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手機5小時 誰偷走了中國人的時間?
」2018 年上半年中國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增加到5小時,在過去2年漲幅達 66.7%,其中大部分時間由移動社交、短視頻、拍照、遊戲佔據。」
中金黃樂平、胡譽鏡在周三發布的一篇研報提到,從人臉識別到美顏相機中的圖像優化,AI已經無處不在。而在圖像技術的進步下,3D感測、AR技術也有望獲得進一步普及。
在「AI化」的刺激下,電子元器件產業鏈也會重整,消費電子的新硬體形態有望普及。
晶元和平台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晶元+平台+硬體」全能比賽啟動;
AI 對手機晶元處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帶動晶元單價上升;
AR 類應用帶動光學產業鏈沿著單攝 雙攝/三攝3D 感測的路徑繼續演進;
聲學器件應用場景不斷拓寬,帶動無線耳機等新品類出貨。
在流量成本下降的推動下,中國人「看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QuestMobile 6 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用戶平均每人每天移動互聯網使用時長高達289.7分鐘(約5小時),同比增長23.2%。
中金提到,移動社交是中國用戶耗時最長的互聯網應用。而2017年以來,短視頻類 APP 異軍突起,時長佔比極速提升。
消費電子:全面「AI化」
「韓國靠美容,日本靠化妝,中國靠P圖。」 AI技術在中國移動互聯網中的應用,最主要的自然是美顏。尤其是短視頻應用去年崛起後,遍地開花的直播美顏需求,刺激實時美顏、AI相機等一系列技術跟隨普及。
另一方面,AI更為技術性應用在於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定製信息。通過分析APP用戶的信息,包括其個人屬性、行為習慣、在平台上的使用偏好,匹配一系列的信息關鍵詞後,平台得以建立起合乎AI設定的邏輯的「用戶畫像」。
根據這一用戶畫像,平台可以更為「精準」「高效」地向用戶推送信息,增強用戶的粘性——只給用戶看他們想看的。這一邏輯本身並非沒有爭議,但從「今日頭條」「抖音」等採取相關技術的APP的成效來看,他們都成功留住了用戶。
「以用戶畫像為基礎的精準個性化信息推薦是今日頭條增加用戶粘性、爭奪用戶時間的關鍵。」中金的研究也提到,在信息轟炸的移動互聯時代,獲取「有效」資訊的時間成本提高,「用戶畫像」時搶佔用戶時間的關鍵。
移動AR概念再次回歸
中金分析認為,移動設備 AR 有望成為下一個真正具有顛覆性的消費電子技術。
AR 不再是單人娛樂,社交功能強化:2018年WWDC蘋果發布了全新的 ARKit2.0, 可支持多人同時互動、優化人臉追蹤和3D建模、另設旁觀者 Spectator 模式(可查看另一人正在體驗的AR內容)。2018 Google I/O大會更新的ARCore1.2 Cloud Anchors同樣支持多人共享操作。巨頭領銜使得AR從單人娛樂向強化社交體驗演進,為想像力打開新空間。
AR 將如打開 Gif 圖一樣簡單:2018 WWDC 蘋果推出與皮克斯合作,推出 AR 文件格式 USDZ,即一種嵌入式、可快速預覽、可廣泛分享的 AR 格式,有望改變以 gITF 格式為主的 AR 內容開發。
另一個可能崛起的是3D感測技術,這讓手機獲得的信息可以實現從二維向三維立體的跨越。
重塑消費電子產業鏈格局
中金提到,現階段終端設備的計算力受限,模型訓練與推斷大多在雲端完成。不過過去一年間,主要晶元供應商分別推出自己支持 AI 加速功能 的新一代 SoC 晶元,結合各自的開源演算法平台與軟體平台,推動 AI 功能於手機的深度應用。
手機晶元廠商加碼 AI 手機晶元,減輕CPU的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雲端數據泄露帶來的風險,安全性得以提高。
手機晶元市場目前包括(1)蘋果、華為採用晶元+整機垂直商業模式的廠商,(2)高通、聯發科等獨立晶元供應商,以及(3)ARM 等獨立 IP 供應商。
同樣地,開源服務的AI平台也是巨頭搶佔的重點。這不但幫助自家的產品能更好地接入AI服務,也幫助集成數量眾多的應用與第三方技能,以平台為中樞構建軟體、硬體、場景全覆蓋生態。
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智能語音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91.7億美元。Google和Amazon在對話式AI方面起步較早,分別依託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智能音箱作為主要配合硬體。而百度 DuerOS 是目前中國最大、最活躍的人工智慧操作系統,是vivo NEX、華為 P20、OPPO FindX等手機語音助手背後的支撐。
電子元器件方面,中金提到,機器視覺在消費電子的應用要求獲得足夠精確的圖像信息,以及深度信息。前者要求攝像頭像素提升,並實現單攝向雙攝的演變;後者則要求3D感測來幫忙,獲得更加精準的深度信息。3D感測目前已經應用於生物識別和面部空間建模。


※神奇的半月魔咒:美股又進入了兩周的下跌期?
※軟銀為移動部門尋求900億估值 或創史上最大IPO
TAG:華爾街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