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包包名字不好聽,卻人人都想要!

這個包包名字不好聽,卻人人都想要!

文 / 沙棘不是汁

在聯合國維和物資里,有一個特殊的小包包。這個包包的名字不好聽,卻是危難時刻人人都搶著要的東西。

這個包包,英文名字叫「Escape bag」,翻譯成中文,叫做「逃生包」或「逃離包」。不過這個名字顯然不符合中國的武德精神,於是又有人把這個包包翻譯叫「撤離包」。相對於逃生的狼狽而言,顯然撤離這個詞顯得更從容和主動。

但不管怎麼翻譯,意思就是那個意思。

聯合國在世界各地開展的維和行動,都面臨著不可預知的風險。聯合國也為此做好了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其中的一項個人的物資準備,就是為所有的聯合國維和人員,包括民事、軍事人員,都準備了一個滿足緊急撤離時各種需求的「逃生包」。

因為任務區的不同,這個「逃生包」的重量大小各不相同,但組成成分基本類似。一般來說,各任務區的「逃生包」的重量都在15公斤左右,有的可以根據需求撤分成一大一小兩個包。

從組成內容來說,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一是應急食品,包括一人三日份的壓縮乾糧和1.5L的飲用水,還有凈化水時使用的凈化片;二是禦寒物資,一般包括一條救生毯,有的還準備了一套換洗內衣;三是急救藥具,包括止血紗布、甘油、創可貼、退燒貼和驅蚊用品等;四是生活用品,包括餐具、剪刀、救生口哨、牙膏、手電筒等。

一樣一樣數下來,少則30多種,多則上百件物資,有序地塞在一個專用包里,還有專人負責定期更換食品和飲用水,確保其在有效期內。

在聯合國維和歷史上,緊急撤離的次數並不多。2006年,黎以邊境的西亞姆哨所遭到以軍轟炸,造成了包括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在內的四名軍事觀察員犧牲,聯合國曾緊急撤離部署在該地區的50名軍事觀察員,這個「逃生包」就派上了用場。

2013年,聯合國設置在中非共和國的難民署、艾滋病規劃署遭到叛軍洗劫,人員撤離時,還有2014年8月,聯合國在戈蘭高地的維和人員在撤離時,也曾使用過「逃生包」。賴比瑞亞發生嚴重的疫情,聯利團一度做好了緊急撤離的準備,也給每個維和人員下發了「逃生包」。

維和部隊的「逃生包」,既是形勢需求,也反應了西方軍隊的一種底限思維,整體設計時,始終把最壞的打算做進預案,也不避諱「逃生」這個詞會影響士氣。「逃生包」的概念,也可以使緊急情況下的個人裝具標準化,使繁瑣的事情變得簡單,避免亂中出錯。

這種底限思維引入到日常生活領域,就有了各種民用版的應急包,按用途分為家用、車用,功能模塊增加了高層逃生,汽車救援,多了繩索、牽引帶、消防錘等。一旦發生火災、地震、汽車拋錨等災情、事故,危急時刻可能會救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忠藍盔 的精彩文章:

世上最遠的距離,是你為了理想我為了愛
《中國藍盔》入選廣東省暑期薦讀的15本圖書之一

TAG:精忠藍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