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南歷史新解

越南歷史新解

越南是東南亞區域國別研究的一個熱門國別,國內和西方學界研究越南的人員相對較多。中國學者坐擁數量龐大的漢文史籍,這些史料成為古代史研究的史料基礎和話題基礎。與此相反,歐美學者掌握不少西文史料,特別是法國殖民檔案更是其中的寶貝,因而西方學者對殖民以來的越南近現代史關注較多,相關論著數量非常龐大。

通史是構建一國歷史線性脈絡的敘事,對當事國來說,通史是國家認同的重要來源。由於越南歷史書寫與中越歷史關係是一個無法繞開、無法切割的姊妹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對中越兩國的學者來說,越南歷史書寫是一個遠超越純學術的政治問題,進行批判的研究和討論的空間有限。迄今為止,雙方學者在各自的環境下進行探討,並在對話很多問題上存有較大分歧:一方面,越南學者努力盡量地上溯「越南」的歷史源起,及強調歷史脈絡的連續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中國學者在很多問題上不認同這些努力。

相比多數中國學者,不少歐美學者兼有西文和越文之利,更兼沒有中越兩國學者面臨的學術環境的束縛,這使他們有可能提供更中立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的一些論著確實提出了一些耳目一新的論述。當然研究越南國別的歐美學者很少兼通中文的,這使得他們無法充分利用中文古籍史料,這一現狀也決定了歐美學者很少有人專做古史研究的。

英文學界的越南研究多是專題性的,通史著作不多。本篇主要介紹兩位著名學者撰寫的在西方學界較有一定影響力的越南通史著作,他們對越南歷史和中越關係的提供了具有啟發性的思考,值得國內學界引起關注(事實上,兩本書在國內有不小的知曉度)。歷史研究的基石是史料的掌握和解讀,但對通史來說,具體對這兩本書的來說,我認為對他們缺乏中文史料的使用的批判是不大嚴肅的,因為他們的關切不在於新大陸,而在於對歷史解讀。

閱讀兩本著作,理解越南歷史的書寫,有必要了解越南官方史學。目前,英文界有一本出色的以北越史觀形成為研究主題的著作,讀者可以予以關注。

Patricia M. Pelley.Postcolonial Vietnam: New Histories of the National Past.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326

我們生活在一個民族國家時代,歷史的書寫以國家民族(nation-state)為中心,構建民族國家的連續歷史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對於嚴肅的史家來說,有一個問題必須要面對,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是一個近代西方東來以後才慢慢產生,並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此如何疏通民族國家之前與之後的歷史一個重要問題。民族國家之前,疆無定界,邊境之地為化外之民;民族國家之後,疆域確定,境內之民皆為吾民。比如,「中國」之前為大明、大清等,其人為明人、清人,末期才有「中國」「中華民族」之概念,疆域之變也決定了你我之別;類似地,「越南」之名在上世紀才慢慢被接受,現代越南之界晚至末代才大致形成。

對於身處越南之內的人來說,越南歷史沒有疑問,四千年的歷史始於雄王,在這段歷史長河中,駱越子孫不斷抵禦外侵,前仆後繼建國與衛國,這種歷史充斥著英雄主義色彩。如泰勒指出的,越南學者不懈努力把國家認同注入到盡量久遠的過去之中,並不斷強化自身的獨立性,比如十三四世紀的宮廷史家不斷構建與北方帝國平行的南方歷史。

越南歷史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主題是南進。自古以來,紅河流域的北方是政治中心。十一世紀開始後的700餘年,北方政權沿海岸不斷向南擴張,直到19世紀初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現代越南疆界才穩定下來。疆界的南移意味著越南化不斷南移,也意味著政治重心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南方成為可以與北方抗衡的保持國家政治穩定和統一的一股重要力量:較遠的如鄭阮南北紛爭,較近的如共產主義的北越與吳氏南越。

KeithWeller Taylor.A History of Vietnam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696

泰勒是越南歷史研究著名學者,現執教東南亞研究重鎮康奈爾大學。泰勒與越南研究的淵源始於越戰:1968年大學畢業後參軍,經過兩年訓練後被派到越南(期間學習了越語),負責軍事情報工作,1971年撤回美國。[1]返回美國後,泰勒繼續學業,在密歇根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隨後在日本、新加坡執教。1989年,獲得康奈爾大學教職。

泰勒的處女作是由其博士論文發展而來的《越南的誕生》(The Birth of Viet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該書研究十世紀以前的中越關係,以此闡述越南國家(Vietnamese Nationhood)的產生。此外,他還主編不少越南歷史編著。這裡介紹的是其最新之作。

