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子的「義」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義:把事做對,把人做好

孟子的「義」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義:把事做對,把人做好

孟子的「義」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義:把事做對,把人做好

孟正聖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被尊為聖人。但是代表孔子思想的《論語》,卻只記載了孔子的一些隻言片語,由於語境不詳,詞句不完整,引起了後人的不同理解,甚至為此爭論不休。孔子身後一百多年,出現了孟子,其著書《孟子》三萬餘字,完整系統地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從此孔孟之道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但是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為什麼孔子的弟子中,沒有人能夠繼承和發揚孔子的思想呢?孟子為什麼能夠繼承和發展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學習孟子的思想,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一、孟子的歷史地位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有著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死後,弟子曾子和孔子的嫡孫子思先後擔當起繼承與傳播儒學思想的重任。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隨著社會變化和發展,儒學思想也需要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建立一個新的闡釋體系,處在戰國中期的孟子,就擔當起發展儒學的重任。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孟子的歷史地位得到充分肯定的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

歷史上,司馬遷最早為孟子、荀子立傳,這就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篇傳記不足兩千字,談的不止是孟、荀兩人,而是還耐人尋味地涉及到了15位先秦諸子,有稷下三鄒(鄒忌、鄒衍、鄒奭shì)、淳于髡kūn、屍子、墨翟等。

司馬遷以孟荀標篇,命意卻是為了尊儒。清代學者惲敬的舅舅清如先生曾說:「是以荀卿形孟子,以諸子形孟子、荀卿,故題曰《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是以荀子來陪襯孟子,以諸子來陪襯孟荀。因此,《史記》的寫法太難能可貴了。

《史記》載: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道:指孔道,儒家的道統。「道既通」,是說孔子的思想,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孟子,才得到繼承與發揚。這是史學家對孟子的歷史定位,評價非常高。

人們都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像曾皙父子、顏淵、閔子騫、子貢、冉有、季路、子游等非常著名。他們為什麼不能繼承孔子的道統呢?他們只有解釋,沒有建樹,沒有發揚,甚至於把儒家弄的岌岌可危,幾乎挨罵了。譬如孔子講禮,孔子死後,有的就從事殯儀工作,有富人家死了人,這些人就很高興,認為又可以有好吃的了。

生於混亂險惡的戰國時代中期的孟子,比孔子的學生更了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深刻闡述,廣為傳揚,使儒家學說形成完整的系統,可以應用在人生的每一方面。這就是道既通的重要意義。這也是為什麼稱為「孔孟之道」的原因。

趙岐第一次用「亞聖」來評價孟子,他的推崇開後世尊孟之先河。

趙岐,東漢末年經學家、畫家。初名嘉,字台卿,後因避難而改名。

趙岐的《孟子章句》是留存於世的唯一一部完整的漢代《孟子》注本,在漢代乃至整個孟學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孟子章句》除了對《孟子》的注釋解說外,還記載了趙岐對孟子思想的認識、闡發及對孟子其人其書的評價。《孟子章句》對於《孟子》的流傳以及孟學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趙岐第一次用「亞聖」來評價孟子,他的推崇開後世尊孟之先河,影響深遠。

唐代韓愈《進學解》:「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

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成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追封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宸,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北極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樞。後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為王位、帝王的代稱;也指代天宮,天帝所居。「樹宸」的意思,大概與二、三義項相關。

可見,孟子之崇高神聖。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成就

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較為系統的「任政」主張和民貴君輕理論,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貴」是講人民對於國家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土谷之神如不能保佑風調雨順,也可以變置,只有人民是無法變替的,是國家政權穩固的根本力量。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

性善論是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孟子認為人本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將這種不忍之心推廣到治理國家,就是仁政。「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哲學上,提出「性善論」。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台灣學者傅佩榮教授把它概括為人性論、修養論、教育觀、人生境界說四個方面。

孟子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今天就講講我對「義」的理解,與大家交流

三、什麼是「義」?就是把事做對,把人做好

我先給大家講一件小事。

十號,我們要動身到西安去旅遊。九號晚上,曉靜下班之後又開會,直到八九點才回家吃飯。吃飯之後堅持把碗洗了。孩子休息一會,快十點了準備回家,曉靜走後十幾分鐘後,又聽到敲門聲,我以為兒子回家了,打開門原來是曉靜,給我們買了幾個蘋果,讓我們帶著路上吃。

