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來自海上的征服者

來自海上的征服者

這是 天竺范兒 的第 37 篇文章

往期可在公眾號「歷史消息」中查看

(本節約6900字)

第九章 英屬印度

本章目錄:

第一節 來自海上的征服者

第二節 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

第三節 通往獨立之路

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致信給駐印度馬德拉斯的總督:

(1683年)

「我們督促你加強堡壘和城鎮的防守能力,以抵抗印度王公或荷蘭勢力的攻擊……但我們必須強調,你一定要保證利用當地居民的財力來負擔這一修建工程的所有開銷……」

(1687年)

「(你需要)制定一套民政和軍事政策,以獲取並維持一個高水平的財政收入,如此才能在將來保障一個廣闊、穩固而安全的英屬印度領地的長治久安……」

1841年一幅描繪馬德拉斯堡壘內部的畫作

158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派遣商貿使團遠赴印度。她寫了一封親筆信函,命使者抵印後交到阿克巴大帝的手中。這封信的語氣謙恭有禮,稱阿克巴為「無敵的偉大皇帝」,讚頌他的仁慈名聲已經傳播到了世界最遙遠的角落。

女王接著寫道,如今英國列島的商人「帶著善意」、「以禮貌和誠懇大膽的姿態」 遠道而來,是為了促進雙方之間的貿易交往,敬請阿克巴友好地對待他們。據說,這一使團到達印度時,阿克巴正在為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做準備,因而無暇接見這些英國商人。

英國使團遭到冷遇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時伊麗莎白統治下的不列顛只有三百餘萬子民,相當於德乾地區的一個小邦國,與一億多人口的莫卧兒不可同日而語。在印度統治者的眼中,這個遠洋島國無足輕重。

然而,阿克巴絕對想像不到,兩百多年後,最終廢黜其十代孫,替莫卧兒帝國送終的,竟是這些不起眼的英國島民。從十五世紀末開始,歐洲人,包括葡萄牙、荷蘭、英國乃至法國和丹麥人,從新開闢的海路抵達印度,在沿海一些地區設立商貿據點,將印度出產的棉布和胡椒等產品運回歐洲。到了十八世紀,歐洲人發現建立殖民帝國比單純的國際貿易更加有利可圖。終於,在莫卧兒帝國衰落後的群雄逐鹿中,英國人最終問鼎次大陸。

殖民早期歐洲各國人在次大陸海岸上建立的一系列商棧據點

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兩百年間,印度殖民地是英帝國最重要的海外資產,也是英國人手中最暴利的一筆生意。而對於次大陸來說,近代歐洲人的到來也是這片土地自雅利安人、穆斯林入侵之後,迎來的第三次大轉變,其影響之大甚至超過中世紀的伊斯蘭統治者,可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段時間是現代印度國族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決定了今日印度的疆域、建國理念以及基本制度。在外力的刺激之下,這片古老的次大陸迎來了現代的覺醒。

第一節 來自海上的征服者

歐洲人接踵而至

自古羅馬以來,印度的胡椒、細棉布等產品就在歐洲廣受歡迎。歐洲的貴族使用胡椒調味和保存食物,用細棉布裁製輕薄透氣的衣衫被褥。中世紀時期,印度到歐洲的商路被西亞的阿拉伯人和義大利的威尼斯人所壟斷,再經過沿途各國的層層徵稅,當貨物抵達西歐時,價格已經是高的出奇。

因此,從十五世紀早期開始,位於歐陸最西端的小國葡萄牙,就在亨利王子的領導下對海外探索孤注一擲,試圖找到從大西洋前往東方的新路線。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嘗試,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終於繞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來到了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爾海岸,在當時處於「勝利之城」帝國勢力範圍中的港口科澤科德(Kozhikode,中國古稱「古里」,半個多世紀前,鄭和的艦隊也曾達到此地)停靠。他在這裡找到了物美價廉的胡椒等的香料。從此,葡萄牙人打破了威尼斯人和西亞人對東方貿易的壟斷,為王室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十五世紀末,當第一位莫卧兒皇帝巴布爾還是個孩童之時,葡萄牙已經與「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瓜分地球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1494年)。東半球的非歐洲地域被劃歸為葡萄牙的地盤。之後一百年,在莫卧兒軍隊在次大陸的原野上馳騁,仰仗輕型野戰炮橫掃敵人的同時,葡萄牙人則依靠海軍船隻逐漸控制印度洋。

