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3歲了,我發現我還是很喜歡看《哈利·波特》

23歲了,我發現我還是很喜歡看《哈利·波特》

在從英國回來的飛機上,我打開座位前的小屏幕想看個電影,選來選去,還是點開了《哈利·波特》。這次看的是第四部,火焰杯,也是我在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喜歡看雪白的飛馬扇動翅膀從天而降,拉來布斯巴頓身著淺藍色套裙的優雅女學生;還有在水下航行的巨大帆船用桅杆刺破海面,搖晃著抖落一身海水,滿載來自德姆斯特朗的表情嚴肅的勇士。

三強爭霸賽最後一關,迷宮中的哈利

Harry

其實我已經很多年沒看《哈利·波特》了,在按下播放鍵前有種隱隱的擔心,我怕我看完後會質疑自己的童年:這種事時常發生,很多小時候奉為神作的書和電影,長大後再看卻覺得平淡、乏味乃至膚淺。

好在魔法世界沒讓長大後的我失望。

GIF

在我開始上小學那年,我也開始看《哈利·波特》。一切純屬巧合:因為父母工作原因,中午沒人給我做飯,剛巧姐姐在小學附近開了個童裝店,那便成了我解決午飯的地方。童裝店隔壁就是書店,我常常放下碗就跑去看書,一直看到下午上課前十分鐘。書店老闆知道我是隔壁老闆的小親戚,也就容忍我天天把書店當圖書館了。

我上一年級是在2001年,那時整個系列應該已經出到第四部,但那個小書店只購進了前三部。在那個學期,我每天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角落裡,趕工似的一口氣把它們全看完了,然後就陷入了一波又一波漫長的等待。小時候零花錢不多,頗有「書非借不能讀」的窮酸文人之決心,所以最難熬的就是新書中文版開始發行的那幾日,就像減肥的日子裡面對一塊散發著濃郁香氣的巧克力蛋糕,只有攥緊拳頭才能別過頭去。還好那時候的互聯網還沒有那麼發達,只要不去招惹那些在班裡大秀新書的孩子,就能避免被劇透一臉。

越來越覺得,書和人的相遇就像愛情,既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我和一些書相遇地太早,例如小學裡看《復活》、《德伯家的苔絲》之類,經常只關心裏面帶有起伏性的劇情,而對背後的人性與命運渾然不覺;當然,有些影響可能已經潛移默化地發生,但當時只有懵懂。和另外一些書則相遇太晚,翻開書的時候才發覺,相對這個故事,自己已太成熟,看完之後難起波瀾,只感嘆自己不知為何要急匆匆地長大。

而和《哈利·波特》的相遇,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哈利第一次走進霍格沃茨的時候,我也剛剛踏進小學的校門。雖然我的教室天花板沒有星星在閃爍,但我依然能和三人組一起冒險。

Hogwarts

牛津大學Christ Church學院

霍格沃茨取景地

我認為自己從小就是個耽於幻想的現實主義者:一方面,所有想像在我看來都是具有速度的,越遠離現實、越光怪陸離速度就越快,好的想像可以在我腦海中飛馳,帶給我飆車般過山車般跳傘般的刺激和快感——而在現實中我是個較為穩妥的人,對上述所有項目都避之不及。另一方面,我從不指望想像會照進現實,年紀小小的我就深知自己永遠不會收到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也從來不跳上廚房裡的掃帚試圖起飛。對我而言,想像與現實代表著兩個世界,各自的價值都不依賴於對方而存在。但是它們的確存在著某種關係:想像能拂去現實給心靈蒙上的塵埃;但擁有更通透的心並不是為了停留在幻想世界,而是為了更好地看清人間。

GIF

很難說清《哈利·波特》帶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是什麼。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挑戰?我在演講比賽上兩腿發抖的時候,可從沒想起過哈利,畢竟我手頭沒有魔杖。展現了美好的友誼?友誼的姿態有千千萬萬種,很難對號入座,其實我對三人組非常羨慕,然而並無共鳴。而且長大後回過頭來看,哈利明明就是天選之子,只能說他在一眾好友掏心掏肺的支持下沒把牌打爛。想來想去,《哈利·波特》最可貴的一點可能就是陪伴了。

