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一百多年前的魔性動圖長啥樣?

一百多年前的魔性動圖長啥樣?

這是

爆炸實驗室為孩子們推送的第460個實驗

這年頭,行走網路江湖

誰還不會收幾個魔性gif表情包

以備斗圖之需呢

有時候自己盯著魔性動圖也能看上n遍

無法自拔...

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的gif動圖

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80後

世界上第一個動圖是由CompuServe

在1987年發布的

1989 年CompuServe 開始支持GIF動畫

當然更少有人知道

早在第一個動圖出現的155年前

尤瑟夫·普拉托就發明了

如今看來謎之魔性的循環動畫裝置

費納奇鏡

(Phenakistoscope)

1829年,尤瑟夫發現

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

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

會繼續短暫滯留0.1-0.4秒

這就是物理學上著名的

「視象暫留原理」

3年後,尤瑟夫根據此原理

並從法拉第發明的一種車輪得到靈感

同奧地利人Simon von Stampfer

一起發明了「費納奇鏡」

下圖這個看似詭異的圓盤就是費納奇鏡

當時簡直是黑科技一般的存在啊~

費納奇鏡的經典形式是

將一張圓形的碟片等分成若干份

在每一格里有一幀畫面

在每一格的邊緣有一個狹縫

欣賞時,觀察者對著鏡子

從狹縫中看畫面

當碟片旋轉時

由於視覺暫留現象

狹縫中的圖像就會動起來了

狹縫是出於標識目的而劃

它的作用是

確保觀察者只有當下一幀圖案到達了

和上一幀相同的位置時才能看到

另一種樣式的費納奇境

是由兩個圓盤安裝在同一軸構成的

轉動有圖案的那個圓盤

然後在另一側的狹縫就能看動圖

成像原理是一樣的

費納奇鏡是早期無聲電影的雛形

它的出現標誌著

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

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

在這兩個發明的基礎上運用幻燈

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人們希望從費納奇鏡中看到

什麼樣的動畫呢

和如今人們用gif動圖賣萌和逗趣不同

當時流行的奇鏡圖案瀰漫著一股

狂野和迷幻的氣息

爆爆收集了好幾個充滿想像的圖案

大家一起來品一品~

動圖來源:收藏家Richard Balzer的線上博物館

是不是有種謎之魔性?

爆爆知道愛玩的小朋友們

也一定特別想親自動手做一個

看完今天的實驗視頻

你們就會啦ヽ(′?`)?

-費納奇鏡-

材料

藍色墊塊/圓形雙面膠/圓盤/短吸管/

長雙面膠/筷子/爆爆卡通圖

步驟

將短吸管穿過圓形雙面膠

然後再兩面分別粘上圓盤和藍色墊塊

用雙面膠在圓盤外圍繞一圈

之後將爆爆卡通圖粘上去

用手撥動圓盤

透過縫隙我們可以觀察到

紙上的爆爆跳躍起來啦

原理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費納奇鏡的原理。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尤瑟夫·普拉托發現了視覺滯留現象

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而是繼續短暫滯留0.1-0.4秒。費納奇鏡就是根據視覺滯留現象而發明的。

當觀察者選定一個位置,然後轉動圓盤,紙上的圖案依次經過觀察者的眼前。

由於視覺滯留現象的存在,下一個圖案出現時,上一個圖案的影像在觀察者眼中還沒有完全消失,形成了動畫的效果。

更多有趣實驗

材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爆炸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不用天文望遠鏡,也不會錯過15年一遇的「火星沖日」!

TAG:爆炸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