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節」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節」

GIF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近年來七夕被稱為「東方情人節」這個主題被各大商家無限放大,但是大多數人根本就不懂這個從銀河兩岸閃閃發光的兩顆星,到被人們賦予了一個悲歡離合故事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節」,應該叫做「乞巧節」。記者採訪民俗學者得知,在傳統中,「七夕」和愛情、情愛並沒有多少關係,它是「女兒節」或「少女節」,並非「情人節」。七夕節在過去是待字閨中的女孩子過的節日,主要民俗和女孩子們期盼手巧、比賽手藝有關。

「七夕」本是個悲傷的日子

「七夕」日被當作「中國情人節」的原因,顯而易見是來自中國家喻戶曉的關於牛郎和織女的神話故事。

但是,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雖然歷經千載仍然得到頌揚,卻未必等於說「七夕」這個日子是個情人們歡喜相聚的日子。

事實是,在中國古代,雖然在民間傳說中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鵲橋相會」的「七夕」日,但它卻從來不被當成是一個與愛情有關的節日。

傳統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起源當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在中國古代,七夕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顧名思義就是家裡的姑娘向織女乞求心靈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穿針引線,小物品競巧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記載的。《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漢朝的七夕節,有登樓晒衣的民俗。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會把衣物拿到戶外曬。但這習俗到了魏晉卻開始變了味,成了土豪們炫富顯擺的日子,土豪紛紛把家裡的綾羅綢緞晾曬出來。於是,仕族文人開始把家裡的書曬出來。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曬書,自謂滿腹詩書的故事。

丁觀鵬(清代畫家)所繪的乞巧圖

七夕夜祭拜織女的習俗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是一個類似今日「姐妹淘」的小型聚會,參加者是少婦少女們,並無男性參加。她們在月下焚香禮拜被稱為「七姐」的織女,許下心愿,然後吃吃瓜果、聊聊私房話。在七夕節的節俗活動中,織女是核心形象;而短暫脫離出日常生活、享受著同性小團體私密空間的女子們,是節日的絕對主角。所以,把七夕稱為「女兒節」,是毫不過分的。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帝京景物略》中載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的做法:七月七日正午,女孩將一碗水放在太陽下暴晒,過一會兒,水面生膜,將繡花針輕投水中,針會浮著,此時就看水底的針影像什麼。如果針影像雲朵、花卉、鳥獸,就說明女孩「得巧」;如果針影粗如棒槌或細得像絲,就說明女孩「得拙」了。有趣的是,也有一些地方,投的不是針,而是自製的豆芽,當然,這用來驗智巧的「豆芽」,要叫做「巧芽」了。

染指甲

有些七夕習俗在「乞巧」之上還有「乞美」的內容。我國多地舊俗在七夕用鳳仙花搗成汁染紅指甲,說是可使手指靈活,紡織時手指不抽筋。染指甲這個習俗,除了「乞手巧」的含義,當然還是為了美麗。同樣,七夕日用槿樹液洗頭髮、以及用臉盆接七夕夜露水抹在眼上和手上的風俗,也寓意著「巧上加美」的祈願。而姑娘們說七夕夜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則更是充滿了對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溫柔想像:女兒家的心事,柔軟又美麗。

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萊蕪高速交警 的精彩文章:

TAG:萊蕪高速交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