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都不過時的「遠東第一豪宅」,300㎡超大廚房+12個衛生間【A963第1460期】
歲月消磨不了經典,
反而會讓它變得更有韻味。
遠東第一豪宅
在上海的靜安區銅仁路333號,
靜靜地佇立著一座令人驚艷的
民國傳奇美宅.
它有著
「遠東第一豪宅」
的美名,
更是被老上海人親切地稱為
「綠房子」。
「綠房子」建造於上世紀 30 年代,
雖然經歷了 83 年歲月滄桑的洗禮。
但是依然完好無損,底蘊猶存,
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上個世紀的獨特氣息。
它原為著名顏料大亨貝潤生的女婿
吳同文的住宅,
從 1935 年開始建造,1938 年正式落成
建築面積達到了 1732 平方米。
△「綠房子」最初的主人,做軍用顏料起家的商人吳同文
時間倒退到 83 年前,
這幢四層流線型建築以其
恢宏的體量、獨特的造型
以及豐富的內涵
成為了當時名聲大噪的存在。
△剛建成時的「綠房子」
它的外觀猶如一艘停泊靠岸的郵輪,線條柔和、裝飾高雅,整個立面以綠色釉面磚為主,沒有多餘的裝飾,看起來多了幾分簡潔而清新的味道。
內部空間也做了精心的設計,
功能區域分布合理,
用材也極為考究,
裝修上更是極盡奢華。
裝空調、鋪地暖,
有一部至今仍在正常運作的私人電梯,
12個不同風格的衛生間,
300平方米的超大廚房
以及自動噴出香味的化妝鏡。
「綠房子」是上海第一棟擁有電梯的私人住宅
1939年,英文版《中國日報》專門報道——
「此建築為全遠東區第一豪華住宅之一,它的設計風格,是超現代的。」
「綠房子」雖然在民國時期的上海很出名,並被冠以如此高的美譽,但是建築設計上卻不是溢彩流金、雕龍畫鳳的。
它是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體,再輔以流暢的曲線和直線來塑造美感,整體風格簡潔又不失靈動,即使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時代更迭,仍有一種非常時髦的魅力。
當時,年輕有為的吳同文,不僅有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而且經常要招待商界名流與政要,有著比較大的社交需求,所以對建築的設計要求甚高。
1935年,他找到了彼時與上海近代建築頗有淵源的匈牙利籍建築大師——鄔達克,請他幫忙操刀設計符合自己各方面需求的私宅,這才成就了一個備受矚目的經典。
△「綠房子」設計師 鄔達克
鄔達克於1918年來到上海,直至1947年離開,在上海完成的建築項目多達50幾個,其中25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在經典的老上海建築中,鼎鼎大名的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沐恩堂等,都出自於這位傳奇建築師之手。
可以說,在他待在上海的近30年的時間裡,幾乎壟斷了當時上海所有的經典建築設計,讓它們成為了左右時尚的地標。而「綠房子」,就是鄔達克在老上海留下的收官之作。
當時他設計完之後,還向業主吳同文拍著胸脯表示:
「我可以向你保證,即使再過五十年,這幢房子的現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過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會過時!」
比起近代上海的其他花園住宅,「綠房子」首先在層高上就表現出了它的特別。
因為普通的花園住宅以兩層為主,鮮有三層的,而它居然達到了四層的高度,不得不說是一個創新之作。
為了儘可能地滿足一家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交上的多方面需求,鄔達克在事先仔細了解的基礎上,對整個住宅的空間布局進行了精心規劃。
△一層酒吧及遊戲室
一、二層是公共空間,一層設有酒吧、遊戲室,還有一個供吳同文母親禮佛的佛堂;
△中式佛堂
二層是餐廳、起居室和書房;
△二層餐廳
三、四層則集中安排了吳同文與大太太、姨太太,以及各自子女的卧室,兩房太太的生活互不干擾,保留了相對的私密和獨立性。
△四層主卧
除了合理的功能分區外,其他區域的設計也是亮點滿滿。比如:住宅南面有一個開放的
大花園
,為了讓主人足不出戶也能飽覽花園美景,享受窗外清幽的景緻,所以鄔達克特意在建築南側設計了一個大露台,朝向花園的房間都設有落地窗和玻璃移門,牆體所佔比例非常少。
再比如:
根據業主吳同文平時要在家裡舉辦派對、會見客人的社交需要,鄔達克在露天樓梯的設計上也非常用心。
四層樓的
露天樓梯
設計中,一、二層直接與會客起居室相連;三、四層由於分布著私密的卧室,所以切開了聯繫,在空間上保留主人與賓客的適當距離。
此外,陽光房也是「綠房子」的點睛之筆。
這裡的每層主卧都設有一個陽光房,特別是四樓的頂層,採用了12塊淡綠色的進口
壓花玻璃
,既柔化了強烈的陽光,又盡享親近自然的舒適,看起來極具情調。
在室內裝修上,鄔達克也表現出了材料選擇方面的考究態度。房子裡面的所有設施和傢具,也都選擇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高品質的產品。
12個不同風格的衛生間中,全部使用了美國進口的科勒潔具。
細節處具有裝飾藝術的圖案、紋樣,也在各個角落隨處可見,風格主要以抽象的植物花卉樣式為主,讓整個房子的內飾變得更加精緻。
△側牆的透光玻璃
△電梯內頂部紋案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80餘年,但是鄔達克設計的這所「綠房子」,卻以簡潔大氣的外觀,充滿細節與高端品質的內飾,佇立在繁華的銅仁路街角,一再驗證了歲月消磨不了一個經典的事實。
據說,吳同文對這所「綠房子」極為鍾愛,後來連同設計圖紙也買斷,鎖在了保險箱里。直至1966年8月,為了避免「文革」這場災難,才與姨太太一起喝了一杯含有大量安眠藥的咖啡,分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時代與社會的變遷,讓整個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這個為老上海人所珍視和仰望的「綠房子」,就像一張古老的名片一樣,釋放著高貴而迷人的魅力。
它讓人越來越相信:
經典的建築是永不過時的
。
完
更多相關熱點閱讀▼
?新零售時代,藝術光棱點亮城市風景【A963第1459期】
?在遇見這座230㎡的三層別墅之前,我是不相信一見鍾情的【A963第1459期】
?樂尚設計 | 溫州萬科翡翠藝術館:極簡生活的至高美學【A963第1459期】
?在遇見你之前,先買一個融入ASTONMARTIN的頂級複式豪宅,單價20萬/㎡【A963第1456期】
?魔都近100個明星豪宅曝光,10萬/㎡起,黃曉明的1.2億,還有更壕的嗎?【A963第1448期】
好文!必須點贊


※顏少清:將中式建築設計做到標準化,有利於更大範圍的推廣【A963第1411期】
※歷時10年+耗資33億+每晚80000元,上海安縵憑什麼成為中國最貴酒店?【A963第1412期】
TAG:A963設計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