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瓷中帝王:官窯特徵鑒定口訣!

瓷中帝王:官窯特徵鑒定口訣!

眾所周知,宋代五大名窯 分別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窯、 哥窯。

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

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

是不同的種類,

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葵花式洗

宋代官窯的名氣,遠遠大於人們對它的認知。

台北故宮收藏有一百餘件官窯作品,大多為清三代收入清宮的舊藏。

隨著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的發掘,人們對這批傳世官窯的認知也在不斷變化。

比如年代的問題,台北故宮已將一部分修改為南宋-元,顯然是受到老虎洞窯址發現的影響。

再比如有些龍泉窯專家,一直認為其中一部分「官窯」實為「龍泉窯」。

真相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老虎洞窯址出土的褐彩「官窯」款標本

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南宋官窯「修內司窯置庚子年...口口口口口匠師造記」刻銘青釉盪箍

相比汝窯的曇花一現,官窯的燒造時間要長很多。

它是繼汝窯之後,青瓷的另一高峰。

官窯追求的美學極致,不只是釉色,更是釉質。

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官窯作品,都是經過多次上釉而成。

有的時候,釉子的厚度,甚至超過了胎的厚度。

所以,形容它最合適的一個詞,是「玉質感」。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簋式爐

南宋官窯粉青釉花觚 台北故宮博物院

官窯,是南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

官窯,毛公洞第一(今 江蘇揚州一帶)。

南宋官窯瓷器沿襲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

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

宋官窯底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釉面多層反覆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

我們今天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

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呼。

宋代官窯青釉洗

官窯鑒定口訣

紫口鐵足官窯現,釉細潤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無釉,燒後黑色都可見。

口部釉薄顯胎骨,粉青翠青價上萬。

口訣也很清楚,器口薄,釉也薄,胎重,

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也有開片,

特點是金線粗糙並且稍細,不穿過鐵線,粉青、翠青貴重。

鑒別特徵

(1)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

(2)薄胎薄釉青瓷採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

(3)薄胎薄釉青瓷採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

(4)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南宋 修內司官窯粉青蔗段圓洗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

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

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

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宋官窯青釉蒜頭瓶-北京故宮藏

宋哥窯青釉弦紋瓶-北京故宮藏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第一收藏 的精彩文章:

這些南宋龍泉青釉,美到窒息!
有一種仿品正在掏空你的錢包,滿足你「撿漏」的夢想

TAG:華夏第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