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膠片相機: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膠片相機: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最近一直沉迷於膠片相機不能自拔,幾乎是翻遍了優酷和b站所有關於膠片的視頻內容,中毒太深,所以一口氣購買了兩台膠片相機。今天我就聊一聊膠片相機,分享一點我的看法,不成熟、欠妥之處,煩請各位高手批評指正。

有同學可能會很奇怪,攝影都已經數碼化十多年了。還有膠片相機的市場嗎?還能買到膠片相機嗎?還能找到地方沖洗嗎?答案是:不僅膠片相機有市場,而且還能夠很容易的買到膠片相機,沖洗也算方便。

01◆膠片相機的現狀

首先是膠片相機。目前有部分廠商還在繼續生產和製造膠片相機。但這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比如說徠卡公司,仍在生產的M-A膠片相機,只不過僅機身就4萬多的價格,對大部分人來說實在是高不可攀。玩家們基本上都是通過二手交易市場來淘一些2-30年前,甚至40年50年前生產的相機,這些相機價格不貴。從幾百到幾千都有,閑魚、淘寶、ebay都是很好的購買渠道,我買的QL17G3和X370都來自閑魚。

徠卡M-A:向各位土豪低頭(圖片來源於徠卡官方旗艦店)

其次是膠片。按照膠片的規格來區分,膠片主要分成兩種,分別120(中畫幅)、135。我目前購買的兩台膠片相機都是135規格,120規格的我惹不起。市面上主要流行的135規格膠片分別是柯達,富士,伊爾福等等公司出品,價格最便宜的是富士的c200和柯達的ColorPlus,淘寶價格都在15塊錢左右,性價比較高。

柯達ColorPlus&ILFORD黑白卷

135畫幅的由來(摘自《百年135相機》)

最後是的沖洗.目前淘寶上的沖洗店很多,長沙本地就有一家,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以免有打廣告的嫌疑。總結起來就是雖然沒有膠片時代沖洗膠片那樣方便,但好歹有網路、有淘寶,足不出戶發個快遞也能沖洗,所以沖掃不存在問題。市面上沖掃彩色負片一般20元一卷,最便宜的14元一卷,貴的28元一卷,區別是掃描的機器不同。另外反轉片、黑白負片的價格也都各不一樣。也就是說算上郵費,平均每張照片成本都會超過一塊錢。網路上有很多人自己沖掃,但是我覺得家裡如果沒有專門的工作室自己沖掃起來還是不太方便,一般人在膠片數量不夠,技術不夠熟練的情況下很難保證沖洗的效果。

02◆入手膠片相機

考慮到我已經有了一套基於索尼a7r2的主力攝影系統,所以在挑選膠片相機的時候,我更傾向於體積小巧、便攜、有更多機械操作樂趣的相機。【豆瓣】號稱旁軸膠片相機七劍之首的QL17G3剛好符合我的要求。之後我逛遍了淘寶和鹹魚,發現淘寶二手經營店內,極品成色的QL17G3大約是1600到2200之間。閑魚上則根據新舊程度的不同,價格也不同,500到1500左右。最終我在閑魚上面以85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台台灣生產的QL17G3,除了取景器玻璃有一條裂痕以外,整體都還是比較新,讓我一度懷疑是復刻或者山寨的產品,因為即便是1982年最後生產的一台,度過了漫長的36年還能如此成色,可以說簡直是奇蹟。

QuickLoad17G3

用Windows畫圖軟體繪製的QL17G3水印

這款相機於1972年面世,一直生產到了1982年,在全球的銷量約為120萬台。在當年算是極好的銷售記錄。QL的意思是QuickLoading,「G」表示「升級(Grade Up)」,「III」表示繼原版Canonet和New Canonet後第三代Canonet系列相機,也是專為記者設計的能夠快速上卷的相機。參數如下:

以上參數截圖自佳能電子博物館

簡單的說起來就是:佳能、全畫幅,40mm1.7大光圈,不可更換鏡頭,無反、旁軸、黃斑聯動測距、快門優先、機身自動測光。這都是非常不錯的數據,唯一的不足是它太重了,這麼小的體積620g簡直是一坨鐵,再看看我手上的另外一台數碼相機sony黑卡3(310g)才知道,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相機在輕量化的道路上走過了多麼漫長的一段路。

03◆膠片相機的特點

為什麼突然對膠片感興趣?

圖片截取自原來這麼拍第142集

視頻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749674/

起因源於《原來這麼拍》第142集-那些不賣錢的照片是我最大的財富,片中來賓眼鏡哥用徠卡3g拍了許多孩子的黑白照片,都很漂亮。而且整個拍攝的過程從上卷、上弦,到設置參數,再在到按下快門和最後的沖掃都完全是自己動手完成,整個過程看上去就特別有趣。而且當他在談到給孩子拍照的問題時,他講到之前也帶孩子在影樓拍過,影樓拍的當然是很漂亮,很好看,但是感覺不夠生活。這一點其實也是我拿起相機給孩子拍照的初衷,如果能夠使用膠片相機來拍攝又能夠增加很多額外的樂趣。

黑白自沖(圖片截取自原來這麼拍第142集)

這些額外的樂趣,總結如下:

原因一,著迷於完全機械化的操作。從上卷到過卷上弦,再到調整光圈、按下快門和最後回卷,都是純機械化的操作,這對於我來說都極具魅力。「原始」的操作方式讓我感覺掌控了拍照的整個流程,而不是機器來替我思考,每一張照片的產生,全部由我的主觀意志主導,我是真正的導演,而不是某一部相機的觀眾而已。當我按一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攝影的精神從就器材回歸到了攝影人本身。機械齒輪轉動的聲音,快門彈起的聲音,上卷回卷的聲音,讓我銷魂。

