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曾國藩這首詩感悟深刻,事業真如移馬磨,羽毛何得避雞群

曾國藩這首詩感悟深刻,事業真如移馬磨,羽毛何得避雞群

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這句話是曾國藩的一句名言,告訴我們凡事要勤勤懇懇,更要戒驕戒躁。有時候我們容易克服驕傲的缺點,但是很難改變急躁的習慣。急躁會讓人急功近利,會使人魯莽武斷,也會令人陷入困境。

只有不斷地修身養性,不斷地反省自己,得不足喜,失不足憂,發奮讀書,埋頭做人,才能逐漸地讓急躁情緒遠離自己。其實曾國藩自己就曾經脾氣急躁,為此也差點跳河自盡。但是他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特地寫了一首詩告誡子弟們要好好讀書。

溫甫讀書城南寄示 清代:曾國藩

十年長隱南山霧,今日始為出岫雲。

事業真如移馬磨,羽毛何得避雞群。

求珠采玉從吾好,秋菊春蘭各自芬。

嗟我蹉跎無一用,塵埃車馬日紛紛。

曾國藩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他是晚清重臣,也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的智慧和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曾國藩出生於晚清湖南長沙一個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曾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中過舉人,但赴京會試卻一再落榜。

曾國藩在咸豐二年兼署吏部左侍郎,後丁憂在湘鄉老家,此時奉詔以禮部侍郎身份,幫同湖南巡撫督辦團練,創建湘軍。曾國藩一向修身律己,禮治為先,在仕途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詩描寫了他有一段時間在家歸隱,之後又出世為官的感受。

這是作者寫給弟弟曾國華(字溫甫)的一首詩,勉勵他勤奮讀書、用心做人。首聯簡要地描寫他十年歸隱的經歷,用「南山霧」形容他在山林中韜光養晦的境遇,不僅指環境霧氣沉沉,也暗喻人生的道路上一片迷茫。「出岫」,從山中或山洞中出來,比喻出仕。長隱是迫於無奈,出世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一個「始」表達了心情的迫切,也好像是長舒一口氣。

頷聯表達了事業艱難,地位堪危的境況。「馬磨」,用馬拉磨,比喻辛苦勞作。詩人說自己每天就像被束縛的駑馬,拉著沉重的磨,艱難地行走;又像落魄的鳳凰掉進了雞窩,擔心自己的羽毛能否在雞群里隱藏得住。

曾國藩認為,凡是有血性的人,都希望能做人上人,不願處在底層而嚮往高位;憤恨貧窮而希望富貴,厭惡冷寂而企盼名聲赫赫。這些都是世之常情,但也有某種君子一類的人,常常一輩子自處幽遠之地,寂寞地深藏不露。他還應用莊子、揚雄的話,論證晦隱的妙處。晦隱者內心有道的照亮,通暢透徹。

頸聯「求珠采玉從吾好,秋菊春蘭各自芬」,表達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曾國藩雖然隱居了一段時間,可是他並非遊山玩水,耽於享樂,而是每日讀書、思考,反思自己的得失功過,同時暗地裡打聽時局的變化,以及各種動向。

曾國藩是做大事的人,他知道憑一己之力是不能完成宏偉心愿的,於是他不僅自己悉心培養子弟,還廣納人才,輔助他的事業。這裡的「求珠采玉」就是指代人才,而「秋菊春蘭」是一個成語,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詩人對人才的不斷成長感動欣慰。

尾聯發出感慨,雖然通過磨鍊改掉了急躁的脾氣,自己也曾經小有成就,但更失敗過無數次。時光匆匆,歲月流逝,每天都在征程中日夜奔波,在塵埃里來回穿梭,自己也蹉跎了很多寶貴的光陰。希望曾國華等人不要走彎路,不僅要潛心學習,還要苦心修鍊,才能不像自己之前那樣「羽毛何得避雞群」。

曾國藩這首詩雖然是寫給自己的弟弟,但是語重心長的敦敦教誨,現身說法的耐心指導,直到今天依然很實用。曾國藩不愧為一代聖人,他的很多話細細思考非常有道理,比如,「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物極則反,害將及矣。」他之所以要「十年長隱南山霧」,也是考慮到「眾爭之地勿往」。他還說,「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所以當他覺得時機成熟,恰到好處時,便「今日始為出岫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晏幾道這首詩迴旋往複,行雲無定流水無情,人意卻薄於雲水
楊萬里一首詩調侃自嘲,天公支予窮詩客,只買清愁不買田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