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他們都叫我花瓶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看了此文,您再見到誰家裡擺著什麼花瓶,就能隨口叫出名字來,還能講幾句瓶子的歷史源流,調子瞬間就上去了。

「花瓶」專業里叫「瓶」。大概只叫「瓶」不合語感,叫「瓶子」又容易和啤酒混淆,所以人們多稱之為「花瓶」。

其實插花只是瓶的很小一部分功能,此外還能用來汲水、盛酒、祭祀、隨葬、放帽子、改檯燈,甚至當骨灰盒,但瓶最重要的用途是不用,只是放到那裡,安靜地欣賞,所謂「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從最古老的瓶開始,尖底瓶。

圖片是馬家窯文化的尖底瓶,五千年歷史了,幾乎所有的新石器文化里,都有這種陶器。做成尖底是為了汲水,扔到井或者河裡,就能沉下去。

那兩個環叫「系」,繫上繩子,才能拎起來。尖底不能直放,打上的水要馬上倒入罐子里。有研究說尖底瓶是掛在屋子裡存水的,還有說是插在土堆里的,不可信。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葫蘆瓶始於唐代,因諧音「福祿」,所以流傳久遠。到清代又演化出三節四節的葫蘆瓶,還有下方上圓的形狀,附會「天圓地方」。葫蘆瓶曾大量出口到歐洲。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這是葫蘆瓶的變種,叫如意耳尊。

瓶身還是葫蘆,但加了如意形的耳,故名如意耳。耳和剛才說到的系,區別是耳大,用於手持,系小,穿繩用的。

注意這個瓶口比上一個大,所以叫尊。尊是瓶的一種,古書上說「口足相仿者為尊」 「口大者為尊,口小者為瓶」,其實界限很模糊,比如琵琶尊也可以叫琵琶瓶。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如果沒有耳,這就叫琵琶尊,始於清代,模仿商周青銅尊,是最流行的闊口瓶。有耳的琵琶尊之叫法,是耳名加尊。比如耳做成鹿頭的,叫鹿耳尊。這個琵琶尊的耳是如意形的,就叫如意耳尊。是吧?和上一個重名了。

區分的辦法是把釉色或者畫面加進名字里,這個叫青花如意耳尊,上一個叫鬥彩如意耳尊。本文只談器型,至於怎麼辨別釉和彩,請參見拙文《瓷器有七種彩,今天我們說清楚》。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多管瓶,宋朝開始的,身上插著許多管子。管與瓶身不通,一般是五根,還有六七九根的。多管瓶清代有青花的,很精緻,現在還有人仿。如果誰要收個多管瓶擺家裡,屬於自由心證,咱不干涉。

不過得提醒一句,多管瓶又叫魂瓶,冥器,隨葬用的。看東西應該追究其本意,所謂不忘初心。我認識個老外,在上海賃了個大宅子,不知從哪買了對將近兩米高的兵馬俑立在門口,和我說這是他家的guards,我說中國人管guard叫鎮宅,不過您這玩兒鎮的是陰宅。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清代還有一種青花多管瓶,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里,認為這種多管瓶起源於歐洲,是花器。但是我從未見過古代歐洲有類似的器皿,而且這種瓶子插花的效果不好看,很可能是乾隆胡搞出來的東西。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琮式瓶,琮音從,模仿商代玉琮。宋代龍泉窯最多,清朝景德鎮把上面的花紋做成了八卦形,又叫八卦瓶。琮式瓶都用青釉。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玉壺春瓶,很重要的器型。始於宋,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玉壺買春 ,賞雨茆屋」。唐宋人稱酒為春,比如劍南春,早期的玉壺春是做酒瓶用的。

