下來形成堅硬的地殼後保存下來的。
本世紀60年代末,科學家測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標本,發現月球的年齡在44至46億年之間。於是根據目前最流行的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太陽系的天體是在差不多時間內凝結而成的觀點,便可以認為地球是在46億年前形成的。然而這是依靠間接證據推測出來的,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沒有在地球自身上發現確鑿的「檔案」,來證明地球活了46億年。
10 億年前的岩石在地球上幾乎比比皆是,因此,哈雷的論點也不再被看成是「無稽之談」。實際上,人們於1931 年就發現了20 億年前的岩石。而此後在格陵蘭島西部又發現了更為古老的岩石,它的年齡大約是38 億年。
不過鮑特伍德的方法只能計算出我們在地球上發現的各種岩石的年齡,而地球的形成可能比這要早得多。因為在38 億年前,一次又一次的火山爆發熔化了大量的岩石。它們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中總保持固體狀態。即便這樣,科學家們也已經找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現在,人們公認的地球年齡為46 億年。
民國16年也就是192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過一本名為《地球的年齡》的圖書,書中就講述了根據天文的學說求地球的年齡和根據天文學上的理論及地質學上的事實求地球的年齡以及由累積岩層的總厚求地球自受侵蝕以來所歷的年齡還有由海中所含的鹽量求地球上自有海洋以來的年齡甚至據地球的熱歷史求他的年齡,當然也描述了放射原質每年產生的氦氣求地球的年齡,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找一本看看。
獨家觀點:我們要知道地球縱然沒有人它仍可獨立存在,然而人類離開了地球資源可能就無法維生,可能有網友會說將來我們可以去月球,但是要知道這個可還是一時半會還解決不了的事,但是泥石流,沙塵暴卻是可以瞬間上演的,所以請珍惜我們的地球,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們不能肆無忌憚的去傷害她,愛護環境愛護地球,給自己一個美好的今天,給後人一個美好的未來。


TAG:探索發現未解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