當他們進入這個大洋時,發現的是一個繁榮的、沒有壟斷的自由貿易體系,阿拉伯人、古吉拉特人等各族商人和平競爭,港口的關稅很低。葡萄牙人很快將歐洲式的做法移植至此——通過控制科欽(Kochi)、果阿(Goa)、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以及東南亞的馬六甲海峽等貿易網路上重要的戰略據點,葡萄牙人用武裝壟斷了東方的航海貿易。各地商人都需要在葡萄牙人處購買保護信(catazes),否則將在海上遭遇襲擊和洗劫。

印度果阿,至今仍有濃郁的葡萄牙風情

最初,印度人對葡萄牙人的到來比較歡迎。印度貿易長期出超,出口貿易為印度帶來了大量貴金屬貨幣的流入,對缺少金銀礦的次大陸頗有增益。同時,即使是強大的莫卧兒帝國也從未建立海軍,就連阿克巴大帝派遣信使海上遠行,也依賴於葡萄牙人的保護。

當然,印度人也樂於看到其他歐洲人來打破葡萄牙人對海洋的霸權。居住在歐陸西北低地地區的荷蘭人就充當了這一角色。十六世紀,荷蘭的工廠中出現了流水線的雛形,能夠「多快好省」的建造大量遠洋船隻。更重要的是,荷蘭人發明了股份制的大眾投資模式。由於遠洋貿易有著長周期、高風險以及驚人的回報,在通過股份的分散將風險稀釋後,許多荷蘭人都熱切地參與到投資中來。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很快向印度洋派出了大量商船和戰船,結束了葡萄牙人的海權壟斷,也成為了對印貿易的主要玩家。

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獲得了伊麗莎白一世授予的東方貿易獨家經營權。英國開始積極投入對印貿易。在十七世紀的海外競爭中,英國人在與「海上馬車夫」荷蘭人數以萬計的龐大船隊的對比中相形見絀,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不過幸運的是,荷蘭人當時在東方開拓的重點不是印度,而是印度尼西亞群島。據荷蘭人判斷,印尼群島的香料貿易利潤最高,而且當地沒有強大的本土勢力,所以用武力佔領生產地的阻力較小。而在船隻和武器方面都佔劣勢的英國人被排擠在印尼香料群島之外,只好專註於印度的紡織品貿易。適值莫卧兒帝國鼎盛時期,英國人不得不屈從於次大陸的政治影響,這在當時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英王伊麗莎白一世

不過,在逆境之中的英國人,還是揚長避短髮展出了先進的管理制度。他們注意到了私人船主和中小造船廠的零散船隻,從此東印度公司不再大規模地自造商船,而是通過租賃的方式,根據市場需求增減公司的船隻數量,從而繞過了資金投資和行情波動的風險。這樣,公司就可以把更充裕的資金投入航海貿易中更為重要的領域,即航海人才的招募上,這些人才被證明是在茫茫大海中和遠方市場上取得優勢的關鍵因素。他們的公司比荷蘭人更為靈活而高效,逐漸在貿易競爭中勝出。當時人記載,由於分紅更為豐厚,就連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人也更喜歡購買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當時的英國與葡萄牙、荷蘭一樣,在歐洲都是小國,綜合實力遠不及法國(1700年,不列顛島人口650萬,不及法國2100萬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通過大膽的海上探索,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制度設計,英國人在資源配置、人員能動性的激勵上佔據了優勢,在海洋時代搶到了先手。

軍事干涉與公開掠奪——印度近代史開端

即使是在東印度公司初期,只擁有幾個沿海商棧(factory)時,英國人就已經顯露出了軍事佔領周邊地區的野心。在1639年控制馬德拉斯(Madras,即金奈)和1668年控制孟買之後,公司都迅速在當地建立起了堡壘。