這種撇口瓶細頸垂腹,重心底,穩定性好,適合醉鬼。明清時的玉壺春要比宋元時的粗壯,小號的繼續做酒瓶,大的多配以精緻的紋飾,多作為觀賞器。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梅瓶始於唐,開始叫經瓶或者酒瓶,細長款的叫雞腿瓶。早期是裝酒用的,上面往往寫一些酒辭,比如「清沽美酒」「天藏地酒」(諧天長地久)等等。

明清文人喜歡玩案頭清供,就是在書桌上擺一些裝點,這種瓶子口小,用來插單枝梅花,所以改叫梅瓶。梅瓶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器型,不妨研究一下演變過程,以後看到梅瓶就能評判是哪朝的風格,方顯不俗。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上一圖的梅瓶是宋的,這三個分別是元明清。

宋元梅瓶大都有梯形的蓋子,是為了密封酒用的。明清以後,演變為觀賞器的梅瓶,就省略了蓋子。

明代出現了一種帶蓋的大口梅瓶,蓋子是圓的,上面有尖鈕,看上去像將軍的頭盔,叫將軍罐,最早是放僧人的舍利子用的,後來也用做裝飾。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宋元梅瓶的頸一般是梯形或者盤口的,稜角分明,厚。明清明演變成直口,或者是小撇口,線條柔和。

宋元梅瓶的肩部平滑,底部細。請設想一下倒酒的動作,平肩方便一隻手托,另一隻手正好握住細底,小口容易控制出酒的角度。明代觀賞用的梅瓶,就不考慮人體力學了,肩部呈豐滿的圓弧形,底明顯加粗,看上去很雄壯。

清代梅瓶介於宋朝和明朝器型之間,底部出現了內收的曲線。最近出現了一種瘦得離譜的梅瓶,看上去有種十八頭身的感覺,叫美人肩,我不喜歡,不上圖。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貫耳瓶,宋代哥窯仿漢代投壺而制。

投壺是古代的遊戲,意思是投箭入壺。投壺一般是陶的,壺口兩側有一對空管,估計是把箭投到管里者得分高,類似於籃球三分。許多唐宋壁畫里有投壺,形狀和貫耳瓶相似。

只是哥窯的貫耳瓶很小,只有十幾厘米高,純擺設,不能真當投壺。後來官窯、龍泉窯和鎮窯也出了許多貫耳瓶,形狀各不相同,都有貫耳。個人覺得「貫耳」或為「管耳」之訛。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凈瓶,圓腹直流(流是壺嘴的學名),頸上有一個莫名其妙的盤子。凈瓶嚴格說是壺,但其演變很有意思,說幾句。

這種瓶子起源於印度,是佛教法器。後自西域傳入東土大唐,開始做瓷的,起初用梵語音譯,叫軍持或者君遲,還有譯作澡瓶的。佛教八寶中,象徵智慧圓滿的寶瓶,就是凈瓶。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元朝時波斯人很有錢,狂買中國瓷器,到景德鎮定做了一批大號青花凈瓶帶回去,當穆斯林祈禱前洗手用的水瓶。

現在土耳其還有這種凈瓶,半米多高。到雍正給西藏大喇嘛做瓷器時,發現人家已經在用金屬的凈瓶了,叫賁巴瓶。

這賁巴瓶也是源自印度,一枝兩花,在中原和藏地分別演化,然後又交匯了。後來清代給喇嘛做的瓷凈瓶叫藏草瓶或者甘露瓶,作法事時插草簽用的,還有純金的。清宮裡用重工粉彩的凈瓶,省略了流,叫賁巴壺。

從凈瓶的演化的可以看出,中國瓷器里有許多外來文化的影子,一部瓷器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融的歷史,而且是以貿易為主導,進進出出,利字當先。所以每當有人說瓷器屬於國學時,我都作呵呵狀。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終於說到明代了,天球瓶,意思是從天而降的球,直頸圓腹,仿西亞陶器。始於永樂,流行於雍正。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抱月瓶,腹扁,圓若滿月,故名抱月,還有寫成寶月瓶的,也是西亞傳入的器型。清代有叫馬掛瓶的,大概是掛在馬上裝酒用的。

這種耳叫綬帶耳,另有一種兩節葫蘆形的,叫扁腹綬帶耳葫蘆瓶,也可以叫抱月瓶,以青花居多。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2008年時,我第一次去景德鎮,見一老師傅在畫粉彩抱月瓶,就問「您這抱月瓶什麼價」。突然全作坊里的人都怪物一樣地看我,然後哄堂大笑,說哪裡有這麼傻的名字啊,這明明就是扁瓶嘛!

