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變回眸:還原一段紛亂的歷史現場
原標題:庚子事變回眸:還原一段紛亂的歷史現場
義和團運動又稱「庚子事變」,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場民間抵抗外國侵略的大規模運動。因為這場運動引發了稍後的「八國聯軍」遠征中國,迫使中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並進而影響了此後的一系列歷史進程,因此長期以來為史學界所矚目並為之爭論不休。贊之者認為其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民族覺醒事件;反對者認為,義和團是「盲目排外」的暴民事件,是「敵視西方先進文明」的非理性行為等等,不一而足。
本著還原歷史真相、重構歷史本義的精神,《要略》反覆研究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情況,綜合當時和此後中外多方面歷史研究成果資料,力圖全面真實地再現那段歷史現場,力圖客觀公正地評價那段歷史的意義:
第一,不可忽略的時代背景。庚子事變的發生,背後實有三大力量推動:其一,是中國本土宗教(尤其是道教)受到以基督教為主的外來宗教侵入後所遭受的強烈反彈。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唐君毅認為,義和團運動從本質上講是中國民間道教與西方基督教之間的宗教戰爭。他說:「與近代中國文化問題,及西方經濟、政治、宗教之力量之傳入,密切相關之大事件,一為太平天國之亂,一為義和團之變。如果要在中國史上找宗教戰爭,則此二者在一義上,亦可說是宗教戰爭。太平天國,可說是變相的基督教與儒教之戰爭,而義和團則是民間的道教與基督教之戰爭。」其二,是西方列強企圖殖民中國所遇到的強大內力反彈。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再次引起歐洲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1896年,有意瓜分中國的歐洲強國,對清政府提出無理要求,要求准許在中國修建鐵路和採礦。1897年11月,德國借山東「曹州教案」,乘機出兵佔據了膠州灣和膠澳。德皇更對其艦隊訓言:「如中國阻撓我事,以老拳揮之」。接前,俄軍進駐旅順,英、法國分別佔領威海和廣州灣。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官員始提出「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的主張,對義和拳採用撫的辦法,將其招安納入民團。於是義和拳成了「義和團」,而口號亦由「反清復明」改成「扶清滅洋」。其三,是清政府內部維新派與保守派勢力爭鬥的外在反映。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在列強紛紛要求她「還政」於光緒的政治壓力之下,試圖借義和團之力打擊維新派和列強幹政。是以當時報紙評論說「推本言之,有守舊,而後有訓政,有訓政,而後有廢立,有廢立,而後有排外」、「義和拳者,非國事之戰爭,乃黨禍之戰爭也」。
第二,需要真實還原義和團發生的歷史現場。目前,部分輿論熱衷於「妖魔化」義和團,認為義和團是盲目排外的「暴民運動」,是敵視西方文明的無知行為,有的人甚至把義和團拆毀鐵路等行為和今天少數人抵制日貨的行為聯繫起來。對此,《要略》認為亦要兩面觀之:一方面,在義和團運動前期,確有仇外、仇異教、違背常理的亂殺過激行為。時義和團團民四處燒教會、殺教士;外國人被稱為「大毛子」,一律殺無赦;中國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稱為「二毛子」;其他通洋學、懂洋語以至用洋貨者,被稱「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時人記載:「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曾有學生六人倉皇避亂,因身邊隨帶鉛筆一支,洋紙一張,途遇團匪搜出,亂刀並下,皆死非命。」及至後期,由於加入成員日益複雜,更是出現了許多違法亂紀現象,這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歷史現場下,我們亦要看到義和團運動的合情理之處。一則義和團反洋教,並非「盲目排外」,而是為了對抗基督教民對自身利益的侵害。時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們為擴大宗教版圖,在中國發展教徒時往往是來者不拒。因此使入教者中,不乏曾經作姦犯科之徒。山東巡撫張汝梅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搶劫之犯入教者有之,命案之犯入教者有之,負欠避債因而入教者有之,自揣理屈恐人控告因而入教者有之,甚至有父送忤逆,子投入教,遂不服傳訊者有之。」二則拳民拆毀鐵路、電線杆,非是「敵視西方文明」,而是出於自保和鬥爭的現實需要。