然而,英國人對次大陸的第一次軍事挑戰卻慘遭失敗。1686年,他們察覺到莫卧兒帝國缺乏海上力量,於是封鎖了孟加拉港口,並攻擊當地繁榮的胡格利(Hooghly)城鎮。不過他們嚴重低估了莫卧兒的軍事實力,面對奧朗則布憤怒的還擊,當時弱小的公司武裝毫無還手之力。英國人從自大中醒悟過來,謙恭地請求奧朗則布「原諒他們的過失」。

經此一役,公司的員工被印度人驅逐,只好搬遷到恆河更下游的村莊定居。這些在當時既不衛生也不便利的村莊之一正是加爾各答(Calcutta),後來英屬印度帝國的首都。

孟買最初由七個小島組成。1661年,孟買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贈與英國國王。1668年,英國王室以每年十英鎊的價格將孟買租借給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雖然在軍事裝備方面略享優勢,但由於與母國相隔萬里,在與印度人的對抗中仍然寡不敵眾。英國人找到擊敗本土政權的方法,要等到他們開發出一種新的遠為有效的模式,即僱傭印度本地步兵,而後加以歐洲式的武器與訓練。

這種模式的原創者應該是當時歐洲的陸權霸主法國。法國人十七世紀下半期才開始經營印度,在東南海岸本地治理(Pondicherry)等地建立了殖民地。他們很快發現當地人的僱傭成本要遠低於遠道運來的歐洲人,同時由於步兵的門檻不高,在裝備以先進的武器並用歐洲最新的理念訓練後,這些印度僱傭兵完全可以做到紀律嚴明、整齊有素。法國人將他們稱為「西帕依」(Sepoy),即波斯語中的「步兵」。西帕依整齊的輪番射擊,可以形成強大穩定的火力,令次大陸上騎兵束手無策。

英國人迅速吸納了這一成功經驗,東印度公司也在印度培育出了可觀的軍隊數量。實力增強後的英法殖民者,很快在印度南部的半島地區兵戎相見。1748年,海德拉巴的老尼扎姆去世後,繼承權戰爭爆發。英、法分別支持衝突的雙方,在戰場上打了個平手。

但在此戰之後,兩國人對這次事件的反應卻截然不同。目光短淺的法國公司董事會認為軍事冒險損害了正常貿易,因此不願再投入資源增強其在印度的軍事力量。在失去了母國的支持後,法國勢力隨後在與英國人的競爭中落敗,失去了問鼎次大陸的機會。而英國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在大戰中檢驗了僱傭兵的戰鬥實力,同時敏銳地察覺到印度人對自己的僱主十分忠誠,同時缺乏民族主義觀念。因此,貪婪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對領土擴張的信心大為增加,認定這是一個軍事征服印度的絕好機會。

英國人在馬德拉斯招募的印度僱傭兵

在這次南方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英國軍官克萊武(Robert Clive),在接下來發生在孟加拉的征服戰中建立了不朽功勛。孟加拉一向是次大陸最為富庶的地區,物產豐隆、手工業發達,是印度出口棉布等紡織品的核心產地。十八世紀初,莫卧兒帝國衰落,孟加拉總督(Nawab,納瓦布)取得半獨立的地位,他們一方面高興對外貿易帶來了可觀利潤,一方面也警惕歐洲人勢力的擴大。

1756年,一位年輕而衝動的孟加拉納瓦布即位,他試圖拆除英國人未經自己批准就修建起的堡壘,一場戰爭於次年的盛夏打響。在普拉西(Plassey)戰場上,英國兵力處於明顯劣勢,但機智善謀的克萊武上校買通了納瓦布的將軍賈法爾,承諾在獲勝後幫其篡位。賈法爾臨陣倒戈,孟加拉納瓦布在敵人與叛徒的裡應外合中一敗塗地,遭到殺害。

克萊武上校會見孟加拉的賈法爾將軍

將軍賈法爾繼位後,贈與公司大量土地與財寶。克萊武獨佔了其中十分之一,其餘則分發給了士兵、公司員工以及遠在英國的董事會。這一分贓模式激發了英國人的掠奪欲,他們憑藉軍事優勢,在孟加拉開始了一段「公開而無恥的搶劫時期」。

