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與玉隨行者氣度超凡!
中國玉
中國的玉文華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說玉文化貫穿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玉是中國的文化的傳承。
在這八百年間,「玉養人」的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玉從何時開始,從帶著國魂的神聖之器,變成人人佩戴的飾器?
在商周和戰漢時期的玉文化,是從禮玉到德玉的過程。
到了隋唐時期,社會逐漸趨於穩定,伴隨著文化興盛玉器發展也達到了一次高峰,並且逐漸向民間擴散。
唐宋時期,玉器變得和人們非常親近,玉不僅僅被觀賞和使用,還開始被把玩,至此也就有了「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
由此,玉器從為統治階級禮制服務轉而逐漸在民間流行。
圖 | 金 玉透雕海東青捕天鵝環
圖 | 清 痕都斯坦嵌寶石玉劍柄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 | 清 白玉十二月令組佩
唐
唐宋時期的玉器,不再僅僅是迎合禮制文化的要求,而更多地滿足世俗文化的需求,出現了很多把件,具有玩賞的功能,且在裝飾上有增加了美感。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已經有西域的玉大量進入內地,所以唐朝的玉器材料以和田青白玉為主。
圖 | 唐 獅紋帶銙
圖 | 唐 吹簫伎樂紋帶板
圖 | 唐 吹簫伎樂紋帶板 上海博物館藏
當時不僅生產數量大,而且質量上也都是高品質精雕細琢。
還特產玉飾,如金、銀、銅等金屬嵌玉而成的玉步搖、玉臂環等。
圖 | 唐 玉臂環
宋
唐代文化風格熱情奔放,宋代則細膩婉約,但都賦予了玉器文化新的變化和特點。
圖 | 宋 玉鹿 上海博物館藏
當時玉器的做工更加講究,社會用途也更加廣泛,玉器的題材都更加豐富,生活中的事物也成了精美的玉器。
宋代是一個生活質量非常高的時代,當時玉器工匠藝術創作沒有什麼束縛,將一隻小狗也能繪聲繪色的雕刻於玉石之上。
圖 | 宋 玉犬 觀復博物館藏
犬在六畜豬、牛、羊、馬、雞、犬當中,雖然位列最後一席,但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
犬的形象在歷朝歷代都有塑造,而宋代的玉犬,姿態祥和,匍匐在地,雙爪上舉,意在對人討好,典型的賣萌姿態。
通過玉犬也能看見宋朝人企盼和平、祥和生活的美好願望。
玉養人
傳說,在李唐有位家喻戶曉的歌女龐三娘,除了她的歌喉與舞姿,她年近半百卻容顏如同妙齡少女一般,也成為了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
有好事者,偷偷將她的美容用品公之於眾,大家發現這其中竟然添加了玉石。
從此玉石能夠起到美容的功效便此不脛而走,但是對玉石如何美容,內服還是外用都沒有提及。
圖 | 右三為裕德齡
而在德齡公主所著的《御香縹緲錄》中,慈禧太后的獨家駐顏秘籍中也有玉石美容。
慈禧太后每天都會用玉尺在皮膚上搓、擦、滾,而玉尺就是一種玉石製成的短粗圓形的玉柱子。
據記載,清代嬪妃們使用的太平車也採用的這種玉石。
圖 | 清宮舊藏 白玉推胸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眼中的玉養人還不單單是指玉石能夠美容駐顏,更多是認為玉石能夠調理人的氣血。
醫藥名典《本草綱目》中記載:特種玉石具有清熱解毒、潤膚生肌、活血通絡、名目醒腦的功效。
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其實歸根結底,玉本質上還是石頭。
軟玉,以和田玉為代表它們在礦物學上的名字叫透閃石、陽起石。硬玉,以翡翠為代表,就是以鈉輝石為主的一系列聚合體。
沒錯,這些冷冰冰的礦物質名稱就是溫潤的玉石的真面目。
甚至任何質細而堅硬,有光澤,略透明的石頭,都可統稱為玉。
所以,在科學理論中,無論你戴再好的玉,玉都不能吸收你體內的任何有害物質。
玉養氣
幾千年來古人為什麼對玉石都抱有痴痴的愛呢?
因為玉有五德:
潤澤以溫為仁德,
外可知中為義德,
聲揚以遠為智德,
不撓而折為勇德,
銳廉不技為絜德。
玉石養人,不在於養身體,而是養人的氣韻。
圖 | 宋 青玉雙鶴佩
氣韻,是藏在客觀物質背後,無法用感官感知的人的靈魂。
「氣」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韻」是指人、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情態。
古人以玉律己,隨身的玉器時刻提醒自己「仁義智勇絜」,做人就要做有德行、有靈魂的君子。
所以,與玉隨行的人,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往往給人一種潔凈脫俗、隨性雅緻的風度。
這才是真正的「玉養人一生」。


TAG:生活中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