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夕節》英文出版,向世界介紹中國「愛情節」

《七夕節》英文出版,向世界介紹中國「愛情節」

在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來臨之際,安徽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七夕節》等10本「多彩中國節」叢書,通過中英對照、圖文並茂的方式,向世界推廣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

《七夕節》,彭新良、譚瑾編著

中國的「愛情節」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是西方國家一個奇特而有趣的節日,也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鮮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青年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發源於歐洲,流行於歐美及大洋洲,也逐漸為其他各洲的青年男女所接受。傳入我國後,受到國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喜愛和追捧。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它原本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子,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對於中國人而言,這天變得格外多愁善感。每當七夕之夜,世間的人們遙望明月寄相思,少女們眼望星空,用彩絲線競賽穿針乞巧,大顯身手,祈求一段美滿的姻緣。「七夕」源於古人對時間和數字的崇拜,人們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七」因此成為與生命有關的吉利數字。而這一天同時也是魁星的生日,魁星爺主掌考運,讀書人都會鄭重的祭拜,期望能「一舉奪魁」。這也成為了七夕的一個重要習俗,因此七夕又稱「魁星節」。

按說中國的 「七夕節」,其文化底蘊、歷史起源、傳承意義不僅毫不遜色於西方的情人節,甚至更適合於中國人傳承和弘揚。可現實情況卻是七夕節面臨著極其尷尬的境地。儘管國家和民間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一些地方部門也越來越重視挖掘當地民俗,但七夕節對很多人來說,依舊是顯得有些「陌生」。

《七夕節》作者彭新良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城市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加快,傳統節慶賴以延續的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七夕節的文化傳承出現了一些困局。可喜的是,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了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原本沉寂的傳統節日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特別是年輕一代正逐漸加深對「七夕節」內涵的認知,中國式的過節方式趨於流行。

但面對很多商家將「七夕節」炒作成「中國的情人節」,很多專家對此很不認同。著名文化學家、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還有了孩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因此,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愛情節」相對貼切一些。

「七夕節」的國際傳播

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中國的七夕節形成已久,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七夕節不但在我國國內受到重視,它還作為一種文化傳統走出了國門,在亞洲其他國家得以流傳。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聯繫就非常密切。日本的七夕節(Tanabata)源自中國。日本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日本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日本原來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七月七日。但是日本的七夕節與中國的七夕節有很大差異,日本的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求愛情的,而是祈求少女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

韓國著名的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曾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韓國最初是在皇族、貴族中流行祭拜牽牛和織女星,並且七夕也發俸祿給文武百官,後來慢慢在韓國民間流傳開來。當一種文化由一個地域傳人另外一個地域,必然要與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使之更有生命力,因而存活流傳下去七夕節在日本、韓國等國的流傳就是這樣。流傳在外的七夕節,一方面必然體現華夏民族的文化,表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另一方面,是中華民族文化與他國文化的融合。

彭新良說,出版《七夕節》這本書,通過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並茂和中英文對照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要素與精髓全面呈現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彷彿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本書的初衷是引領讀者閱讀、了解七夕文化,但除了引領讀者注目牛郎織女二星,更願意引導其遨遊中華傳統文化的浩瀚星空。

向世界傳播中國的多彩節日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節慶活動豐富多彩,而如此眾多的節慶活動就是一座座珍貴豐富的旅遊資源寶藏。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節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是維繫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文化認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聯絡華人、華僑親情、鄉情、民族情的紐帶。

安徽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多彩中國節叢書》,從中國各民族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精選10個最有代表性的節慶,包括《春節》(張躍、李曦淼等編著)、《元宵節》(張躍、王曉艷等)、《清明節》(田阡、石甜編著)、《端午節》(田阡、石甜編著)、《七夕節》(彭新良、譚瑾編著)、《中秋節》(田阡、欒為編著)、《重陽節》(李曉燕、謝黎蕾編著)、《那達慕》(張曙光著)、《火把節》(張躍、張海玲等編著)、《潑水節》(張躍、徐子珺等編著),共10個分冊。每個分冊圖文並茂地介紹一個節日,萃集人文、歷史、環境、生活、民俗等內容,深度挖掘節日起源、節日習俗、空間流布和海外傳播現狀,全面呈現中國絢麗多彩的節慶文化和民俗文化。

據叢書主編彭新良介紹,這套叢書的出版,將有利於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有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中華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發揮著核心與紐帶作用。兩岸文化同宗同源、相互依存,文化存在於一濯一飲,舉手投足之間,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中的。節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蘊藏著中國人的共同歷史記憶。這套叢書將讓廣大讀者更加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更加喜愛祖先傳承下來的燦爛文化遺產,更加認同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首屆中國武漢「龍騰杯」原創設計大賽決賽完美落幕
選育龍潭土豬 助農增收

TAG: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