好吧,扁瓶書里可沒寫,抱月瓶瓷工又不知道,那是我上的第一堂瓷器課:理論和實際是脫節的。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宣德時還有一種扁瓶,像一個瓶子從中間劈開,一面是平的,沒有釉,有小孔,叫掛瓶或壁瓶。是掛在牆上或者轎里的裝飾品,流傳廣泛。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石榴瓶,圓的。小撇口,還有花口的,又名蘋果尊。圖片反了,是個啞謎。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四方倭角瓶,也是明朝開始的。為數不多的方形瓶之一,具體演變我不清楚,看圖吧。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圖片左起依次為膽瓶、錐把瓶、油錘瓶。這三種瓶子很像,小口,插花裝水都不靈,已經進化為純觀賞器了。

膽瓶始於明萬曆,後兩種都是康熙朝的。區分的要義是:膽瓶頸最粗,錐把次之,油錘最細,而且長,腹比另兩種圓。油錘又名鶴頸,肩有弦紋。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賞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肩有弦紋。

清官窯出的最多的瓶子就是這種,從雍正一直燒到宣統。賞瓶都用青花畫纏枝蓮,「青蓮」諧音「清廉」,四阿哥喜歡,命唐英做了許多,賞賜大臣,故名賞瓶。

賞瓶是一個特殊的名字,不但指器型,還限定了畫面,必須是青花纏枝蓮。晚清民窯有一些賞瓶器型的瓶子,畫粉彩五彩什麼的,注意,這是個坑,叫賞瓶就丟臉了,應該叫玉堂春瓶。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觀音瓶和鳳尾瓶,口大,都可稱為尊。

兩者都始於康熙,觀音瓶很多見,類似於梅瓶加長加粗了頸部。鳳尾瓶是大喇叭口,脖子更長更粗,佔整體的一半,比例失調了,丑。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冬瓜瓶,也叫燈籠瓶,始於雍正,這種瓶子變化多,但凡矮粗胖的瓶子,叫冬瓜准沒錯。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柳葉瓶和萊菔尊,都是康熙官窯開始的。

柳葉瓶纖細如柳葉,也有人叫美人肩,底很小,幾乎立不起來,瓶底有一截沒有釉,是用來插在一個環形瓷底里的。

萊菔就是蘿蔔,音「來福」,吉利。這種瓶比柳葉瓶粗一些,平肩上有三道弦紋。

栁葉瓶和萊菔尊都是小器,都是豇豆紅釉,最好的一對在故宮瓷器館,美的無以復加,你若路過一定要看。別問我為啥萊菔叫尊,柳葉就叫瓶,我不知道。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橄欖瓶,始於康熙,一說順治。狀如橄欖,有直口和撇口兩種,前者大,多畫粉彩壽桃,後者小,有一個松樹桃花的,是琺琅彩的極品。還有一種撇口帶貫耳的大路貨,施哥窯釉。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棒槌瓶,盤口,直頸直腹,像洗衣用的棒槌,始於康熙,都是民窯的。變化多,分成硬棒槌、軟棒槌、圓棒槌、方棒槌什麼的,恕不贅述。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花觚,唯一名字里有花的瓶。