原因二,追求復古的相片質感。膠片會因為製作工藝和化學配方的不同。在顏色的表現方面,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偏色。比如富士c200偏綠、柯達colorplus偏紅等等。而這種偏色的效果,從膠片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在十多年前我還在學生時期使用膠片相機拍照時,這種偏色就已經存在,這也成了我眼中膠片最特別的一種屬性,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通過鏡頭看到的膠片世界就是帶有一些偏色。如今時過境遷,當數碼成為主流時,在用回憶的眼光看待膠片的這種偏色和化學原材料留下的顆粒時,就顯得十分珍貴,並由此給人帶來定格時光、穿越時光的錯覺。

#QL17G3 fujiC200#

#QL17G3 fujiC200#

原因三:強制降低拍攝速度。膠片相機由於其獨特的操作方式,註定了你只能慢速的攝影。此外,平均每張超過一塊錢的價格,會強制讓你冷靜,讓你在取景構圖時也更加謹慎。我目前的目標是每個月拍一卷膠捲,每個季度沖掃一次,採取這種佛系攝影的玩法,相比數碼猛如虎的操作也算是磨練一下我的急性子。

原因四:可玩性極高,但機身價格不高。相比全畫幅數碼相機幾千上萬的價格,膠片相機一般只要幾百或者一兩千元就顯得比較經濟了。以我手上的四台相機為例。佳能eos66,目前淘寶價格僅200元,美能達RIVA ZOOM70W只有280元,佳能的ql17g3是850元,美能達的x370含50 1.7的鏡頭也只有600元。他們全都是全畫幅膠片相機。在膠片相機時代,相機的機身其實就是一個的黑盒子,他們的技術主要體現在測光測距的方式,快門帘的速度等等方面,決定成像的畫質主要在於鏡頭的素質和膠片特性。所以,我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一部膠片相機去搭配不同的膠片,產出不同的效果。另外膠捲沖掃的等待過程很漫長,往往一卷膠捲拍完就需要一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但沖掃出來之後帶給我的那種驚喜,也並非數碼相機能夠提供。

MINOLTAX-370 50mm 1.7 九成新 600元 (含鏡頭)

MINOLTA200mmF4 九成新 399元(僅鏡頭)

CANONEOS 66 九成新 299元

原因五:毒師太毒。網路上使用膠片拍攝的大師們放出的照片普遍都比較毒。因為玩膠片攝影的同志一般都有一些攝影的基礎,加上受到成本的限制,往往在使用膠片拍照時都會更加趨于謹慎,因此出片率相比數碼都會更高一點,至少相對其本人拍攝的數碼照片水平都會相對高一點。

#Photo by 志遠同學#

MINOLTA A7000+35-70

MINOLTAX700 50 1.7

400tx 徠卡m2 m35f2 asph

#Photo by 西格#

400tx 徠卡m2 m35f2 asph

Kodakcolorplus200 eos7 50mm f1.8ii

哈蘇503cx new shanghai gp3

04◆膠片相機的不足

當然,膠片相機也有非常多的不足之處,文中所說的部分優點如果反過來說其實也是它的缺點。

首先你要能夠接受二手相機。由於這些相機的年代一般都十分久遠,所以我們一般都不太能夠買到全新的機子,所以大部分的同志只能夠選購二手的相機,這一點對部分對相機新舊程度有著執念的同志來說是一個門檻。

其次是,由於年代久遠,相機成色不一。塑料件、皮革件也很容易出現老化的現象,操作如果不小心,磕掉一塊也是正常現象。我購買的QL17G3,取景器黃斑有一些老化的現象,在暗光環境下對焦比較痛苦。

CANONQL17G3取景器

再次是鏡頭的解析力相比現代數碼鏡頭是有差距的,如果你喜歡它,就叫復古,不喜歡那就是解析力不足(這裡要提的一點是Nikon的鏡頭有很多年都沒有更新過卡口,所以它的膠片相機可以使用Nikon現代鏡頭,此外,佳能的少數膠片相機也可以用現代鏡頭,比如說我的EOS66就是一台全自動的膠片相機,EF卡口的全畫幅鏡頭它都能用,而且能夠自動對焦)。

最後,最最最重要的不足就是膠片效率相比數碼確實不高,從拍照到沖洗需要漫長的等待,而且低速的快門和手動對焦方式,也註定一般情況下它和運動題材無緣,想成為賺錢的生產力工具很困難。

05◆總結

需要強調的是,膠片相機取景器背後的那個人,並不會因為使用膠片相機就成了文藝青年,也不可能因為膠片相機帶來某種特殊的優越感,這種思想要不得,應該批判。與其他浮誇的愛好一樣,膠片攝影也只是一種愛好,對於一般人來說就只是攝影這個愛好中一個小小的分支,重點在於使用的過程。

在膠片剛剛出現的時候,有人說既然有了膠片,美術就可以退出歷史的舞台了。現在我們有了數碼,那我們還會需要膠片嗎?在我看來,膠片應該會一直存續下去,雖然不可能成為超越美術的存在,但也不會完全的被數碼淘汰。在攝影的領域,不論時光如何的變遷,技術如何的發展都會有膠片的一小片天地。我們的濾鏡做的逼真,終究也只是模仿,數碼對於膠片而言,數碼相機「他們」是「他們」,「我」是「我」。

-END-

感謝張千里老師授權截取《原來這麼拍》片中圖片

感謝西格老師和志遠同學大方授權本文使用其作品

文中另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權侵刪,謝謝

#CANON-QL17G3 fujiC200#

舊文回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試玩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試玩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