東印度公司肆無忌憚地盤剝搜刮,甚至規定孟加拉對英國出口商品的成本需要由孟加拉財政承擔,即由印度人購買印度商品而後送給英國人。孟加拉在之前兩百年公平貿易中所積累的白銀流入,在十八世紀後半期被掠奪殆盡。

1763年,忍無可忍的孟加拉統治者向西逃到了奧德地區的納瓦布處。次年,孟加拉和奧德組成聯軍與英國人在巴克薩爾(Buxar)決戰,企圖扭轉局勢。聯軍的兵力約是英軍三倍,但由於訓練水平低下,各部隊之間缺乏協調,故而英國人最終贏得了這場關鍵的戰役。

從此,孟加拉完全落入英國人的掌控之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主要根據地,培育出了堅實的陸權力量,成為次大陸爭霸中的一個強有力的玩家。1765年,當時已經只有名義上權力的莫卧兒皇帝將孟加拉的民政權(Diwani,徵收賦稅的權力)授予東印度公司。這意味著英國人在次大陸上正式擁有了勢力範圍,從商業冒險過渡到了領土征服階段。

莫卧兒皇帝將孟加拉民政官的任命文件遞給克萊武上校

與1840年發生在中國的鴉片戰爭性質類似,1757年和1764年孟加拉地區的兩場戰爭可以被視為印度次大陸的近代史的開篇。從那開始,英國人用一百年的時間,徹底征服了整個次大陸。

英國人的大征服

一個靠香料和棉布生意起家的公司,要征服一片上億人生活的次大陸,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英國人非常幸運,選對了投入次大陸戰爭的時機。十八世紀中期,莫卧兒帝國分崩離析,大大小小的數十個邦國割據一方,非但沒有一致團結對外,各勢力還因互相敵對,陷入你死我活的爭鬥。這無疑給了英國殖民者可乘之機。

此時次大陸上都有哪些玩家呢?從北往南,依次是崛起中的錫克勢力、恆河中游的奧德納瓦布、中印度各拉吉普特部族的首領、如日中天的馬拉塔人、割據南方的海德拉巴(Hyderabad)尼扎姆和邁索爾(Mysore)蘇丹,以及半島印度地區的一眾小王公。

這些勢力按照被東印度公司征服的方式不同,可粗略的分成兩類,第一類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第二類則是在實打實的戰爭中落敗後才屈居人下。

1750年的印度

第一類屬於相對弱小或溫順的勢力,如戰敗後的奧德納瓦布、海德拉巴尼扎姆以及拉吉普特和半島印度東西海岸的許多小王公。截至1805年,在英國人的威逼利誘之下,這些印度統治者們基本都與東印度公司簽署了「輔助金同盟」(Subsidiary alliance),承認英國人的宗主權。

按照同盟條款,英國人將在這些土邦中駐軍,協助他們維持統治,對抗外敵,但該土邦必須向公司支付維持該駐軍的費用。換句話說,即印度各土邦出錢僱用英國軍隊佔領自己的領土。與此同時,土邦的外交和軍事大權將交由英國人把持,而內政也會受到英國顧問的干涉。王公們保留了各自的尊號,但卻猶如籠中的金絲雀,錦衣玉食而任人擺布。

第二類則包括當時次大陸上實力最強的三股本土力量,即反抗最頑強的邁索爾王國、領土最廣闊的馬拉塔聯盟以及在次大陸西北部崛起的錫克帝國。對於這些「硬骨頭」,英國人一方面對其內部實施反間計,收買其中的「投降派」,另一方面聯合其他印度勢力共同發起攻擊,令對方在內外交困中走向衰亡。

邁索爾王國的提普蘇丹(Tipu Sultan)是第一個系統學習歐洲,進行現代化改革的印度統治者。他聘請了法國軍官作為顧問,按照歐洲標準招募、裝配和訓練了一支現代化步兵,同時對軍官、後勤以及馬匹等戰略物資施行統一管理,增強了傳統騎兵的戰鬥力。在政府層面,他力求建立一個紀律嚴明的中央集權體制,以領導國家革新發展。提普蘇丹非常樂意接受新思想,他對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心馳神往,曾仿效法國建立了一個雅各賓俱樂部,在邁索爾首都種下了一顆「自由之樹」,並在私下場合自稱「公民提普」。他還有著那個年代印度統治者少有的戰略遠見,清楚地意識到英國人有征服整個次大陸的野心,是所有印度人的共同敵人。因此,英國人也將他視為最有威脅的對手,必欲除之而後快。

