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兒童行為管理不等於哄小孩

兒童行為管理不等於哄小孩

前面空了幾天。今天的文章來自「老員工」張沁。2015年加入,和公司走過許多起起伏伏。做過許多崗位,但是學習和思考從沒有停過。我們今天對兒童行為管理的認知依舊很淺,因為我們對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

~~~~~分割線~~~~~

每個月都會給新同事們講「行為管理」這門課,每每大家都認為這是「兒童引導」、是關於「如何哄小孩」的,但這並不全面。我們醫生常常會說,其實很少有搞不定的小孩,往往我們搞不定的是家長。當家長不接受醫生的建議,不把引導的主導權交給醫生,家長自認為的幫忙引導其實很多時候都在幫倒忙。而一個成功治療案例的關鍵是,家長與醫生站在同一陣線。所以「行為管理」是關於家長與小孩雙對象的學問。今天介紹兩個容易反覆踩坑的點。

(一)家長的影響——小雞實驗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之大。上次看了本兒童心理學的書就講了個小雞實驗,很有趣。小雞實驗是這樣做的,研究人員捧起一隻剛出生的小雞,然後用力瞪他,模擬老鷹捉小雞的眼神,剛出生的小雞有一個特性,被瞪著的時候就會進入裝死狀態來自我保護。

第一輪,實驗員把一隻小雞給瞪到裝死,然後放在桌面上,計時,看這隻小雞花了多少時間恢復活力。第一輪的結果是1分鐘,小雞花了1分鐘時間逐漸蘇醒、恢復活蹦亂跳。

第二輪,實驗員把兩隻小雞同時給瞪到裝死,然後放在桌面上,計時,看兩隻小雞花了多少時間。猜猜這輪花了多長時間?----5分鐘。想想為什麼?

第三輪,實驗員把一隻小雞瞪到裝死,放在桌面上,同時旁邊放了一隻正常輕鬆的小雞。猜猜這輪這隻小雞花了多長時間蘇醒?----30秒左右!很快就蘇醒了。為什麼?

對於裝死的小雞來說,它會偷偷觀察周圍的環境來判斷安全與否。當它觀察到旁邊是另一隻裝死的小雞的時候,它對環境的判斷是危險的,所以它的決定是繼續裝死。如果裝死的小雞偷偷觀察到周圍,看到的是一隻輕鬆的小雞,它對環境的判斷是安全的,所以他的決定是:別裝了,起來吧。

這個實驗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父母不正是孩子的第二隻小雞嘛!如果父母是放鬆的、愉悅的,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情緒狀態,會感到有安全感,那他也會慢慢放鬆下來,對這個環境開始探索。如果父母是緊張的、焦慮的,孩子能夠十分敏銳地捕捉到父母的負面情緒,於是對環境的判斷為不安全的,會害怕。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往往能夠看到,一個害怕看牙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一位焦慮的家長。家長的焦慮也會反過來加重孩子的恐慌害怕。尤其孩子對母親的情緒非常之敏感,有時孩子剛來還不適應有點畏縮,媽媽開始著急,孩子更加閃躲,媽媽更著急、嗓門更大,孩子更緊張、更害怕,負面情緒互相放大,最終雙方都不愉快。

所以,我們在搞定孩子之前,一定記住,先去搞定孩子的父母,先和父母做好溝通、做好情緒安撫、約法三章,然後再去和孩子溝通。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當他觀察到父母和陌生人談笑風生,神態放鬆的時候,他會默默認為:哦,這個陌生人是我媽媽的朋友,是安全的。這樣工作人員後續也會更容易和孩子建立聯繫。

在中國家庭中,往往母親比父親更為焦慮,這其實也有社會文化因素。因為在我們國家,一般都是母親擔負著撫養照顧孩子的重任,當孩子牙齒出現問題時,母親往往就會覺得十分自責:是我疏於照顧,是我沒照顧好孩子。有些家庭中,家人也會對母親橫加指責,加深母親的壓力與焦慮。所以作為醫護,我們也要去理解母親的焦慮,理解她的著急,避免指責家長、站到家長的對立面上,而是在共情的基礎上和家長站在同一邊,去幫她解決問題。

再想一想,我們醫護人員是不是也是孩子的第二隻小雞呢?當新橙子剛來的時候,面對孩子是不是也會有緊張和手足無措呢?當我們緊張或不自信的時候,也會傳遞出來,孩子也會感知得到。所以,我們自己首先要放鬆、快樂,我們才能將這份快樂傳遞給孩子和家長。

(遊戲力是很棒的一本書,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買來看哦)

(二)一個人引導為主

第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忽略家長的引導,第二個容易被忽略的點就是「以一個人引導為主」。意思其實大家都知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有不少混亂的情況出現。

有時,是幾位工作人員圍著一個小朋友,A想用a方法吸引小朋友,B想用b故事和小朋友溝通,C還橫過來打個岔。殊不知,當好幾個人圍著孩子七嘴八舌時,這效果堪比立體聲環繞音響——吵的不得了。孩子於是就決定誰也不聽,自己玩自己的。而且當一個孩子已經十分緊張時,身邊圍著許多人反而會加重他的緊張,他就身處在壓力源中心,所以正確做法是團隊內做好協商,只派一個人去陪小朋友,慢慢地融化他,與他溝通、建立聯結。

或者有時在牙椅上,醫生說一句:「張開口」,家長像復讀機一樣:「張開口、張開口!」語氣中不自覺就將緊張的情緒傳遞出來了。我自己也曾躺在牙椅上拔牙,當時好事小夥伴紛紛圍過來看,七嘴八舌地討論,讓我深切地體會到這種立體聲環繞音響的效果,吵的頭痛。

所以診室內團隊內約定好,以誰為主導,一個人引導就好。其他人作為團隊成員來打配合。比如和家長提前溝通,建議家長在診室內「做一面微笑的背景牆」,用微笑鼓勵孩子,不說話、不引導、尊重醫生的建議。

如果家長沒忍住插話,那麼助手可以輕輕地拉一拉家長,小聲提醒。團隊配合很重要,誰扮演白臉、誰扮演紅臉,分工明確。

上周在某店看到一例很好的團隊配合。一開始場面有些混亂,孩子第一次很緊張,醫生在哄,助理也在哄,家長也在哄,我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後面醫生把握到主導權來引導,家長很配合醫生地先坐上飛船,起飛、下降,孩子被吸引、感到好奇,也坐上了飛船,起飛、下降。飛船就是牙椅。下降後,醫生誇他:好棒哦!飛船好玩吧?旁邊護士接收到「棒」、「鼓勵」這類關鍵詞,立馬遞出一張貼紙給醫生,醫生順勢做正面強化。

後面我和團隊復盤時,提到這一幕,護士害羞地說:當時看到很多人都在講話,所以我就不講話了。我說:不說話反而是做的很棒的地方!而且及時地遞上貼紙也是與醫生特別有默契!我們需要磨合團隊,培養默契,引導孩子的方法千千萬萬,每個團隊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關鍵,是以一個人引導為主。

總結一下,我們在與孩子開始溝通前,一定記得先和家長溝通,家長的支持是成功的一半。醫療團隊中也需要培養默契,以一個人引導為主。

而正所謂知彼解己,百戰不殆,家長和孩子都有哪些類型?客戶評估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客戶評估要怎麼做?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在創業邊上 的精彩文章:

TAG:寫在創業邊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