文學的魅力之一在於,作家能夠僅憑紙筆或鍵盤,一字一句地創造出完整的全新的世界,紙上的世界能夠比三維現實更恢弘更立體,造出的人物能比身邊的人更細膩更令人熟悉。像曹雪芹的賈府、托爾金的中土世界、劉慈欣的三體,雖千差萬別,皆如此類。但是這些世界的門檻對小孩來說太高了,他們只能扒著門縫看看,很難真正進入。而《哈利·波特》就是一個向孩子敞開大門的新世界,這裡的細節那麼豐滿,那麼真實,讓我們覺得在9?站台穿牆而過就可以生活在其中;在這個世界裡總有層出不窮的麻煩等著我們去解決,更重要的是,在解決麻煩的時候身邊總有可靠的朋友、身後總有睿智的長輩,成長成為一種真正的洗禮和蛻變,而並非墜落與折磨。要知道,成長並非從來如此。

你們都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了嗎

我自己呢

三人組

中國孩子,尤其是大城市之外的孩子,童年生活大都是相當乏味的,多虧了無知與健忘,讓年幼的心靈易被快樂喚起。我們能享受的娛樂活動並不多,既受到經濟條件的限制,也因為自出生之日起就背負了「競爭」的十字架。哈利不能魔杖一揮讓我們的考試成績從80變成95,但他永遠帶給我們期待,帶給我們來自那個美好世界的召喚,令人心痒痒,令人不知何故就快樂。年幼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夢想家,我們尚不知鋪展在每個人面前的幾乎都是平庸的一生;長大後才會明白,滿懷著期待的心靈是多麼珍貴而脆弱。

GIF

《哈利·波特》陪伴了幾乎全世界的孩子,也把他們紛紛吸引到英國。在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專門開闢出一面牆充當9?站台,這裡有半個手推車和半個貓頭鷹籠子——另一半當然已經進到魔法世界裡面了嘛!為了去拍個照,我站到了長長的隊伍末尾,但是工作人員走過來告訴我,要先去車站外面排隊,才能進入這個隊伍,總共大概要排半個小時。隊伍里的人有著各種膚色,聽不懂的各國語言跳躍在空氣里,大家都樂呵呵地排著,心裡有種隱隱的默契。每當正在拍照的人拿著魔杖做出互相打鬥的搞怪樣子,隊伍中就爆發出愉快的笑聲。

考慮到出版時間和小孩的認字時間,《哈利·波特》年齡最大的讀者現在應該在25-30歲之間,但排隊者可是從小毛孩到老人家都有。目前看來,這些中老年人應該都是陪孩子或孫子來的。但是看著這些二十多歲的讀者的高興勁兒,我想,再過幾十年,就很難區分那些隊伍里的「大人」是來尋找自己的童年還是在陪孩子了。

Bookshop

倫敦書店裡隨處可見的哈利波特

後來在愛丁堡的時候去大象咖啡館,也是隊伍拖出去老長,那是羅琳創作第一部《哈利·波特》的地方。其實在英國,隨處可見那個巫師少年的影子,無數的周邊店、影劇院和電影取景點都在爭先恐後地說著那個魔法世界的故事。難怪英國女王要為羅琳頒發國家榮譽獎章,一張張英鎊飛出錢夾,無數人為了這個巫師男孩踏上英國國土,她在孤獨而艱苦的歲月里創造出的美麗世界為英國增加了多少財政收入啊!這又是文學的另一種魅力:用不存在的東西創造出存在的價值。當然,這個價值很可能並非作者的初衷。快二十年過去了,難以計算出全世界多少人的童年已經打上了《哈利·波特》的印記。長大了的老讀者和正在長大的新讀者都有著一樣興奮的面孔,都跨越山海來尋找那個世界的蛛絲馬跡,能像這樣用自己的作品經久不衰地影響世界,這應該是人間少有的幸事。

The elephant house

晚上九點多去,終於沒人排隊了

Cafe

從英國回來後,我發現,23歲的我依然在喜歡著《哈利·波特》。在飛機上看火焰杯的一個多小時過得飛快,我絲毫沒有覺得無聊,海瑟薇系在書包上,靜靜地伏在我的腳邊——當然,是一隻玩偶。

最後,來張表情包如何

END

圖文:阿珂的劍

如果你也是哈迷

就說說為什麼迷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遠方 的精彩文章:

TAG:一個遠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