孩子真好,真細心。中午給我們買了金銀花露與藿香正氣水。從一件小事可以看到孩子的善良、細心與周到。處處能替他人著想,這是一種美德。同時這也是曉靜,工作出色,領導同事一直看好的原因。

到了西安,外甥李勇一家忙前忙後,盡地主之誼,往大處說,這也是義。十堰孟氏宗親會所做的事和付出的努力,更是義。義,原來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心中。

十堰孟子課堂要開講了,想請我講點東西,我講什麼呢?就講「義」吧。「義」,繁體字是羊、我結構,我向上呈獻真善美。古時以羊指代上出之氣。上出之氣為義,下出之氣為奪。羊,上出之氣,指代平均、美好。

義:把事做對,把人做好。

什麼是「義」呢?我想就是把事作對,把人做好。古人把義看得很高,義謂天下合宜之理,道謂天下通行之路。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我的理解是合宜的時候做合宜的事吧。

義就是做事有正當性,道就是人生找到正確的路來配合。平常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做正當的事,做有意義的事。

孟子提到三個比較核心的字。

第一個是直,我們講儒家,常常要碰到這個字。直代表真誠,真誠而正直,內心無愧,不自欺,也不找借口。

第二個是義,義者,宜也,適宜的宜。今天這麼做對,明天這麼做不一定對;張三這麼做對,李四這麼做不一定對,所以需要高度的智慧去判斷。

孟子曾提到「大人」這個詞,大人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政治領袖,二是指德行圓滿的人。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離婁下》)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儒家講信用,為什麼說言不必信呢?這樣一來,很多人會說,你看,我現在說話不守信是孟子的啟發。那還得了!我們要思考一下,為什麼說話不必守信而要看該不該呢?這是因為守信到實踐這個之間,事物是在發展變化的。

比如說,我最近買了把獵槍,你說下個月要借去打獵,好朋友沒問題,我答應你。但是就在這一個月你患了抑鬱症,有自殺的傾向,那麼我還借槍給你嗎?或許我可以說,守信就好,你怎麼做是你的事。但如果你真的自殺了,至少我有道義責任啊。這個惟義所在」的義,就是適當性和正當性。

儒家講「義」這個字,真是千言萬語不容易說清楚。所以孔子要強調,仁者之外還要做智者,智者就需要像水一樣,遇到山就轉彎,遇到坑就把它填滿,要隨著各種情勢的變化作調整。仁者呢?相對還比較單純,仁者喜歡的是山嘛,有礦物,有植物,有動物,無所不包容,這是仁者。孔子強調仁、智並重,再加上勇敢可以去實踐,成為三達德,也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孟子》裡面提到仁,跟義並舉,仁是人心,義是根據不同情況來判斷路怎麼走。

第三個是道。義跟道怎麼分別呢?道是人類共同的正路,比如說我現在是一個人,我立志走上人類的光明大道,這是道。所以通常這個道會具體表現為社會的禮儀、禮節、禮貌。跟別人交往的時候,要走什麼路呢?不要想太多,照著一般社會的共識、共同的規範禮儀去走就對了。怎麼變通呢?那是義的事情,義就是適宜不適宜。

第一,我很真誠,一定要求自己做正確的事。第二,真正做事的時候判斷是否適當,是否正當。第三個,永遠要記得,要走在人類的光明大道上。直、義、道就是孟子修養的秘訣。

孟子說自己這一生最大的心得,就是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有了浩然之氣,內心就會充實圓滿,無比快樂。而直、義、道三個字,就是修養浩然之氣的不二法門。

孟子把「義」看得很高,為了它,可以「生生取義」。他在《魚我所欲也》作了具體的論述。孔子「殺身成仁」與孟子「捨生取義」,共同構築了人類社會的道德高地。

我們的祖先孟子能被後世尊為「亞聖」,與孔子思想合稱「孔孟之道」,著作又被後代學者定為《四書》之一,這是多麼崇高的榮耀啊。孟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政治哲學、人性修養、社會倫理以及教育等幾個方面。這些思想組合為一個結晶體,每一個側面都映現出核心理念的精彩。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成就自我修心養性。我們還要努力學習、弘揚孟子的思想,做一個驕傲的孟家人。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想,孟子的思想,到了今天也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發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北桃花源讀書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TAG:湖北桃花源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