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驛道上的七夕節,不僅僅有愛情

古驛道上的七夕節,不僅僅有愛情

提起七夕,人們都能想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也理所當然地把七夕當作中國情人節。

其實在古代,七夕的主題並不是愛情,而是祈福。因此在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方式向上天說出自己的美好願望,祈求幸福平安,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各種各樣的習俗。

那麼在這一天,南粵古驛道上的各地都有些什麼樣的獨特習俗呢?今天,驛道君來給大家說說。

慕仙

以台山為代表的江門地區一帶,人們流行在七夕的前一晚祭拜七姐,而這一習俗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稱之為「慕仙」。

根據清光緒十九年編纂的《新寧縣誌》記載:「諸女子於廣廳設鵲橋,陳瓜果,焚檀香,蒸巨燭。向空叩禮,曰迎仙。自三更至五更,凡禮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女子穿針結綵稱乞巧,又叫慕仙。」

現今,台山的大多數人家會在七月初六夜晚在自家陽台或門口等空曠處擺出桌子,供奉七杯茶,七種水果(如龍眼、水蜜桃、哈密瓜、葡萄、蘋果、香蕉、李子等),芝麻糊、茯苓膏等七碗甜品,還會有菱角,再點上七支香,延續著「慕仙」的習俗。

七夕水

在廣東各地,尤其是珠三角一帶鄉村地區,都流傳有七夕喝七夕水的習俗。傳說每年七夕,仙女都會下到凡間嬉水,泉水就會沾染到仙氣,於是就有了「七夕水」能祛病除災的傳說。

在以前,七月初七早晨頭遍雞啼後,各家就會到井邊或河邊吸水儲藏,稱之為「七夕水」。據說七夕水經久不腐,能去瘡毒。又取新鮮冬瓜洗凈切成小塊,裝入瓦埕中填滿壓實,加蓋後用黃坭密封埕口,放在陰涼處,三年後才開埕飲用。各地人們還會加入不同的中藥材,以清熱、消暑、解毒。

祭公婆和出花園

潮汕人一直都比較重視傳統。在七夕這一天,潮汕人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習俗:一個是「祭公婆」,一個是「出花園」。

「祭公婆」是潮汕民間七夕節的重要活動,「公婆神」是保佑家中孩子健康平安成長的神明,農曆七月初七是公婆神的生日,凡是家中有15歲以下的孩子,每年七夕都要在家中祭「公婆神」。

相傳「公婆神」前身是皇子的奶媽,死後被封為孩子的守護神,主管嬰兒的生命和健康。舊時的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差,孩子的體質又比較容易生病,很多小孩在生病時得不到及時的醫治而夭折,所以潮汕人就以「祭公婆」來祈求孩子健康平安成長。

而孩子到了15歲的七夕,「祭公婆」就不再進行了,由「出花園」取而代之。「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獨有的成人禮。潮汕人認為,孩子在十五歲前是在公婆神的庇護的花園裡長大的,15歲後就要走出花園,成為一個大人。

「出花園」這一天,一家人都要把孩子當成成人看待,「出花園」的孩子在飯桌上要坐主位,他才是今天的主角,飯桌中間放著一盤雞肉,雞頭朝向孩子,孩子要先咬下雞頭,寓意已出花園,飯桌上的每一道菜都要等主角夾過其他人才能吃,寓意著孩子才是老大。

乞巧穿針

在梅州客家婦女中,七夕節亦有流傳「乞巧穿針」的習俗,或以十根稻草由一人抓中間,兩頭由另一人在一頭打五個結,另一頭打四個結,打開看能否連成一條線,若能連成一線,則得巧,意示日後做什麼事都能巧妙成事。未婚女子,在「七夕」月光下,引線穿針,以乞其巧,預卜婚姻之事。穿針順手,則謂婚姻順遂;否則,多波折。

除此之外,梅州還有七月初七晚上拜七姑星的活動。七夕入夜後,大廳里擺放七張八仙桌、七個香爐、七座南洋帶回來的音樂鬧鐘。參拜七姐的七位未婚姑娘,是由族中挑出比較漂亮的妹子組成的。她們吃過晚飯沐浴後,穿上漂亮的花衫來到下廳,給鬧鐘上緊發條,點燃香燭,伴隨鬧鐘傳出叮叮噹噹的樂曲,虔誠參拜,祈求七姐給她們帶來美滿婚姻,家庭幸福。一些小姑娘就圍在旁邊,唱起了客家兒歌:「七姑星,七姊妹,打開園門來摘菜。摘一皮,留一皮,留來晨朝嫁滿姨。嫁到奈欸去,嫁到禾埕背。雞公礱谷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拜七姑星的活動一直鬧到深夜。

九十九節龍

在韶關南雄珠璣的叟里元村,每逢七夕就會進行一種舞九十九節龍的獨特習俗,可以說是省內各地最為熱鬧的一種七夕風俗。

九十九節龍是南雄珠璣叟里元村民間傳統文化表演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據介紹,九十九節巨龍龍頭兩額長著長角、兩邊附有魚鱗片,模樣像一個老龍主,金光閃閃、色彩鮮艷,龍身共99節,總長399米,身寬0.99米。象徵長長久久,以祝福村民健康長壽。

據珠璣巷吏記載,珠璣古巷「古龍」可以追溯到唐開元年間(公元716年),當時珠璣古巷有99姓,每姓1節,寓意99姓團結一致、和睦相處、鄰里友好。

在這一天,巨龍就會在珠璣各村巡遊,為各村父老鄉親祈福,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歡呼沸騰聲響及群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南粵古驛道 的精彩文章:

南粵古驛道精華段吃住行攻略之十五:大埔縣古驛道余里古道
楊奇:南粵古驛道,是我們通往北京的主幹道

TAG:中國南粵古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