義和團針對鐵路和電線杆的破壞,並不是單純的發泄,或者對西方文明的「敵視」,而有現實的原因。如鐵路的修築奪佔了農民的土地、房屋和祖墳,早先從事傳統水、陸交通的船民、縴夫等失去了工作。新建起來的鐵路車站等地方又優先僱傭教民。這些無疑都加大了普通老百姓對洋人、洋教的仇恨。此類矛盾,正如中國今天在非洲的許多項目,因熱衷於從中國僱傭工人,而常常招致當地國家民眾的敵視。這類矛盾,顯然不能「盲目排外」一個理由來解讀。此外,另一個更主要的目的,是切斷清軍、聯軍的交通與通信。在攻陷涿州前,義和團從沒有對鐵路、電線杆進行過專門破壞。到涿州後,為阻止清軍的進剿,義和團才動手破壞鐵路。在義和團所編民謠「兵法易、助學拳,要擯鬼子不費難。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中,也能看出,毀壞鐵路,是現實的軍事鬥爭需要,並不是單純的「敵視西方文明」。另外,廣為外國人詬病的圍攻使館區事件,其主力其實不是義和團,而是清軍。英國政府在當時提交給國會的《藍皮書》中說,清廷為了打垮駐華公使們,「不是利用暴徒或叛兵,而是利用中國政府的有組織的部隊乾的。」1900年,翰林院侍講學士朱祖謀上奏:「今官軍圍攻使館,數日不解……臣愚以為戰事不可不備而使臣不可不保。」雙方記錄都證實,進攻使館的為清朝政府軍,而非義和團。上述幾例,不過是義和團被中外勢力妖魔化的眾多史實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經過長期的妖魔化後,以致很多不明就裡的現代人在看待義和團時都充滿了自虐傾向。
第三,客觀評價義和團對中國的重大意義。關於義和團運動的重大歷史意義,有將其拔高到「反帝愛國」高度者,有將其貶到「禍亂中華」者,其中都夾雜著強烈的情感因素而非客觀公正的態度。《要略》以為,義和團運動起碼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正面意義:
其一,導致了清政府內頑固派的基本瓦解,並推動了其後的「君主立憲」和清朝專制體制的徹底解體。戊戌變法時期,支持光緒皇帝的勢單力薄,而頑固派卻佔了大多數。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出逃,在西安下罪己詔,史傳其見了光緒皇帝羞愧得說不出話來。殘局之下,慈禧無奈按照列強的要求,斬殺了朝廷內外兩百多位保守派大臣,使得清廷內部支持維新和君主立憲的勢力終佔上風,而且,正是在這一形勢下,「東南自保」的格局才被清廷接受,中國的地方權力大部分回到了漢人大臣手中,亦為後期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礎。
其二,更重要的一點,庚子事變使西方第一次意識到,不可以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因為在十九世紀全球化浪潮以來,西方列強普遍把中國看得跟印度和東南亞各國一樣,可以變成其永遠的殖民地。但庚子事變發生後,對西方列強產生了強烈的刺激,他們看到,參加義和團的農民雖然愚昧到用血肉之軀擋炮彈,但卻顯示了中國人的巨大力量和團結精神。列強雖然在北方得到了局部的勝利,但卻從中認識到中國是不可能像別的地方一樣變成他們的順民。正是建立在這個廣泛認識的基礎之上,美國才提出了「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的政策,並得到了其他列強的認可。
其三,義和團運動客觀上造成了日俄戰爭,並間接保衛了中國東北廣大領土的完整。義和團運動之後,作為八國聯軍之一的俄國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拿到賠款就退兵了,而是出兵佔領東北。李鴻章本來是用俄國人來遏制日本人的,結果卻引狼入室。而當俄國人進入東北和朝鮮後與剛剛崛起的日本人的核心利益產生了衝突,於是,一場具有世界意義的日俄戰爭在中國的東北開打了,而日勝俄敗的結果,使東北三省99%的領土重新回到中國手中。
其四,義和團運動還間接促進了中國的西方教育和文化輸入。1909年起,美國將庚子賠款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一千兩百五十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在美國的帶動下,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餘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1908年10月28日,美清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並規定中國留學生,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範等。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依靠庚子賠款留學並成為未來中國知識分子精英的有胡適、趙元任、竺可楨、詹天佑、楊振寧等。到了三十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十二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等。而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在農村的調查與考古行動。
