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糾結,你有嗎?

孔子的糾結,你有嗎?

進入《中庸》第四篇,先呈上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過猶不及

孔子說,這天下無道,或者天下蒙昧,我這總算找到原因了。是因為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要麼太聰明,要麼太笨。聰明的人把道理理解的過了頭,而笨蛋們還沒想明白道理。無論是聰明,還是愚蠢,都對大道行於天下沒有任何好處,不禁慨嘆,過猶不及啊!

筆者的一位老師說,你看這滑冰,如何前進呢?穿著冰刀鞋,站在冰面上,是沒法走起來的,我們必須首先邁出一條腿,打破原來的平衡,再在動態中尋求新的平衡。也就是想要從A走向B,這個過程必然有那麼一段時間的片段,是脆弱和混亂的。

如果一個組織隊伍足夠大,改變的周期足夠長,每邁出一步都要花費好多人好多時間的努力,那麼必然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聰明的人希望快點邁出下一步,即便這一步都還沒走穩;而不那麼聰明的人則會忘記了為什麼要邁出第一步,並且將這第一步看做是奮鬥的終點。所以說,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筆者有一位老師,他有些許抑鬱,我便借花獻佛,把從南懷瑾文章里的一段養心法門介紹給老師。這法門就叫做——聽呼吸。然後老師便認真聽起來,呼吸跟著便明顯和急促了。我說,老師,這聽呼吸,重在聽,而不是領導自己的呼吸系統,咱們平時一般感覺不到自己在呼吸,彷彿不曾呼吸過;而一旦認真聽起來,又開始馬上進入不自然的狀態了,要麼呼吸變快,要麼呼吸變慢,反正就是做不到既聽的見,又不干擾原本的節奏。

就好比小時候體檢,大夫說,請你閉上眼睛,然後觀察我的眼球穩定性,判斷我是否神經衰弱。不說還好,眼睛該怎麼閉就怎麼閉,這一說不要緊,瞬間眼球就不聽使喚了,定也定不住,結果被大夫寫上幾個字——神經衰弱。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越想管越是管不好,生活還是要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

新學開車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跑在馬路上,發現這車道的線怎麼劃的這麼窄,這車怎麼開都開不到左右兩側距離均等,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左邊來車了,就偏右,右邊來車了,就偏左,整個一個S型駕駛。

後來,你告訴自己,生活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從此,你緊盯的不再是眼前的線條,而是遠方的目標,結果方向盤穩了,人和線的相對距離像尺子一樣始終那麼不遠不近,真是一個豁然開朗。

關於無為而治,這四個字,今天的我們總想到字面的意思,就是啥也不幹就可以管好。學過物理的同學們一定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說了,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如果沒有外界能量的注入,這個系統終將趨於解體或混亂。說的簡單點兒,就是房間不住人,肯定全是蜘蛛網;水果不放在冰箱里,肯定早晚生蟲子;啥也不幹,怎麼可能管的好?

說,曾經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個官員在看書,農民問官員,你在看什麼?官員說,我在看書,學習古人智慧。農民說,你這是不學無術啊!官員大怒,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農民說,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實踐中都會體會出很多竅門,便考慮把這些竅門寫下來,讓後來人少走彎路,但就好比騎馬,人與馬的互動關係,你不去騎上一騎,又怎麼知道如何騎馬呢?那書上如果教你騎馬,圖畫的再好,也是學不會的。你說你這不是浪費光陰,不學無術?

所以,如果這無為而治是道,也必然落入孔子的判斷,是不會有人做的到的,因為聰明的人會做過頭,愚蠢的人又根本不理解。看書肯定學不會騎馬,但看書學學騎馬人的感受,騎上去會更快的找到要領,農民的話也不可全信,我們還是要學知識,習演練。

就好比,佛對須菩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有為法,既然都是徒勞無功,我們為啥還要追求有所作為呢?但啥也不為,怎麼談治理呢?還是要做點事,那到底做多少才是不多也不少呢?

千古難題

我們說山,你看那遠方連綿起伏的樣子。可是走上去一看,不過就是土和石頭,高出了地面好多。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把山上的石頭一塊一塊的運走,請問運到剩下多少石頭的時候,這山就不再是山了呢?

我們說沙堆,都是一粒粒沙子堆出來的。我們從沙堆上一粒粒取走沙子,請問,取走多少粒沙子的時候,這個沙堆便不再是沙堆了呢?

很難回答,因為沒有標準,我們只是象徵性的描述一下那個臨界的狀態。孔子說的道,就像這山和沙堆一樣,也只是孔子老先生把握的一個高級別的個人體驗,說也說不清楚,帶了三千徒弟,沒一個能體驗到孔子的感覺的。

孔子說,沒那麼難,因為老子也說,沒那麼難。老子說,我說的話特別容易理解,也特別容易做到,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為啥呢?孔子見了一次老子,回來打了個比方,就好比人都是吃東西的,但沒有誰能夠知道這本來的味道的。

一個朋友愛吃火鍋,說某某飯店的涮羊肉不要太好吃啊,結果到了店裡,點了最辣的鍋,調了最辣的料,一邊大口喝著可樂,一邊大口沾著辣料往嘴裡送。我不禁發問,兄弟,你到底愛的是這裡的羊肉,還是這裡的鍋底料?你的舌頭以無法再感知味道的狀態給你帶來了最大化的精神滿足,舌頭不識肉味兒了,肉還好吃嗎?

這個世界或許是有個本來面目的,但我們總被色彩所迷惑。然後,物理學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顏色,只是不同波長的光波進入眼睛後給人類帶來的錯覺。他們又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聲音,只是振動傳遞到鼓膜後,給人類帶來的錯覺。並不值得留戀的普通現象,讓那麼多人痴迷。

那麼我們還聽歌不聽?

知者說,當然不聽,鶯鶯燕燕,都是假象;愚者說,當然要聽,醉酒當歌,人生幾何?孔子說,都是執著。大道本應是,聽也可以,聽時品味其意境;不聽也無妨,世界本來安靜。

就好比出家的和尚,天天靠打坐來安定心神。王陽明說,這些和尚,天天說不要形式主義,這世界四大皆空;結果清規戒律,最是形式主義。

又好比素食主義者,堅決不吃肉,可蔬菜和家禽的細胞組成又有多少分別。哪頭豬不是吃著糧食長大的,糧食可以吃,結果糧食變成了肉,卻又不敢吃了,這是有多麼糾結?

依散人看,看書可不是沒用,而是大大的有用。雖然很多話,是沒法用文字寫明白的,但如果和作者站在相似的場景中,有了同樣多的經歷去餵養內心,那文字便不再是簡單的語言符號,而是那現地現物,那真山真水。作者從現實中凝練出的,我們再還原回現實中,有為法已成泡影,但大道始終在那裡,不離不棄。

新智識青年,陪你閑話《中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識青年 的精彩文章:

TAG:新智識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