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你想要的完美,只能是這樣來定義,才更全面一點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完美的這麼一個定義,想必大家都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定義。
今天想要和大家討論的觀點是:到底這個世界存不存在「完美」的事物?
首先我們統一「完美」的定義:顧名思義,完美應該是完整的美好,沒有瑕疵,無可挑剔的美好。那這種情況會出現嗎?
有時候,我們碰到一些讓我們驚艷的事物,我們會從內心裡去讚歎,會說這個事物很完美。當然,這種情況也只限於驚鴻一瞥。
還是老套路,先來看一段道德經的文字,再試著去推翻一下,看看能不能成立。
《道德經》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絀。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從文字上看,沒有說到完美的字眼,但是用到了五個「大」,大的解釋也有很多、非常的意思。比如大讚、大喜、大悲等等。那這一段文字,翻成白話文是什麼意思呢?
文字的大致意思是:接近於完美的事物,看上去總有些缺陷,這種缺陷才會讓這些事物保持接近完美的狀態。最接近於充盈狀態的事物,看起來總是很空虛神秘的樣子,有這個樣子,才會妙用無窮。很直的線條,看上去不會那麼直。很巧妙的事物看上去很笨拙。很擅長辯駁的人,看上去很木訥。有很大的收益的時候看上去是很不足的。
冷靜能勝過躁動不安,寒冷可以壓迫炎熱。清凈可以使天下端正,作為榜樣。
老子在這一段文字里,重點的講到了兩個點,第一點是事物發展到了很巔峰的狀態下,就會出現相反的表象。有一個成語我們經常使用,叫大智如愚。就是具有很高智慧的人,看上去傻傻憨憨的。這個成語可以作為佐證。
比如整個地球,地球大不大?大的很,但大到什麼程度,恐怕被很多人忽略掉了。甚至有些人還會覺得不夠大,為什麼?因為把地球拿去和其他星球比較,覺得很小。其實地球上很多地方,人類根本無法涉足,不說海洋最深處,也不說地幔地核,光是地表,恐怕也不是現在的人類想去就能去的。這就是「大成若缺」。
東台早一段時間看了個視頻,說的是一個教授,拿著一個罐子裝高爾夫球,裝滿以後問學生,滿了嗎?學生回答,滿了。於是,教授接著裝小石子,裝滿以後問學生,滿了嗎?學生回答,滿了。教授接著裝了沙子,又問一次,再接著灌水。直到真的無法填充。
這個視頻很有深意,一個罐子,在我們換個思路以後,不斷的可以填充新的事物進去,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其他的事物?海洋就是最明顯的,不斷的有河流長江匯入進去,它永遠也不會溢出來,因為它在不斷的蒸發,這種蒸發,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這種變化卻一直存在。這也可以理解為「大盈若沖」。
人們發現了一顆碩大無比而且品質純凈的寶石,有些人覺得打磨成圓形的好,有些覺得菱形好,有人覺得四方的好,有人覺得保持現狀最好。就算統一了意見,一些人覺得要收藏起來,一些人想要賣出去,一些人覺得應該打造一個寶石座子,先鑲嵌起來最好。
人的想法和看法不會統一,遺憾永遠存在,你覺得完美的事物,在別人看來就是殘缺的。這也屬於大成若缺。
說了這麼多,應該我們基本可以下結論,完美之是狹義的,具有局限性的一種自我認識的狀態,沒有普世的標準。既然沒有普世的標準,完美也就是個悖論。那很多人就要跳腳了,你東台說半天,就是說沒有完美,那我們就不要追求了?不要進取了?不要精益求精了?
東台完全沒有這個意思,老子在後面不是還有一個觀點嗎?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既然完美沒有普世的標準,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冷靜的看待自己的「完美」,「甚愛必大費」這是上一回講的,不再多講。
東台看這一段文字,只有兩個感悟,第一,事物不必過分追求完美,再美好的事物也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感覺。打個比方,一個男人覺得有錢有社會地位的家庭才是完美的,可老婆心裡卻只希望老公多陪陪家人,不要那麼專註事業才是完美的。能一樣嗎?
第二,一個覺得有缺陷的事物,換一個角度去看看,其實很完美的,沒必要對著這樣的事物,天天鬧心,甚至恨不得除之而後快。打個比方,一個傻傻憨憨不會賺錢的老公,天天呆在家裡只會看著孩子寫作業,幫忙笨手笨腳的下下廚房,你覺得不像個有骨氣的爺們,可你想過沒有,無數的女人就想嫁個這樣的老公。
凡事都有雙面性,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不會壞得一塌糊塗。心態平和,頭腦冷靜,心胸寬闊,容得下自己,更容得下別人。不用聖人的標準要求他人,不用俗子的要求對待自己。這個世界自然就是原本的樣子,過得去,還可以。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東台翻古,一起聊天說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