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穴位之「掐四縫」/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08 / 15 It is autumn!!
聚會時,親戚朋友多,家長對寶寶特別寬容,往往對孩子予取予求,任由他們敞開肚皮吃。餐桌上好吃的東西又特別多,寶寶就很難控制得住,敞開肚皮大吃特吃,當時是很爽,往往回到家,寶寶就開始積食。
積食最典型的癥狀是在睡著一兩小時後,突然開始咳嗽,剛開始咳一兩聲,然後越來越嚴重,最後會咳得喘不過氣,臉憋得通紅,坐起來,然後「哇」的一聲,把胃裡的食物全吐出來。如果睡前喝了奶,會吐得更嚴重,有時候不是吐奶,而是直接往外噴奶,像噴泉一樣。
吐完清洗乾淨再睡下後,寶寶可能會發燒,不過積食引起的發燒溫度不會太高,一般都在39度以下,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同時伴有厭食、咳嗽的癥狀。積食性咳嗽主要是夜咳或睡著後咳個不停,白天寶寶醒著玩耍或坐、或站時幾乎不咳。
有些寶寶積食時不會吐,而是直接出現夜咳、厭食等癥狀。如果寶寶一段時間內攝入太多的肉或高蛋白食物,媽媽就要警惕了,認真查看寶寶的舌頭,觀察寶寶舌頭中間脾胃的反射區,如果舌苔很厚,顏色發白或者發黃,媽媽就要趕緊給寶寶處理了:
小兒推拿掐四縫的作用是什麼?四縫穴也可以稱之為四橫紋穴,可以以掐法進行操作,稱掐四縫。如果您想知道掐四縫有什麼作用,就趕緊看看下面由本草兒齋準備的文章,了解一番吧!
位置
位置:在第2~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一側四穴。
取穴:仰掌伸指,當手第二-五指第一指關節處取穴。
操作
操作:用拇指甲依次掐之,稱為掐四縫。
次數:約掐5~7次
作用
作用: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主治:疳積,腹脹,厭食,咳喘,慢驚風,口唇破裂,發熱,煩躁等。
臨床作用
本穴是治療疳積的要穴,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推脾經,捏脊,摩腹配合使用,可用三棱針點刺本穴後用力擠出粘液或血水,稱刺積法。
針刺應嚴格消毒。掐揉四橫紋都可以退熱除煩、散瘀結、調中除脹、行氣和血,常與補脾經、揉中脘、運內八卦等合用,治療腹脹、口唇腫脹、破裂、疳積、消化不良等症。
相關論述
《小兒按摩經》:「推四橫紋,和上下之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頭偏左右,腸胃濕熱,眼目翻白者用之。」「推四橫:以大指往來推四橫紋,能和上下之氣,氣喘、腹痛可用。」
《小兒推拿秘旨》:「四橫紋和上下氣,吼氣肚痛皆可止……」
《小兒推拿廣意》:「四橫紋:掐之退臟腑之熱,止肚痛,退口眼歪斜。」
《小兒推拿直錄》:「四橫紋推之者。消脹寬胸化氣。消三焦火。
推拿注意事項
1、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的小兒推拿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熟練。
2、循序漸進:小兒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小兒推拿的力量由輕逐漸加重,小兒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3、持之以恆:無論用推拿來進行小兒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能見效的。常需積以時日,才能逐漸顯出效果。所以給小兒做推拿,應有信心、耐心、愛心和恆心。
4、身心放鬆:做小兒推拿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做到身心都放鬆。即「要全幅慈心善念、無半點浮詞燥氣」。
5、用力恰當:因為力度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力度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中醫之道,亦簡亦難,簡於調,難於斷;或調病;或養生,均須遵循先哲之理。古人云: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醫之路坎坷,亦樂趣頗多,快樂中學習,充實中收穫,且發現,中醫實在「易」,因生活之中,處處皆醫學!


※甩不掉的疲憊,是因為眼睛太累!
※人體神奇的止痛穴位,疼痛來襲 按幾下就有效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