嚴格來說,讀者會抱怨該書缺乏註腳,正如其本人說的,該書面向的是一般讀者。通史作品在越文、中文領域早已存在,作者坦誠該書在梳理史實上並沒有突出貢獻,但在英文界這可算第一本梳理古今的作品了。

全書共十三章,以時間為序敘史,上起南越國,下至1975年。作者堅信歷史應該基於歷史遺傳下來的可信材料,因而西漢南越國之前的歷史略去。為了貼近歷史,「越南」之稱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因而行文以國號代之。

縱觀歷史,作者認為「我們能看到的是一件接著一件發生的事件」,這暗示我們不應過分篤信一個包羅萬象的「越南人」或「越南國家」的敘事。至於史上興衰動亂源,作者認為並無規律,他們是由於社會組織和治理失敗實驗造成的。全書的觀點主要有三方面:中越關係;南北越南人關係;越南人與非中華世界的關係。

首先,我們所稱的越南和越南人在省治時代是不存在的,越南文化的各個方面是其作為中華帝國一部分的結果,源自經過若干代發展並融入當地人口的漢語人口。越南語言、文化、教育、宗教、歷史書寫、哲學、家庭體系、社會和政治結構、飲食、醫藥、音樂和藝術深深烙下東亞文明的烙印。越南人來自操漢語人口在第一個千年里不斷遷入的移民,這些移民隔斷了與北方的聯繫,並逐漸與當地人口融合。

中越歷史的關聯性還在於,沒有中國之變,則很難想像越南發生重大政治改變。作為鄰居,越南人知道不可悖逆中國之切,對於大多數越南領導人來說,相信中國人比相信其他非中國人更容易,因為其更了解中國人。在沒有中國同意的情況下,任何改變越南政治體系的努力都將為中國介入創造機會,這是保持獨立的代價。除極少的例外,越南與中國相處和平和睦。儘管堅信一個強大的中國會使其面臨險境,但他們多數時候還是維持了良好關係。

其次是對一個具有統一性的越南人,作者是持懷疑態度的。作者強調不同地區的差異,這其中莫屬河內與西貢之異代表著南北差別:北方人更富紀律性,自豪於處于越南文化中心,更傾向於視中國為一個模範;南方人更個人主義、平等主義,對財富之趣勝於權威,對外部世界更加開放,對中國的處事方式厭倦。正是如此,作者在多處強調了南北差異帶來的動亂,如第六章五十戰爭即鄭阮紛爭,第七章南北分道,第八章三十年戰爭即西山朝等。

另外,南進不是一個單一的歷史進程,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動因參與到這個歷史進程中,這使南方族群、文化和語言更加多樣化,這與北方大相不同。因此,尋找一個真實的越南或者作為越南人的文化核心註定是要失敗的,作為越南人是多種形式的。

正因如此,本書的標題不是以國為中心的越南歷史,而是以人中心的越南人的歷史。如泰勒所認為的,「越南歷史」只是可以了解的部分過去的一個順便之名(convenient name)。

泰勒之作的某些觀點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比如過分強調南北差異,這與他早期的觀點有較大差異,甚至相反。但總的來說,其作是一部重要專著,曾引起較大關注。研究越南問題的著名學者Bruce Lockhart、Haydon Cherry與作者曾就該書進行過學術探討[2]。

Christopher Goscha.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London: Allen Lane, 2016. p. 633

Goscha為研究越南問題的美國著名學者。與大多數美國的越南研究學者不同,Goscha的教育在美國之外:先是在澳大利亞,後到法國獲得博士學位,並曾在越南學習,因此通曉法文和越文。其研究領域主要是殖民末期的越共革命史,代表作有《泰國與越南革命的東南亞網路》[3]、多版《走向印度支那:爭奪法屬印度支那的空間和地方》[4]、《越南:戰爭中誕生的國家》[5]等,此外還有不少英法文論文和編著。由於長期在法國,Goscha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法國檔案。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現在是如何發展演變成現在的現在?基於目的論,人們習慣於從勝利者的角度敘說歷史以理解現在,卻忽略了歷史進程中其他可能的歷史走向。就越史來說,官方歷史在於渲染一個不斷受外侵的受害者歷史,在於勾畫一個不斷頑強救國的英雄歷史,在這種自我與其他界限清晰的歷史下,只有高度一體化的我,其他則是一個高度模糊的統一體。受制于越戰失敗影響,構成越史研究主體的美國大多數學者書寫的越史與越南官方歷史有一定相似性,胡志明的越南是真正的越南,美國站在歷史的錯誤一邊,沒有理解一個具有頑強抵抗精神的越南。