最早是宋代鈞窯做的,模仿商代青銅觚。明朝的花觚省略了腰部的凸起,清代又恢復了,而且做的非常繁複。過去花觚是很重要的禮器,屬於五供之一,祭祀用的。五供指一對花觚、一對燭台、一個香爐或者鼎,一般都是瓷的。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轉心瓶,乾隆的寶貝。

真心不想寫這個,可是前一陣賣了五億,創了紀錄了,似乎很重要的說。五個億啊,也不知道那買主賣了多少煤,才換來這麼個東西。

這瓶子呢,裡面插著根活動管,管上畫著畫,瓶身上有鏤空。當年在養心殿,老太監舉著轉心瓶,一個小宮女站凳子上轉那根管,然後乾隆趴在鏤空面上看走馬燈,堂堂一國之君,也真夠無聊的。

重點在瓶子的裝飾,史無前例地複雜,恨不得把所有的手段都用上,各種披金戴銀,各種榮華富貴,一派乞兒暴富的情懷。

瓷器新器型的出現,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宋,一個是清,清又以乾隆前期居多。為什麼是前期?因為後期皇上臨幸景泰藍去了,放過了瓷器。弘曆年輕時親自主持燒制了大量瓷器,比如什麼交泰瓶、瓷王瓶、雙聯瓶等等,大部分被淘汰了,因為丑。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按說乾隆也是一個勤奮的文藝青年,一輩子寫了四萬二千首詩,要知道《全唐詩》才四萬八千首,多不容易啊。更不容易的是,他的詩沒有一首被後人記住,一句也沒有,因為爛。

我琢磨過這朵奇葩,他那麼熱愛文藝、有那麼好的環境、那麼多的資源,還活了那麼長時間,咋就出落成那麼惡俗的品位呢?因為他得不到公正的批評嗎?非也,徽宗和後主就是反例。唯一合理的解釋,乾隆是史上智商最低的皇帝,第二是晉惠帝。

蠢不是罪,老實地食肉糜就算了,但別出來丟人嘛。你看幾乎所有的歷代名畫法帖上,都爬著乾隆的御筆大蛆體,連項子京那種三流畫家都不能倖免,看來陛下一人對文物的破壞力,相當於三萬紅衛兵。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又寫歪了,回到花瓶吧,搖鈴尊,始於康熙,模仿喇嘛教用的鈴鐺,有粉彩、釉里紅、青花三種。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帽筒瓶,直上直下的一個筒,咸豐時出現的,官員用來放頂戴花翎用的,故名帽筒。

後來在民間很流行,不當官的家裡也擺一對帽筒。聽說康雍乾的帽筒比這個複雜,我沒見過。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蒜頭瓶,這是膽瓶,口做成蒜頭狀,也可以叫蒜頭膽瓶。

這是一個討巧的辦法,如果你不認識一個瓶子,直接叫出它的主要特徵也可以,比如盤口瓶、貫耳瓶、扁腹瓶。至於瓷器局部特徵的叫法,請參見拙文《如何正確地稱呼一隻茶杯》。

就寫這些吧,還落了一些瓶子沒寫,我掐指一算,手指不夠用。總結一下:

縱觀瓶的歷史軌跡,漢唐模仿玉器和青銅器,多用於祭祀隨葬,有明確的禮儀用途。

宋元時瓷器取代了漆器,瓶開始承載實用功能,發展出許多獨立的形態。

明清官窯里,瓶依然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禮儀功能,引出大量的新工藝和裝飾手法,同時民窯瓶的實用性開始減弱甚至消失,審美的價值愈發突顯。

一言貫之,在瓷器的諸多品類里,只有瓶一直籠罩著形而上者的光環。所以我常對喜歡瓷器的朋友說,你買個茶杯,就是做的再好,也是個杯;但要是收個沒用的瓶子擺那,就藝術了。

花瓶演變史,結局你想不到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一見傾情-古董珍玩情人節特別專場

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臂擱簡史,文人酸味
乾隆玉大放異彩,西泠首屆古玉器拍賣結果一覽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