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活著

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活著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總是不厭其煩地讚美水,他們從水那裡看到了人應該有的品質和人生境界;對於很多人來說,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活著,不卑不亢,不垢不凈。

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在老子看來,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水的東西。水性至柔,卻無堅不摧,正所謂「天下至柔馳至堅,江流浩蕩萬山穿」,又如民間諺語所云「滴水石穿」

的確,自然界確實有這樣神奇的現象,點點滴滴的雨水,經過長年累月可以把一塊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濫時,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勢吞沒農田房舍、沖毀道路橋樑,任何堅強的東西都抵擋不了。

柔能克剛,可以說是自然界的一條重要法則,而老子哲學則是對這一條法則的高度概括。當然,這裡老子所謂的「柔弱」,並不是通常所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而其中包含有無比堅韌不拔的性格。

孔子:君子見大水必觀

水包含了人應該擁有的品質,用孔子的原話總結就是:似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

孔子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向:「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是為什麼?」孔子說:「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彷彿無為,好像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流動的規律,好像義;它浩浩蕩蕩無窮盡,好象道;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回聲應和原來的聲響,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象勇;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象法;它注滿量量器後不需要刮平,好象正;它溫軟地可以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裡出來進去,便鮮美潔凈,好象善於教化;它經歷萬千曲折也一定向東流去,好象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

莊子:純粹不雜,靜一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

「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備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天道》)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刻意》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充符》

水靜則平,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水性特點。但慧眼獨具的莊子卻發現了靜水與體道須有「虛靜」心之間的契合點:水之平、靜、明,都是靜止而非流動造成的,這正與道家「無為」的思想相一致,與莊子所推崇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人格修養相一致。

「聖人休焉」,也就是聖人之心就象絕對靜止的死水一般,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其內心也沒有任何波動。達到這種無憂無慮無為的心境,這也就接近「道」了。

山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古時候,我們不但在山水中伐木、捕魚、採礦,獲取了物質的實惠,而且山水還豐富著我們的精神生活。

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這句話朱熹的解釋是,

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不滯,有似於水,故樂水。

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

知者因為明達事理、思維敏捷、知識淵博而通透無滯,與水的特質相似,故樂水而好動。仁者因為穩重敦厚、豁達明理而沒有憂慮。跟山的特質相似,故樂山而好靜。

水奔騰不止,恰好對應著知者不斷進取的精神;山靜穆穩重,又正好象徵了仁者沉穩剛毅的品質。孔子把山水的自然特徵與人的高潔品德緊密相扣。用自然之美來感染人,教化人。

道家:入山林,觀天性

儒家的山水,是人化的山水,藉助山水來講君子的品德。那麼道家的山水卻是講自然的山水,強調人的本心本性。我們需要儒家來訂立規範,也需要道家來回歸本心,恢復性靈。

忙為心亡,人在忙碌的時候容易失去本心。《陋室銘》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寫的是仙和靈,而不是聖與德。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公文處理,沒有關係應酬,只求寄情山水,肆意洒脫。

個人受到打擊的時候,心中苦悶難遣。蘇軾被貶謫,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陶淵明對黑暗的官場厭倦歸隱,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其違背本心,不如與山水為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通過遨遊於四海,寄情于山水,在精神上超越現實的束縛,超脫放達,逍遙自在,才能體會到大道之所在,從而達到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也就是莊子追求的理想的人生,是在人與自然的融合中,從宇宙自然中獲得精神的慰藉與解脫。

佛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儒家的山水是德性的山水,道家的山水,是超脫的山水。佛家,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王維被世人稱為詩佛,詩中禪意最濃。王維的詩大多描繪出一派寂靜、空無的境界。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山中的辛夷花自開自落,消遙自在。它生長在杳無人煙的山澗邊,只有一片自然的寂靜,不為生之喜,亦不為死之悲。顯然它沒有「化作春泥更護花」世俗情懷,也沒有孤芳自賞的清高。詩人也彷彿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不傷其凋落,也不喜其盛放,只是對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進行客觀的描述。有人認為這首《辛夷塢》是王維的「入禪」之作,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釋道的生活智慧 的精彩文章:

TAG:儒釋道的生活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