提普蘇丹

從1767年到1799年之間,英邁雙方進行了四次戰爭,邁索爾一度佔據上風,直接威脅到英國在東南海岸的馬德拉斯堡壘。但擅長外交的英國人成功聯合了馬拉塔人、海德拉巴尼扎姆以及喀拉拉地區的小王公共同攻擊邁索爾。1799年,邁索爾首都失守,提普蘇丹壯烈犧牲。英國人扶植邁索爾前朝王公的後裔上台,與後者簽署了「輔助金同盟」,邁索爾人從此成為了帝國的順民。

馬拉塔是英國人所面對的實力最強大的競爭對手。1760年,馬拉塔帝國臻於鼎盛,將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納入版圖。不過就在次年,馬拉塔勢力就遭受了重大挫折。在西北印度迎擊阿富汗人入侵的戰爭中,馬拉塔軍隊與阿富汗機動的駱駝騎兵陷入了漫長的消耗戰,最終導致雙方兩敗俱傷。這兩大勢力本都是與英國人爭奪次大陸霸權的有力對手,如今卻在擴張中互相撞損了鋒芒。馬拉塔人在未能穩固建立帝國的情況下遭受重創,開始走向衰落。

1772年,果敢而智慧的佩什瓦(首相,馬拉塔人的實際首領)馬達瓦·拉奧去世,馬拉塔的各主要部族首領裂土自封,統一帝國退化成一個鬆散的聯盟結構。此後,馬拉塔聯盟雖在第一次對英戰爭中取得勝利,但由於瓜廖爾、印多爾和巴羅達的部族首領與英國人勾結,進一步從內部破壞了馬拉塔人的團結,在十九世紀初的兩場戰爭中,聯盟終於慘遭失敗。很快,各地的馬拉塔王公被逐個擊破,陸續接受了英國人的宗主權。

最後的反抗者是位於次大陸西北部的錫克人。十八世紀末,在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的領導之下,錫克教勢力崛起成為一個囊括旁遮普地區的強盛帝國,首都設在拉合爾。

英國人這次綜合採用了對付邁索爾和馬拉塔的兩種方法。對願意講和的錫克教將領,英國人許以優待,承諾給與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而對於不肯服從者,則聯合與錫克人素有仇怨的賈特人武裝,進行武力侵略。通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兩場戰爭,東印度公司將肥沃的旁遮普平原納入囊中。戰後的錫克人變成了英屬印度忠實的支持者,在維持次大陸統治中貢獻了許多力量。旁遮普地區也成為了英印帝國的糧倉和英印軍隊的首要兵源地。

一位在戰爭中叛國投敵的錫克將軍(RAJA LAL SINGH)

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的一百年間,英國人如有天助,其控制範圍從沿海地區的幾個孤立的商棧堡壘,擴張成為覆蓋整個次大陸的帝國。更為神奇的是,這一波瀾壯闊的大征服過程都是在不需要英國納稅人出資的情況下,由精明而狡黠的東印度公司員工,高效地運用在印度獲得的豐厚貿易利潤和土地財政收入,大量僱傭印度士兵(公司軍隊中印度人比例超過七成),以戰養戰,最終取得全盤成功。這相當於是印度人出錢,印度人出力,幫助英國人征服了印度的土地,堪稱世界殖民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如果十八世紀後期有位英國年輕人購買了這一貿易公司的股票,那麼等到他孫子繼承財產時,就已經成為一個次大陸帝國的股東了。

十九世紀,印度被按照英國人所需要的樣子重新塑造。如東印度公司駐印總督約翰·肖爾(John Shore)所言:「我們英國人的根本原則是令整個印度順從,包括每一個方面,從而為我們自己的利益服務。」

(下節預告: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竺范兒 的精彩文章:

TAG:天竺范兒 |