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讀懂「歷史意識」:以過去定位現在

讀懂「歷史意識」:以過去定位現在

「歷史意識」這一概念的討論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它興盛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史學理論家耶爾恩·呂森為代表。呂森在1983年對此進行過專題研究,其觀點具有典型性與操作性。1994年,呂森在《何謂歷史意識?》一文中,繼續對此問題進行討論。此後,德國史家約爾丹編著的《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德文2002年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中,博多·馮·博里斯特別撰寫了《歷史意識》一文,簡要論述了許多研究者對於歷史意識的理解。

原文 :《歷史意識引導我們以過去定位現在》

作者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新

圖片 |網路

歷史意識的功能性解釋

歷史意識中最核心的要素乃是時間,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涉及對於過去構成理解的意識,還在於它本身是在時間中產生的意識。這種在時間中的雙重性,分布在「歷史意識」的內容與形式層面上。

博里斯在《歷史意識》一文中,綜述了歷史學家們對歷史意識進行的功能性解釋,也就是我們利用歷史來做什麼?他提到,在心理學知識的關注下,有些研究者認為,通過歷史意識可以認識歷史發展的邏輯過程,即當我們用過去解釋現在的時候,將歷史解釋為一種發展的和連續性的過程。既然談到歷史意識,那是否存在一種非歷史意識?因為歷史意識和非歷史意識在邏輯上共同構成一個全類。這種非歷史意識會是怎樣的?會是超驗的嗎?如果是超驗的,便和過去沒有關係,那它在時間三維(即過去、現在和未來)里與什麼有關係呢?它和未來有關係嗎?現在需要通過歷史來解釋,也可以通過未來做出判斷,而對未來的判斷本身就是通過歷史來構成的。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所謂的非歷史意識是否通過歷史意識來形成?這是當前有關歷史意識討論中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歷史哲學家們也正在探討之中。

我們通過德國歷史學家的研究發現,他們談到歷史興趣的強度,應用歷史的目標和動機,這些都構成了歷史意識的範疇。此外,還有歷史認識的方式,精確性知識的問題,以及像歷史學、個別歷史主體和情境、歷史的切入能力、歷史思想和歷史情境等,即所有可以用「歷史的」(historical)這個詞涵蓋的東西,都與歷史意識有關。「歷史的」這一形容詞是對思維方式的界定。這涉及到歷史意識的基本作用,如對他人的理解,對當下根源的解釋(即形成對現在的解釋),還有對(民族、國家、文化、歷史)意識的建構,這些不都得通過運用歷史意識來完成嗎?

呂森曾提出,歷史學的三種特性範疇也適用於「歷史意識」:即「經驗性的」說服力、「規範性的」說服力和「敘述性的」說服力。他認為這三種說服力都可以通過歷史意識來加以解釋。「經驗性的」是對過去變化了的回憶;「規範性的」是理論的能力;「敘述性的」是一種審美的能力。他認為把解釋過去、感覺當下和期待未來這三者聯繫起來的方式是歷史意識的核心,而這三者就是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感知方式。歷史通過解釋過程被建構起來,而只有現在是被感知的。感知這個要素非常重要,它意味著當下的體驗和理解,而這種理解和體驗在當下甚至都來不及解釋,只有過去了才可被構成為一種解釋。對未來的期待又是不可驗證的,它只是一種構想,意味著人們在建構過去時向敘事者先前想像的、設定的和期待的未來作了一條延長線。呂森的研究,希望使歷史意識在方法論上成為更容易被操控和理解的東西。

呂森後來再對歷史意識這個問題進行研究時,開篇談到的卻是歷史教學法。在中國,歷史教學法只在師範教育中得到重視,而沒有被納入史學理論的核心範疇中來。呂森對歷史教學法的關注,是探討歷史意識是否可以通過教育為人們所獲得。實際上,這是歷史學中最緊要的話題之一,他在討論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否具有存在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能通過歷史教育迅速獲得歷史意識,那麼就沒有必要開設歷史這門課程。反過來說,我們開設歷史課程進行歷史教育,是否指向培養學生的一種歷史意識?關於歷史意識培養的研究,可以延伸出一些未來關注的主題,如有無可能通過個人成長的方式,分離出對於個人而言的歷史意識發展的不同階段?在不同階段中,培養歷史意識的目標是否也可不同?這些問題值得考慮。國內關於歷史意識的研究尚未起步,還是有待拓荒的領域。

另一位德國史家漢斯-于爾根·潘德爾在1987年的文獻里區分了與歷史意識有關的七種因素:一是時間意識:即早先對應今天/明天;二是事實意識:就是真實的/歷史的對應想像的/虛構的;三是歷史性意識:指靜態的-動態的時間性意識;四是認同意識:我們對應他們/她們、他人;五是政治意識:上層-下層,有權的-無權的;六是經濟-社會意識:貧窮的-富裕的;七是道德意識:正確的-錯誤的,善的-惡的,涉及價值問題。潘德爾的這篇文獻是想說明在實際歷史研究中,這些分類都是有效的,但它在理論系統上又是不完備的。比如性別意識(男性的和女性的)在潘德爾那裡就沒有涉及,此外還可以分出許多要素。如果我們用「historical」這個詞來指「與歷史意識有關」,我們可以把過去的事物都涵蓋其中,比如認知的、審美的和政治性的,等等。另外一個思想家瓦爾特勞德·施萊伯也從功能角度提出歷史意識的五種能力即提問能力、方法能力、實際能力、媒介能力和導向能力。

歷史意識與經驗有關

通過前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即可以將歷史意識界定為:引導我們以過去來定位現在的一種闡釋意識。我們用歷史定位現在,而歷史是被建構起來的。那麼,在這一建構過程中,歷史意識到底如何起作用呢?

我們對歐洲近代歷史主義已經多少有些了解。歷史主義作為一種歷史意識,其兩個核心觀念是連續性與個體性。連續性即認為歷史發展是連續的;個體性指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歌德談話錄》記錄了那個德意志歷史主義形成的時代,在其中,歌德的言論處處體現出對個體性的關注。關注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即為什麼我們總是以連續的方式理解歷史?我們總是藉助因果關係來建立一種必然的關聯,可這種前因後果是歷史中形成的嗎?它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歸納建立起來的嗎?實際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因果關係是將某些事物具有的多元的要素納入論證系統中,使其轉化為一元的。而其本身是多元的,只有在論者的論證系統中,才使那個「因」變成對於整個主題而言單一的「果」,建立起了單一性的或必然性的聯繫。簡言之,歷史的連續性,就是把複雜歷史現象的多元性,整飭為一個單線性解釋。通過這種整飭,我們建構起具有連續性的歷史。

立足於歷史主義的個體性和連續性,可以看出歷史意識與經驗有關。如果沒有經驗,我們就不能獲得素材來證明和定位現在,也無法建立證明現在的坐標系。基於這種關係,經驗變成我們能夠閱讀、想像和感知的東西,這與記憶有關,而記憶與當事人在現場攝取信息的感官有關。若此,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信息來源的線索,即由感官攝取——記憶——經驗——經驗被組織成論證現在的坐標系,這個過程就是歷史意識發揮作用的領域。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0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手繪!畫出中國海軍一百五十年艦船的歷史長卷
個稅起征點上調至5000元,那調整到1萬元可行嗎?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