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浪漫精神傳統與道教民間習俗
七夕,又稱乞巧節。古時七夕,士子拜魁星、曬書,婦女乞巧,可謂豐富多彩。
本文通過對牛郎、織女星的崇拜、「磨喝樂」泥偶以及道教神像中泥塑珍品的介紹,帶大家領略七夕節的起源、相關民俗以及道教造像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
南陽漢畫石像 牛郎織女星圖 (資料圖)
1
星辰崇拜
牛郎與織女的名字,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中國人極浪漫,愛情也常常是其神話、詩文詠唱的主題:天上兩個星宿的遙遙之距,在古人眼中竟寄託了戀人對彼此的思念。
七夕節起源對牽牛星與織女星的崇拜。古代將星群稱作「宿」。牽牛星,即牛宿中的河鼓二;牛宿,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有星六顆,因其星群組合如牛角而得名。織女星,也有三個,分別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
古代文獻中有關於織女星的記錄,如《大載禮記·夏小正》:「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
傅抱石 七夕圖 (資料圖)
民間將牽牛星與織女星人格化成「牛郎、織女」,並演繹出一段愛情故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那麼,人格化後的牛郎織女長什麼樣呢?我們從乞巧節誕生的漢朝(《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一副雕像可以窺見:
牛郎像(資料圖)
織女像(資料圖)
班固在其《西都賦》中云: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
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上圖所示的牛郎織女像,便是今西安昆明池中的牛郎與織女人像,有漢代石雕造型簡潔、風格古樸的鮮明特點。
2
乞子求福
古代七夕節的民俗活動十分豐富,除了人們熟知的拜魁星、穿針乞巧、曬書晒衣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供奉「磨喝樂」。
中國文化極具包容性,如俄羅斯的套娃、美國的芭比,經過一番改造,便可流行於中國。「磨喝樂」本是源自印度的神祇,是梵語Mahoraga的音譯,為佛教八部眾之一,人首蛇身。
進入中國後,漸被賦予了許多中國文化的特性,其可怕的形象被改造成了可愛的孩童,稱謂也漢化成了「磨喝樂」。
磨喝樂泥塑(資料圖)
《東京夢華錄》里可以看到當時買賣磨喝樂的情景:「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禁中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泥塑的孩童玩偶何以如此受歡迎?又為何成為供奉牛郎織女的祭品?從宋代流行的諸多《嬰戲圖》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宋 蘇文臣 《嬰戲圖》局部 (資料圖)
嬰戲圖,是當時畫家推崇的一種藝術題材。
《道德經》中,嬰孩為道祖所看重,因為嬰孩的純真狀態就是修道者所尋求的至高境界,所謂「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嬰戲圖常以孩童為題材,刻畫孩子們無憂無慮地玩耍時的情景,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並有祈福之意。古代七夕民俗活動中,常見有乞子的記載。
晉周處《風土記》有:「七月七日,其夜洒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爾雅日河鼓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
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有此為征應,(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柞者。」
購買磨喝樂(資料圖)
磨喝樂的泥塑孩童的形象,與嬰戲圖中的嬰孩一樣,都寄託了人們「乞子」的願望,有詩云: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
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3
道教泥塑
2016年七夕,常州市博物館舉辦了名為「七夕故事——宋元時期泥塑特展」的展覽。在展出的「磨喝樂」之中,除了孩童造型以外,有幾樣極具道教色彩,如麒麟、五神伏龍、鍾離權等。
展品 五神伏龍(資料圖)
八仙 鍾離權(資料圖)
泥塑工藝,除了「磨喝樂」這樣的小型作品,還應用在大型的道教神像製作中。泥塑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從石器時代開始便湧現出一大批精美的藝術作品。
唐宋時期道教造像興起,泥塑這一藝術展現手法漸廣泛運用在道教神像的塑造上。現今山西晉城玉皇廟的泥塑彩繪二十八星宿神像,是中國道教塑像中珍貴的孤品。
同樣,在武當山五龍宮龍虎殿內的青龍、白虎泥塑也獨具特色。這兩件作品,相傳均為元代著名塑像大師劉元所作。
西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神像 (資料圖)
土地孕育著生命,中國人的土地崇拜與信仰,是融入在骨子裡的。從女媧用泥造人的神話傳說,到費孝通《鄉土中國》里「母親遠行前送的一捧家鄉的土」,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離不開土地。
用泥土做的神像,有著非比尋常的精神意義。而造像領域又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泥土塑成道教人物之後,經過匠人們的仔細雕琢以及精心的色彩搭配,這些神像便惟妙惟肖起來。
武當山五龍宮青龍白虎泥塑神像(資料圖)
如今的七夕節,相比古代略顯單薄了些。可是,在「磨喝樂」泥塑小人身上,我們似乎還能看到古時七夕節的熱鬧;在現存的道教泥塑神像上,也同樣能感受到中國文化傳承千年的盎然生機。
文章的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個辨識織女、牽牛星的小竅門:夏季大三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嘗試。祝各位七夕節快樂!
(編輯:靈瑾)
聲明


※《周易參同契》為什麼被譽為「萬古丹經王」?
※影視劇惡意歪曲道教神仙 該說什麼好呢?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