關於義和團運動的歷史認知,是當前社會輿論場上一個不可迴避的重大話題。尤其是許多人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場,從不同的考察角度,尋找不同的史料佐證,以表達不同的觀點,並以此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歷史實證。這樣的歷史觀無論對於歷史事件本身,還是對於未來的借鑒和參考,都是有失偏頗和大不利的。按照當下這樣的歷史觀察和評論方法,歷史的功能將真的如「婊子」一樣,可以任人打扮,任人歪曲,任人欺凌。因此,《要略》以為,既不能無原則地將義和團運動的意義無限拔高,也不能將其妖魔化為「反文明」,恨不得打入十八層地獄。在當前這個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的大時代,更應該心平氣和地,拋棄現實之立場塊壘去認識和評價義和團。在此,特錄以下幾種關於義和團運動的評價,供讀者從中甄別:
1、由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刊物《開智錄》於1901年發表文章《義和團有功於中國說》,稱:「中國人柔筋脆骨,已為萬國所不齒矣;絕東老大之號,第二猶太之名,已凄聲盈耳矣。甲午一敗,割地求和,俯首帖耳,任外人之予取予攜,不敢稍違豪命,人心板板,民氣毫無。義和團此舉,實為中國民氣之代表,排外之先聲矣!彼耽耽逐逐以一鼾睡而目盡我中國人,而狂思妄想豆剖瓜分我中國者,觀於此能無廢然變計耶!」
2、早年留學美國的著名改良主義者容閎也於1901年告訴他的學生劉禺生說:「予默觀現時大勢及中國將來情形,當竭誠以授汝,汝其闡行吾志乎?汝以義和團為亂民乎?此中國之民氣也。民無氣則死,民有氣則動,動為生氣,從此中國可免瓜分之局,納民氣於正軌,此中國少年之責也。(美國)十三州獨立,殺英稅吏,焚英貨船,其舉動何殊義和團?」
3、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早期也對義和團的缺點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後來,他在繼續批評義和團弱點的同時也對義和團抵禦外侮的行為進行了肯定,他在《國民會議為解決中國內亂之法》中說「及遇義和團之變,中國人竟用肉體和外國相鬥,外國雖用長槍大炮打敗了中國,但是見得中國的民氣還不可侮,以為外國就是一時用武力瓜分了中國,以後還不容易管理中國,所以現在便改變方針,想用中國人來瓜分中國」。後來他在《九七國恥紀念宣言》中更指出,雖然義和團存在嚴重缺點,「然而義和團的人格,與庚子辛丑以後,一班媚外的巧宦,和賣國的奸賊比較起來,真是天淵之隔。可怪他們還笑義和團野蠻。哼!義和團若是野蠻,他們連猴子也趕不上」。
4、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一次演說中表示:「外國人不需要中國人,中國人也不需要外國人。在這一點上,我任何時候都是和義和團站在一起的。義和團是愛國者。他們愛他們自己的國家勝過愛別的民族的國家。我祝願他們成功。義和團主張要把我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也是義和團。因為我也主張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國家」。
5、親歷義和團運動,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羅伯特·赫德認為:「義和團運動無疑是官方鼓勵的產物,但是這個運動已經掌握了群眾的想像力,將會像野火一樣燒遍中國。簡單說來,這是一個純粹的愛國主義的自發的運動,其目標是使中國強盛起來——以實現中國人的計劃。就通過實力來達到它所提出的目的,即達到根除外國宗教和驅逐外國人的目的,它的第一次實驗並不是十分成功的;但是,就它所作出的試探——試探自發運動是否能起作用——來說,或者就其作為檢驗方式方法以供將來選擇的一次實驗來說,它並不是一次失敗。」他認為,總有一天中國民族將實現民族的自決和自治,並把外國人趕出去。只有兩種辦法可以延緩中國民族覺醒的過程,一個是瓜分;另一個是「基督教得到奇蹟般的傳播」。赫德並且預測:「五十年以後,就將有千百萬團民排成密集隊形,穿戴全副盔甲,聽候中國政府的號召,這一點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如果中國政府繼續存在下去,它將鼓勵——而這樣鼓勵是很對的——支持並發展這個中華民族運動;這個運動對世界其餘各國是不祥之兆,但是中國有權這樣做,中國將貫徹她的民族計劃!」


※荊、蜀形勢
※闖王李自成(之二): ??成也農民兄弟,敗也農民思想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