後現代主義反主流反傳統,對史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Goscha之作深深烙著後現在主義的印記,這使他對越史的理解與眾不同。

該作的主要問題是通過歷史如何理解什麼是當今的越南。「現代越南」是多樣化的,而非同質的。以現在形式存在的統一越南在歷史上只存在八十餘年:1802年之前從未存在,十九世紀僅有43年,1945年有6個月,1976年後至今;構成越南的越南人是多樣的,京族為主體人口,但還有其他五十多個民族。實際上,越南應該是個複數:胡志明的越南無疑是歷史的主角,但還有其他很多可能性角色,法屬越南(1858-1955)、保大越南(1949-1954)、吳氏越南(1955-1975),不一而足。因此,該書探討的現代越南是多種形式存在的多元體。

首先是近代越南(modern Vietnams)。很少人會質疑西方殖民主義越南走向現代化的一個主要動力,但稱為現代的分期和定義必須謹慎。1858年是歷史分歧的一個節點,之後則為現代越南,這種兩分法的問題在於誤認為「現代」是一個黑白分明的現象(all-or-nothing phenomenon),忽略了現代化的複雜性。事實上,西方殖民東來之前,越南就有誕生了具有現代性的某些要素。因此,作者有意把越南的現代化之始給與一定迴旋空間,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點。

其次是帝國越南(imperial Vietnams)。越南文明的搖籃在紅河三角洲,在第一個千年里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在其取得自主之後,越南人就開始了向南挺進的進程,直到法國到來之前才結束。法國到來之後,又通過給與特權地位推進了這一進程。在這一過程中,越南人所征之地曾激起土著民的激烈對抗。故而,今天的越南也是自身殖民史,而非僅是法國殖民的產物。

最後是分裂的越南(divided Vietnams)。如果超越嘉隆皇帝統一形成現在的越南,1802年則是歷史的一個例外:在此之前的一個半世紀內部戰爭分裂著國家,占人、泰人、高棉人抵禦著越人的帝國征服,更熟知的例子是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兩個越南,這些歷史的影響對理解目前越南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應超越「以1858年法國殖民時刻(French colonial moment)刻畫東西、現代與非現代、前與後、統一與分裂、越與非越的巨大鴻溝」。讀者也許認為作者通過探究殖民的、多樣的、分裂的過去,在後現代主義情結解構甚至為外來干涉正名,對此,作者明確表示不同意。

該書共十四章,1858年之前的歷史僅佔三章,在提供歷史背景的同時也勾畫出一個多樣的越南,到十九至二十世紀的歷史則細化。通過此書,讀者可以察覺到歷史的複雜性,可以意識到這與作者以前的研究的一貫性,對了解越南反殖民主義歷史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對比兩本書,兩位學者都提供了不同於官方的歷史解讀,對越南歷史理解有諸多共識,他們強調越南的多樣化,對統一性存有質疑。

[1]泰勒的越戰經歷可以參考其文Taylor, K.W.How I Began to Teach About the Vietnam War. Volume XLIII, Issue 4: Viet Nam: Beyond the Frame, Fall 2004.可參見網址:https://quod.lib.umich.edu/cgi/t/text/text-idx?cc=mqr;c=mqr;c=mqrarchive;idno=act2080.0043.420;g=mqrg;keywords=...;rgn=main;view=text;xc=1

[2]三位學者的探討發表在新加坡刊物上。A History of the Vietnamese by Keith W. Taylor (review). Bruce Lockhart, Haydon Cherry, Keith Taylor. 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Volume 29, Number 3, November 2014, pp. 738-753 (Review). Published by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3]Christopher E. Goscha.Thailand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Networks of the Vietnamese Revolution, 1885-1954. Routledge, 2013.研究越共革命早期的以泰國為中心的外部聯繫。

[4]Christopher E. Goscha.Vietnam Or Indochina?: Contesting Concepts of Space in Vietnamese Nationalism, 1887-1954. NIAS Books, 1995. Christopher E. Goscha.Going Indochinese: Contesting Concepts of Space and Place in French Indochina. NIAS Press, 2012.研究越共的印度支那思維的起源,及寮國、柬埔寨對「印度支那」構想的反應。

[5]Christopher E. Goscha.Vietnam: Un état né de la guerre 1945-1954. Armand Colin, 2011。研究第一次印度戰爭時期的越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南亞學術 的精彩文章:

TAG:東南亞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