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末伏,不可錯過的養陽方法!
點上面「
穴位治百病
」關注學習中醫特色療法,掌握專業技術,健康一身輕!
清朝道光年間,一個號「天休子」的神秘人,記錄了一個當時盛傳的養陽方法:
三伏天裸曬。
分享原文如下,來自天休子的書《修崑崙證驗》:
凡男婦頭風、腦漏、牙疼、耳腫、腳氣、臁瘡、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風寒、濕熱、虛弱、酸軟等症,
於三伏日巳、午、未時,赤身於烈日中曬之,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即婦女月事,亦可曬,通天地化育神工,難以殫述。第不可遮蓋著衣,乃致受熱也。
有人傳以曬法者,伏天赤身於烈日中曬之,汗如水流,風來涼爽,不覺其熱也。惟初曬必脫皮,厚薄皆隨其病,甚至起水泡,其愈極快,無過二日者,真化工也。
為讓大家更好理解,且做一個字面上的翻譯吧:
這種方法是這樣的,在三伏當天的特定時間
(9點~11是巳時,中午11點~1點是午時、1點~3點是未時
)
,赤身在烈日中曬太陽,有點像歐美流行的裸身日光浴。三伏這幾天做足日光浴,不但能祛男男女女的陳年痼疾,也可醫新病,效果之好,甚至痊癒除根。就算女人在月事期間,也可以曬。
伏天赤身曬太陽,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只是初曬的時候,一定會脫皮甚至起水泡,至於脫皮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如果我理解得沒錯,暴晒之後,一定會脫皮的好么……但是古人說,這種晒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
難道是借太陽的天力,發出了伏毒?
我們的陽氣,其實是太陽所賜予的。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黃帝內經》
它很明白地告訴人們,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
這個方法是小編幾年前在田原老師的文章里看到的,然後有年三伏,剛好四下無人又有陽光,就在陽台脫光曬背了。
廣州的空氣水分太多,陽光並不算很毒辣,我體質又偏陰寒,曬一個小時,一點都不覺得熱,像艾灸一樣,是持續的溫煦感,後背沒出汗,大腿倒是出了很多冷汗……
曬完之後全身輕鬆,也就那個三伏我曬背曬得最爽,連艾灸都省了。後來搬了家,就再也沒有可以裸著曬背的天時地利人和了。
今天把這個古老的方法寫出來,是不想大家錯過三伏的太陽。
即使不能曬全身,也要至少晒晒背。不要怕黑或怕晒傷,塗上一層防晒油,就可以與太陽坦誠相見了。
因為後背是通臉的
如果你的臉不幹凈,背部絕對不幹凈
人在學會直立行走之前,是用四肢爬行的,用後背對著太陽。所以說,人的後背是屬陽的,胸腹是屬陰的。
而且按民間中醫符天昇的說法:
「後背是通臉的,如果你的臉不幹凈,你的背部絕對不幹凈;你的臉色乾淨了,看著紅光滿面的,又紅潤,又光滑,又有水分,又乾淨,你的背也自然跟著臉轉變了。」
後背的督脈,就好比是人體的陽氣「發電廠」。
把督脈與太陽接通,為背部清掃淤積,蓄積陽能,是我們每年三伏最應該做的事。
夏天時,太陽運行到了亨位
一年最強的陽能全部傾瀉而出,樹木枝葉繁茂。
經過冬天的封藏,春天的生髮,身體的氣血也來到了一年中最「開」的時候,
哪怕腰已板結,哪怕背已僵硬,哪怕陰陽失調,此時都是融化身體堅冰的好時機。
記得有個老人說過一句話,
「但凡咳嗽,是肺家受寒,一定要三個夏天才能糾正回來」
,其實很多老人都知道,很多病根兒就是寒,不容易除掉的。
而三伏天的熱,正是驅老寒的「天時」。
三伏曬背 · 一些小經驗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頭伏10天: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20天: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10天:8月16日--8月25日
曬背最佳體驗時間:7月17日、7月27日、8月16日
1、
曬前最好塗好防晒油;
2、
曬的時候帶上帽子,或蓋上頭部。
不管什麼姿勢,都要避免頭部的長期直曬;
3、曬背的最佳時間就是出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三伏的其他日子次選。
4、
要裸露皮膚去曬,不要遮擋衣服,絲巾都不行,要的就是最直接的火力。
5、
飯後建議休息半小時再曬。
有的小夥伴沒啥胃口,選擇不吃早飯或者午飯就去曬背,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很容易低血糖,出現頭暈心慌,緩不過氣等。
6、每次曬多久?
可先曬20~40分鐘,看情況加到1小時,2小時,了解自己的耐受程度。
7、身體陰虛內熱,可以曬背嗎?
不管什麼體質的人,都推薦大家自己去嘗試。孕婦及幼兒不推薦曬背。
8、曬完背之後,應該怎麼保養?
曬背之後毛孔打開,最好在蔭涼處避強風冷水,不可直接吹空調、喝冷飲!
喝點溫熱的紅糖水火淡鹽水補充水分。當晚若覺汗黏,用清水沐浴即可。
好了,且等三伏天賜我們一枚毒辣的太陽吧。
■
若打心底里喜歡,不妨把我分享給更多人!


TAG:穴位治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