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待出書目

「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待出書目

本期微信轉載自「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官方微信號:湖邊觀海

01

漢帝國的日常生活

——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著者:【英】魯惟一

譯者:劉潔、余霄

內容簡介:作者從漢代考古文物入手,選取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吉尼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等館藏文物,以及出土於中國本土的近百件重要文物,採用「日常生活」這一獨特的論述視角,從微觀層面生動而真實地描繪了一個歷史時期的宏大景觀。該書將大量的出土文物作為確鑿的歷史證據,深度揭示文物背後蘊含的歷史信息,將歷史實物有機地融於斷代史研究中,於今天不僅具有示範意義,且為我們重新認識這段歷史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作者簡介:魯惟一( Michael Loewe),英國著名漢學家,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文獻和古代歷史。1963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劍橋大學,1990年榮休。主要著作有《劍橋中國秦漢史》(與杜希德合編)、《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漢代行政記錄》、《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等。

02

國之梟雄:曹操傳

著者:【澳】張磊夫

譯者:方笑天

內容簡介:《三國演義》及其他中國傳統虛構文學通常都將曹操描繪成一位兇惡殘暴的人。但本書作者張磊夫卻認為,曹操是一位高明的戰略家和政治家,他在一定程度上結束了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政治亂局。本書利用歷史文獻,以及曹操本人留下的大量奏疏、詩文,細緻入微地記述了這位亂世梟雄的生平及其時代。本書曾獲2011年儒蓮獎。

作者簡介:張磊夫(Rafe de Crespigny),生於1936年,先後就讀於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現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漢代及三國歷史。

03

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

著者:【美】柏樺

譯者:袁劍、劉璽鴻

內容簡介: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以化燒紙紮——特別是紙錢——的方式來祭奠已故親人、祖先以及神靈。儘管常被指為浪費、淫邪,且曾被官方禁止,但這一神聖的民間傳統依然長盛不衰。本書從當代日常生活入手檢視了這一慣俗,探究了它在傳說和歷史中的起源、它在古今社會形態中的角色、它的文化邏輯、它與中國乃至世界上其他慣俗的關係,並提出了有關其價值本質的宏大的人類學問題。作者柏樺運用了田野民族志、歷史文獻、民間故事等多種材料,結合了馬克思主義、後結構主義、現象學等理論工具,對「燒錢」傳統做出了不同於以往的、細緻入微的分析。不管是從實踐經驗還是從理論框架上說,《燒錢》一書都對我們研究中國民間信仰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作者簡介:柏樺(C. Fred Blake),美國人類學家,從1975年起在夏威夷大學任教。他曾多次來華,歷任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湖南吉首大學(2007年)、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2010年)等校訪問教授。他的研究主要涉及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族群問題,曾出版《一個中國集鎮中的族群與社會變遷》(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Town,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1981)。

04

《大分流之外》

著者:【美】王國斌

譯者:周琳

內容簡介:本書接續國內外學界十幾年來對於「大分流」問題的關切和比較史學的觀察路徑,但將考察的時限上溯到「大分流」發生前的幾個世紀,探討促成「大分流」的深層邏輯,提出政治制度和地理幅員是促成「大分流」最根本的原因。本書以宏大的視野、前沿的社會科學理論,重新認識歐亞大陸兩端近千年來的歷史進程,對諸如近代經濟轉型問題、中西歷史比較問題、中國歷史重新評估問題、制度史研究的視野和路徑問題,都能提供足以更新認知框架的理論和實證指引。

作者簡介: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特聘教授,該校亞洲研究中心前主任。早年就讀於密歇根大學經濟學系,後獲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加州學派」的代表人物,長期致力於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政治、經濟、社會轉變的模式,並與歐州歷史進行比較分析。著有《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等。

05

唯一的希望

——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著者:【美】馮文

譯者:常姝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獨生子女研究的經典民族志作品。作者於1997—2002年間在中國大連進行了共計27個月的田野調查,通過收集統計數據、問卷調查、訪談和參與觀察等方法,對大連市獨生子女及其家庭進行了全面系統而深入細緻的研究。作者對何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力量造就了獨生子女一代及其獨特的成長經歷和體驗,以及獨生子女身份對於青少年的主體性、渴盼、體驗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生動細緻的描繪和深刻有趣的探討。該書曾獲2005年美國東亞人類學學會授予的許烺光圖書獎。

作者簡介:馮文(Vanessa L. Fong),畢業於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是美國著名的中國教育問題研究專家。曾任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現任美國愛默思學院副教授。著有《唯一的希望》(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Policy)、《重釋伊甸園》(Paradise Redefined: Transnational Chinese Students andthe Quest for Flexible Citizenship)等,並在美國重量級的人類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系列有關中國教育問題的知名文章。

06

馬背上的朝廷:

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

著者:【美】張勉治

譯者:董建中

內容簡介:1751至1784年間,乾隆帝曾六次南巡,往返於北京與江南之間。南巡譬如一場政治展演,讓滿洲皇帝深入到帝國最富庶的地區。本書說明了帝都與江南之間這種既衝突又不斷妥協的關係特點。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江南都無可爭議是漢地的中心;它還是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清廷如何在這一地區建構權威,合法地進行統治?在回答這一問題的同時,本書還探討了清中期的政治文化。作者認為,南巡在十八世紀清帝國的統治中具有核心地位。

作者簡介:張勉治(Michael G. Chang),先後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歷史與藝術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清史,目前主要關注盛清時期的政治和物質文化。

07

中正之筆: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

【美】倪雅梅 著

楊簡茹 譯

祝帥 校譯

內容簡介:今天,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研究中國書法的人可以對顏真卿(709—785)的風格視而不見。在中國書法史上,人們通常不用「優雅」(graceful)或者「美」(beautiful)來形容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用來形容人類品格的「正直」(upright)或者「正確」(correct)。作者認為,顏真卿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以歐陽修、蘇軾等人為代表的宋代文人集團人為製造出來的。為了論證這一觀點,倪雅梅解釋了「什麼是書法風格的政治學」以及「書法如何能被用來進行政治表達」。這對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書法藝術特點及書法的社會功能提供了有益思考。全書圖文並茂,夾敘夾議,對中國書法史研究頗具啟發性。

作者簡介:倪雅梅(Amy McNair),芝加哥大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藝術專業教授,主要研究書法史。她研究宋代信札法帖書法饒有心得,在美國的中國藝術研究領域享有較高聲譽。

08

修仙:中國中古早期的修行與社會記憶

著者:【美】康儒伯

譯者:顧漩

內容簡介:本書重點考察公元3世紀前的中國宗教信仰及修行實踐情況,並分析其社會文化影響。作者指出了中國本土宗教道教與世俗政權及社會生活之間的互動,分析了道教中的「修仙」行為的社會背景與文化意義。全書共分將仙帶回人間、仙的文化總集、仙傳的勸說等八章,對仙傳文獻、修道者具體情況等內容作了細緻梳理,對修道的文化背景及內涵也作了深入分析。全書立論嚴謹有據,對人們進一步了解道教歷史及內涵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康儒伯(Robert Ford Campany),美國范德堡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東亞研究,尤其擅長古代中國宗教史、東亞佛教與道教等領域的研究。

END

編輯 | 海源

製作 | 薔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人民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七七事變之謎:給何應欽的四份密電

TAG:江蘇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