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名著之世說新語

經典名著之世說新語

拉鎖兒老師推薦

推薦理由

《世說新語》所載人物和故事,發生在魏晉南北朝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所以要讀通讀懂《世說新語》,則必須首先了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切忌以現代人的觀念和常識,對魏晉時期的人物和故事進行品評,否則在理解上就難免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

本書節選了《世說新語》的部分精彩內容,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為主,以原書順序編排篇目,並進行簡單的注釋和評析,以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又稱《世語》、《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著《世說》(原書亡佚),後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後才改稱。《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於傳聞,不盡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於前人的記載。

在《世說新語》的3卷36門中,上卷4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9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惠、豪爽,這13門都是正面的褒揚。

作者簡介

劉義慶(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南朝宋文學家。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

劉義慶曾任秘書監一職,掌管國家的圖書著作,有機會接觸與博覽皇家典籍。17歲升任尚書左僕射,位極人臣,但他的伯父劉裕首開篡殺之風,使得宗室間互相殘殺,因此劉義慶也懼遭不測之禍,29歲便乞求外調,解除左僕射一職。曾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

劉義慶是劉裕的侄子,在諸王中頗為出色,自幼就被劉裕所知,稱讚其「此吾家豐城也」 。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著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幽明錄》。

歷史背景介紹:

魏晉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2年孫權稱王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複雜化。

士族制:東漢以來,朝廷以經學取士,學者皆以經學傳授子孫,以便入朝為官,隨著經學這門學問代代相傳,也逐漸形成了名門望族。隨著世家豪族勢力的急劇發展,到了魏晉之際,就形成了一種士族門閥制度。

曹魏時期,曹丕採用陳群等的建議,創製九品中正制,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其本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中正官是依據是人的族譜家世、德性、才能評定人才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準。九品中政治初行時,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只推選門閥子弟,加速世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許多世家大族因而產生。

文化背景: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誌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

文學集團內出現了一些傑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淵明卻不屬於任何集團,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於眾人之上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典型的亂世文學。作家們既要適應戰亂,又要適應改朝換代,一人前後屬於兩個朝代甚至三個朝代的情況很多見。敏感的作家們在戰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以及作為悲劇性基調之補償的放達,後者往往表現為及時行樂或沉迷聲色。

這種悲劇性的基調又因文人的政治處境而帶上了政治的色彩。許多文人莫名其妙地捲入政治鬥爭而遭到殺戮,如孔融、楊修、禰衡、丁儀、丁廙、嵇康、陸機、陸雲、張華、潘岳、石崇、歐陽建、孫拯、嵇紹、牽秀、郭璞、謝混、謝靈運、范曄、袁淑、鮑照、吳邁遠、袁粲、王融、謝朓等。還有一些死於西晉末年的戰亂之中,如杜育、摯虞、棗嵩、王浚、劉琨、盧諶等。

在這種情況下,文學創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題,這就是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這些主題往往以葯和酒為酵母引發開來,葯和酒遂與這個時期的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世說新語》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於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徵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的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東晉放達的風尚:

竹林七賢: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①。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劉伶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 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①。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②!」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醒③。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魄然已醉矣

劉昶

劉公榮與人飲酒,雜穢非類,人或譏之①。答曰:「勝公榮者不可不與飲,不如公榮者亦不可不與飲,是公榮輩者又不可不與飲②。」故終日共飲而醉。

阮籍

阮籍當葬母,蒸一肥豚,飲酒二斗,然後臨訣,直言「窮矣①!都得一號,因吐血,廢頓良久②

阮籍遭母喪,在晉文王坐進酒肉①。司隸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喪顯於公坐飲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②。」文王曰:「嗣宗毀頓如此,君不能共憂之,何謂③!且有疾而飲酒食肉,固喪禮也④!」籍飲啖不輟,神色自若。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少婦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卧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內淳至,皆此類也。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嘆,於是賦《豪傑詩》。景元四年冬卒,時年五十四。

阮咸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①;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紗羅錦綺②;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③。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圍坐相向大酌①。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其他人:

畢茂世云:「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①。」

讀書是我的愛好,

教育是我的事業,

分享是我的快樂。

我樂於與孩子溝通,

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學習樂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拉鎖兒的日常 的精彩文章:

經典賞讀 江南逢李龜年

TAG:拉鎖兒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