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所講的道與德,不是現在這種觀念

古人所講的道與德,不是現在這種觀念

古人所講的道與德,不是現在這種觀念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盪」,「道德」兩個字素來是分開的,不是合起來用的,道是道,德是德。譬如老子《道德經》,它分成兩卷,上一卷講道,下一卷講德,他沒有合起來用,道是體,德是用。那麼古人所講的德,同後代「道德」兩個字連起來的觀念,在內涵、在邏輯上有差別,我們特別要注意。

現在的人一提到道德就同窩囊差不多,所以講道德的人,好像你打我左臉,我右臉還要送過去,這樣才合於道德,這是很難講的。古人所講的道與德,不是後世的這種觀念,它有分寸的,非常有範圍。這個「德」字,與得到的「得」是一樣,假使照中國古書的解釋,就是「德者得也」。我們看了半天註解,不註解還好,愈註解愈糊塗。「德者」又怎麼是「得也」呢?這就又要用思想了。德字就是說成果,一件事情做好要有成果。譬如說,有人口口聲聲講仁義道德,但要有個仁義道德的成果出來,不然是空話,沒有用。現在下雨,我要跑到街上去,你不要光在房間里叫我不要去,理論不要講,你能有辦法叫我不要到街上去,你的目的有一個成果,那你就「得」了。用一句古詩來講:「事到有功方稱德」,所以稱為功德。一件事情做到了,由最高的勞苦功高得了成果,這個就是德。所以,有人說要做好人,你做好人不要講,你要做出來。現在我們對於德字,先有這樣一個了解。

孔子告訴顏回:「且若亦知」,看到這四個字,似乎毫不相關,好像古文亂七八糟。「且」是並且,「若」就是你。簡單點就是我們白話文:「你知不知道?」「夫」就是變成問號了。「德之所盪」,講道德是不錯,但不要超越道德的範圍。

我常講一個故事,有位同學,夜裡開計程車的,有一天在路上開,看到一個人被打傷了,因為他吃素學佛,講道德,本來車子開過去了,忽然一想這不是學佛的心態,他又馬上倒退回來,把這個人弄上車子,送警察局。因為我規定同學們都要寫日記,我一看到日記這一段,就拿起紅筆寫「你不懂得道德的做法,會出毛病的」。他下一段日記,果然是出了毛病,人家家裡的人找到他,說是他打傷的,後來麻煩透了。所以說,做好事有好事的做法,尤其今天的社會,做好事當然應該,但要智慧地處理,不合於智慧的處理,做好事反倒找來麻煩。「德之所盪」就是這個意思,道德有它的道德標準,也有它的做法,你不懂用智慧,就超過了這個範圍,道德反而變成不道德了。或者應該說非道德,因為說不道德太嚴重;非道德是認不清楚,如說不道德,就太肯定了,非道德是還有商量的餘地,這也是邏輯問題。

這位同學被我罵了幾次以後,做好事小心一點了。他做好事很熱心,結果熱心得自己煩惱極了,這就是「德之所盪,而知之所為出乎哉?」也就是人生的名言。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被錯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經絡是運行氣血,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