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我們可能都被忽悠了…
農曆七月初七(8月17日),是傳統的七夕節。大概是由於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加上「浪漫經濟」的因素,這幾年,七夕節多了另外一個稱呼:「中國情人節」,不少人過得不亦樂乎。
不過,就傳統民俗來說,七夕跟「情人節」卻毫不搭界,大家可能都被忽悠了……
那麼,七夕節到底咋來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來源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詩經》里描寫:「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
明代羅頎《物源》中也寫道:「楚懷王初置七夕。」最初的七夕,雖然會有一些民俗活動,但主要是祭祀織女星、牽牛星而已。
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比較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云:『織女嫁牛郎也』。」
傳說雖是如此,但故事時間怎麼會「設定」發生在七月初七?這跟天文星象有關係。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了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也是從漢代開始,七夕正式成為以女子為主角的節日。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織女向來是心靈手巧的代名詞,每逢七夕,古代女子會拜織女「乞巧」,希望在以後的生活里可以心靈手巧,或得到美滿姻緣。《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種。早一點出現的,叫「穿針乞巧」,女子結綵縷、預備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就是「得巧」。
魏晉南北朝時,流行「喜蛛應巧」。《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明清時代則有「投針驗巧」,將繡花針投入水中,誰的水底針影比較複雜,就是「巧」。
以此為核心,七夕節慢慢衍生出一系列好玩有趣的民俗:
比如,相傳七月七日還是魁星生日,讀書人要在這天祭拜,祈求它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孩子們在七夕節也可以玩得很歡樂,「磨喝樂」就是他們的專屬玩偶。那是一種小泥偶,形象很可愛,穿著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宋朝稍晚以後,「磨喝樂」製作的越來越精緻,甚至鑲有寶石,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的應節食品,最有名的是巧果:主要材料是油麵蜜糖,又叫「乞巧果子」,花樣極多。《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造型。晚上,在打掃乾淨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紅菱等,親友圍坐,別有溫情。
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吃巧果、「乞巧」、曬書等七夕習俗,至今在很多地方還有,雖然「牛郎織女」的故事讓它帶上了些許浪漫色彩,但跟「情人節」確實沒有什麼關係。
曾經有學者說過,七夕節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從傳統故事來說,紀念的也是夫妻間忠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情人」。把它過成「中國情人節」,是把七夕節文化庸俗化了。
責任編輯:邢宇
支持我們請點贊或使用評論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